实用的教案有助于教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有计划地安排反思性学习任务,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云去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看云去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 积云 │像棉花团 │20xx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20xx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去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重点)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难点)
4、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说明的话题。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云的类型和云的色彩”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描写云和天气的关系(顺序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谚语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或作一些探讨补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yíng):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匀称chèn: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tā;崩裂而倒塌。
(11)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zhào: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作者朱泳燚(yì),当代科普作家。
(二)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三)说明文知识小解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5、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九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摹状貌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浏览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一词,本义指商业人员用来标志商品,招揽顾客的广告牌,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第2段那一句
3.文章依次介绍了那些云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填表)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xx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xx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形态变化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五)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探究质疑:
1.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6.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7.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四.小结: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与天气的有关谚语。(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
(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11)接落日云底红,明天晒死老虾公。
(12)日出日落胭脂红,不雨也会风。
(13)日出烧半边,大小不要六
(14)朝霞暮霞无水煮茶。
(15)乌云遮天黄云现,不过两天雨出现。
(16)日晕雨凄凄,月晕草头飞。
(17)月华出现,两天后雨。
(18)月光生毛,有雨在明朝。
(19)东虹风,西虹雨。
(20)海水翻腾天出虹,狂风暴雨台风临。
(21)断虹早现,风雨即现。
三、完成《导学导练》的练习
看云去教案篇3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
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
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的资料和特点;
(2)能阐述本文说明的方法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资料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情感的过程当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资料的特点及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初次“看云”,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自然现象,人们经常会透过观察它们,了解天气状况。云就是其中一种,万里无云,我们会明白天气晴朗;阴云密布,我们会明白即将下雨。如果再仔细一点,我们会收获更多搞笑的发现。这天,让我们一齐学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关于云的现象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入新课。)
二、再次“看云”,初读对象。
安排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自主概括文章的说明对象,概括要经历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两句话概括,最后用多句话概括。要求尽量借助文章的原话或关键字词,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云识天气;用两句话概括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用多句话概括时,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把课文中“云的名称”和“天气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写。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文章资料的潜力。)
三、三次“看云”,再读顺序。
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并判定其所属的类别,在开始之前,教师先介绍说明顺序的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本文是逻辑顺序。课文一至五段写云的姿态,第六段写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提高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整体把握。)
四、四次“看云”,精读方法。
教师先介绍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援引用等。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概括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举一些句子具体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援引用。
“打比方”集中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搞笑。
“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
“援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资料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运用:本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说明方法是比喻,我们也仿造着造一个。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时间:3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设计意图:运用归纳法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五次看云,细读语言。
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味赏析课文语言,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饰性的词语和补充性的句子,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等。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必须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状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如果删去这两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对文本语言进行提炼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感受力。)
六、六次“看云”,回顾总结。
下课前,每人想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互相评判,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之后,随机自主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
这天的学习资料是看云识天气,具体来说是看云的姿态和光彩识天气。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边阅读边概括,先概括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搞笑的现象,期望大家多多观察,尝试用说明文的方式,书写喜欢的一种现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潜力,体现归纳法学习。)
看云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
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往往”“常常”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说-----分说-------总说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4)“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6)“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1)常常 (2)往往 (3)有时 (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②①⑥⑤③⑦④)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下定义 (2)拟人 (3)分类别 (4)引用 (5)拟人 分类别 作诠释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文中“”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4)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教学反思:
这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想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在安排这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个活动,使整堂课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而这堂课的另一个环节是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本篇课文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同时通过仿句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到提高。
李福海
看云去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桥教案5篇
★ 过河教案最新5篇
★ 五彩蛋教案5篇
★ 舞蹈教案5篇
★ 草的教案5篇
★ 观察类教案5篇
★ 藏物品教案5篇
★ 云音乐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