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性教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借鉴和学习进步,写教案时需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师说教案教案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师说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试验过程。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2.明白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3.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教学实际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
2.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们喜欢昆虫吗?你们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学生交流。)
3.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4.大家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灯片出示蜜蜂的图片)让我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
(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喊出课题)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通过课前的搜集,你们知道了哪些关于蜜蜂的知识?交流一下。【见资料袋】
7.简介作者。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以研究昆虫解剖学及行为而著名。自幼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穷尽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呢?想要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然后查字典或与同桌合作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生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
试验证实阻力几乎(jī) 几个(jǐ)
推测沿途超常尽管(jǐn)尽力(jìn)
陌生准确无误闷热(mēn)纳闷(mèn)
(2)多种形式检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3.检查句子:
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三、归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等,组词朗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3.教师强调: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4.学生书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这就是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那么下节课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做做这个试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请学生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了解“过程”。
1.先默读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试验的过程。
(第2~5自然段。)
2.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等蜜蜂。
4.蜜蜂们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幻灯片出示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1)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
(2)看到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感三、归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等,组词朗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3.教师强调: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4.学生书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这就是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那么下节课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做做这个试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请学生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了解“过程”。
1.先默读课文,看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试验的过程。
(第2~5自然段。)
2.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等蜜蜂。
4.蜜蜂们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幻灯片出示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1)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
(2)看到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感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6)从蜜蜂回来时遇到的不同情况,你认为蜜蜂有着很强的辨认方向的能力吗?
(7)指导朗读: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想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1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2)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3)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无法解释的——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4)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是怎么认为的?
四、再思导疑,感悟课文。
1.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并说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2.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
(1)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从课文中的“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用词准确,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3)看了法布尔的这个试验,你觉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勤动手、善思考、细观察的人。)
(4)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
学完了课文,同学们一定尝到了探索发现的乐趣。其实,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奥秘在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希望同学们都具有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有为科学探究而不怕困难的精神。
板书设计
师说教案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解释。
2.学习在翻译文言句子时适当补充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语录,学习一些学习方法和为人的道理。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内容简介
?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编纂,尤其侧重于以“言”来体现思想,按内容分为20篇,每篇含有数则(章),每篇和每则的内容相对独立。
课文所选八则,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则侧重于“为学”,后四则侧重于“修身”,两者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自主学习
1.《论语》是记录( )的书,共( )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 》、《 》合称“四书”。
2.孔子,名( ),字( )。( )国陬邑人,( )末期( )家、( )家。
3.注音 说 愠 罔 殆 诲 知 好 省
内容点拨
(1)有学者认为,孔子虽被尊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书,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2)“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从这连续三个反问中想象,孔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有的解释为“知道,懂”,有的解释为“智慧”,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5)课文中含有的孔子的为学思想有哪些?对你而言,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结合相关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6)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7)曾子不善言辞,但终有所成,著有《大学》,后人认为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统传承者。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8)见到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我们通常会产生惊愕、厌恶和愤怒之感,而孔子认为此时应该如何去做?
(9)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即使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你能这样做吗?如果能,做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困难是什么?
拓展延伸
了解出自《论语》中的其他成语,并积累掌握,学会运用。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
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
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
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
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论语〉八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论语〉八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师说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a、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让孩子们同情凡卡,了解凡卡向往什么。知道一百多年前与我们仿佛年纪的孩子曾有过的苦难经历,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使之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b、过程与方法:
1、走进凡卡的内心愿望--读凡卡的信,了解一个九岁孤儿那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是什么?
2、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以朗读指导为主,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
3、走进凡卡的情感世界--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
c、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凡卡内心地向往,从中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及沙皇俄国当时的现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畅;尽量做到有语气。
思考:这篇文章很长,主要写的什么?
三、精读课文、交流探究
1、课文按时间顺序除了写凡卡写信的内容,还写了什么?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写信的过程中仅仅写了写信的内容吗?还写了些什么内容?3、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凡卡给爷爷写的信?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标画出来,然后读一读。
指名读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其余同学思考: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读了凡卡给爷爷的信,你觉得下面哪个词最能表达出凡卡想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4、凡卡向爷爷诉了哪些苦?从哪些方面诉的苦?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⑴分四人小组边读边议边归纳。
⑵全班交流汇报。(找出有关的句子来朗读体会。)
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凡卡哀求爷爷将他接走?画出来读一读。
(读第8、10、15自然段,出示课件上语句)
指导朗读:读出凡卡恳切希望爷爷接他回去的心情。
出示凡卡的人物投影或音乐。
6、向爷爷诉苦,哀求爷爷将他接走,是他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
7、小结:写信就应该这样写,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凡卡将自己的心里话、自己的美好心愿,连同自己所见的情况告诉了爷爷。
可不可以不用写信的方式?那就得将信中的我第一人称换成凡卡或他第三人称了。对比一下哪种表达方式好?为什么?
把凡卡给爷爷写的这封信读一读。读出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以及迫切希望爷爷接他回去的心情。(有感情地读书)
8、凡卡在写信过程中都回忆了什么?
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回忆部分,并用一定的符号标画出来。
②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爷爷疼爱我?哪些内容反映出农村的生活是十分愉快的'?哪些描写突出了农村景物柔和明快这一特点?
指导读书:读出和爷爷一起生活的愉快心情,在读时体会凡卡的苦和乐。
想一想回忆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插叙)
9、不写回忆部分,只写凡卡写信行不行?课文中为什么要写回忆部分?(对比)什么和什么比?(人和人,事和事,主要为了说明过去和现在,农村和城市,家庭和鞋店是截然不同的,突出了凡卡在鞋店学徒生活的痛苦命运和悲惨。
写信前做交待,交待了什么?(板书:圣诞节前夜)而凡卡写信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环境是阴森暗淡的?
小结:不仅人和人、事和事比,而且景和景进行了对比。
10、写完信他做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11、凡卡给爷爷发出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寄信地址不详,爷爷不能收到可怜的凡卡的信。)
倘若爷爷收到了凡卡寄出的信,他又能不能将凡卡接走呢?为什么?12、文章最后以梦作为结尾,他在梦中梦见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和写作方法
本文通过写信的方式,用对比的方法,诉说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一个九岁的儿童也逃脱不了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这一事实更有力地揭露了沙皇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凡卡说些什么吗?说一说写一写。
师说教案教案篇4
设计思路:
这个活动是在《火辣辣的夏天》主题活动下产生的。对中班孩子们来说,夏天到了,吃冰淇淋是解暑的好方法。他们对冰淇淋很了解,也很喜欢。但是如何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快乐,体现出活动的艺术性呢?但是单纯地画冰淇淋对于中班孩子而言在技能要求上挑战不大,于是我就想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既能让幼儿体验到快乐,又突出艺术活动的艺术性、审美性。所以我就想到了能不能运用彩条替代,并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装饰冰淇淋房子,添加房子周围场景,来让他们在玩玩做做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感受,真正地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因此也就有了这个活动的诞生。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彩色纸条替代各种水果拼贴出冰淇淋。
2、能用点线面来装饰冰淇淋房子,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彩色纸条、记号笔、固体胶。
活动重难点:幼儿能用点线面来装饰冰淇淋房子。
活动流程:导入——教师示范——幼儿操作——分享交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3、出示图片(冰淇淋的轮廓)
(1)师:猜猜图片上的图案像什么?(幼儿泛讲)
(2)师:猜了那么多,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到底是什么。
——小结:啊呀~原来是个水果冰淇淋呀。
?过渡:我们小朋友都吃过水果冰淇淋,那我们有没有看见过水果冰淇淋房子呢?今天想不想自己来动手做一做?】
二、教师示范
1、具象到抽象
(3)师:在做冰淇淋之前,想请你们先来帮我一个忙,请为水果冰淇淋里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水果选择一种适当的颜色来代替。(与幼儿讨论并出示ppt)
(4)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彩色纸条来做出冰淇淋。
4、ppt示范制作过程
(1)冰淇淋拼贴过程
师:我们做水果冰淇淋的时候,先要把最底下的水果放好,记得要为冰淇淋的小棒留点位置,然后一层一层往上叠,张老师比较喜欢吃橙子,所以我先要放上橘色,再放上柠檬、葡萄、西瓜、香蕉,恩~美味极了!最后桃子和草莓,记住最上面的替代水果的纸条要是半圆形的才像冰淇淋,哈哈~我的水果冰淇淋完成啦!
(2)画房子
师:水果冰淇淋做好了,那小朋友们觉得还要画些什么可以将这个水果冰淇淋变成房子呢?(幼儿泛讲)
师:添完了门和窗户,张老师还给它画上了烟囱,就更像啦!但是似乎还缺了点什么?让我来想想……哦~有了,我要用好看的点、线、面来装饰水果冰淇淋房子的外墙。快来看看我装饰的漂亮吗?
3、出示范画、提出要求
(1)师:小朋友们觉得现在的房子和刚才哪里不一样了?
(2)师:每一层彩色纸条上都一种花纹,我们还可以画一些小花小草、白云等等来使我们的冰淇淋房子更好看。
(3)师:张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各种颜色的彩色纸条,先要为冰淇淋的小棒留点位置,然后再选择你喜欢的水果,想想它是什么颜色的,请你选择适当的彩色纸条来代替,做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冰淇淋口味。一层一层往上放,请你贴的时候一定要让这些纸条紧紧地连在一起,否则房子就要倒下来了。记得在冰淇淋房子的上面再留一些位置,这样我们可以把这幢房子装饰得更漂亮,也可以添加一起美丽的场景。那我们就赶快去动手做吧。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分享交流
你最喜欢那一幢冰淇淋房子?你最欣赏这幢房子的哪里?
师说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知道春笋具有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轰隆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竹笋。(抽拉幻灯片)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出示实物春笋)春笋娃娃裹着浅褐色的外衣,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春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先将方框内生字读几遍,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并分好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声、冲是后鼻音。
⑵ 去掉拼音再读,开火车读。
⑶ 认读词语:
一声 春雷 唤醒 冲破 石块 冒着 浅色 一节 向上 嫩生生 阳光 春雨
⑷ 指导读好长句子: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⑸ 分段抽读课文。(长句子老师领读)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学老师读书的语气、停顿。
4、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模仿老师的语气。
5、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春笋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生长的?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自学生字笔顺,准备交流:
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重点指导: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
2、抽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齐读,说说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话:唤醒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叫醒)谁唤醒了春笋?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春笋生长的季节)这里把春笋当成什么来写?为什么?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中把事物当成人来写?
⑶ 指导朗读:一声春雷要读得慢些,清晰有力,唤醒要读得重一些。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⑷ 学习第二句话:春雷唤醒了春笋,躺在泥土里的春笋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指名读第二句话。
出示:它们( )泥土,( )石块,一个一个( )地( )出来。
指名填空,齐读句子。
它们指的是谁?为什么要冲破泥土?掀翻是什么意思?冒改成钻好不好?为什么?一个一个说明什么?(说明春笋很多,而且你追我赶地往上长)
覆盖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笋把它们冲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啊!可春笋把它们掀翻了!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地往上长,终于冒出了地面,这种生长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把冲破、掀翻、冒读重些,读得有力些。(范读,指名试读,同桌互读,齐读)
⑸ 指导背诵:
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春雷唤醒了春笋;第二句话讲了春笋是怎样生长的。(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谁来说说春笋的样子和颜色?书上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指名读句子。
① 裹着(动作演示)浅褐色(看图理解)
② 指导朗读,看图激情:小朋友看,这些嫩生生的娃娃冲着你们格格地笑呢,你们喜欢它们吗?谁能用喜爱的语气读这句话?
⑶ 学习第二句话:
师述:春笋的生长离不开雨露和阳光。指名读第二、三句话。
① 春笋长成什么样儿了呢?(指导看图)
② 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要逐渐加强,语调渐渐提高。(指名试读,齐读)
③ 指导背诵。用问答方式引导背诵:
春笋是什么样子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
三、总结
读了课文,你觉得春笋怎么样?你想对春笋说些什么?
是啊!春笋就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才能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地冒出来。在阳光下继续坚强而又健康的成长!长成高大的竹子,供人们使用。
齐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扩词:
节:春节、节日、节约、节省
破:冲破、破旧、破烂不堪
2、背诵课文。
3、辨析组词:
中( ) 皮( )
冲( ) 破( )
4、兴趣题:
⑴ 用唤醒说一句话。
⑵ 春笋长大后,长成了竹子。想一想,竹子有什么用呢?说给同桌小朋友听。
?板书设计
1 春笋
冲破 掀翻 冒
迎着 笑 长
不怕困难 顽强生长
教学后记
识字教学既是一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低年级的孩子记忆里好,但是面对每天九个生字,往往是今天写,明天忘。如何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率?在生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给生字编故事,编儿歌,编口诀、换部首记忆。例:石头撞虎皮就是破。这样的生字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师说教案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掌握约分的含义和一般方法,认识最简分数。
2、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的运用中体现数字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商适当的数。
8/20=()18=5/()21/27=()/9
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每组中的分数一样大,哪个看起来更简单一些?为什么?
2、今天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看看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2)你能写出和12/18相等,两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交流。说说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还有分子比2还小,分母比3还小但是与12/18一样大的分数吗?也就是12/18=2/3。
(3)结合图说说,12/18与2/3为什么相等?
(4)你们知道刚才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的2、3、6与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吗?(板书:分子、分母的公因数)
(5)把这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6)演示一步一步约分的过程。依次除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强调:每次约分后得到的数写在分子、分母的正上方、正下方。2/3的分子、分母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吗?因为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一般要约分到最简分数为止。
(7)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的约分呢?(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演示直接约分的过程。如果你不能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约分。
(8)。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约分的方法。你愿意采用什么方法来约分呢?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6/4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分子、分母还有公因数几?10/7为什么是最简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2)第2题。独立完成,展示作业。60/45怎样约分的?还有什么方法?(分子、分母直接除以15)为什么分子、分母可以直接除以15?说说约分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判断分子和分母有没有公因数2、3、5?汇报交流。
2、完成第5题。独立完成。你是怎么看出它们不是最简分数的?指出: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较大,判断时要仔细。
3、完成第6题。怎样连线比较快?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完成第7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课堂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你愿意使用那种约分的方法?
师说教案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
2、根据提示仿编儿歌。
3、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幼儿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认识月亮,知道月亮的样子,用语言描述月亮的形态。
活动准备
1、一个小朋友坐在月亮上的图片。
2、自制的大月亮道具一个。(可以坐下一个人)
3、轻音乐、教学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自制的月亮道具。
播放轻音乐,教师:小朋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月亮)
教师:月亮是什么样子?
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句回答,如:弯弯的月儿,两头尖,好像一只小小的船。
二、基本部分
2、通过谈话和互动,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什么时候月亮才会出来?月亮出来的时候你还会看到什么?
引导幼儿知道晚上的时候月亮才会出来,晚上还可以看到星星。
教师:弯弯的月亮像一个“摇篮”,谁想在“摇篮”里面坐一坐?
请幼儿有秩序的在“月亮”道具上面坐一坐,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叶圣陶先生写的关于月亮的诗歌,写得很美,猜一猜是什么诗歌?
3、学习诗歌。
播放教学音带,引导幼儿仔细倾听,体会是歌的意境美。
教师:大声告诉老师,这首诗歌的名字叫什么?(小小的船)
教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怎样?(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到了什么?(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教师:听了这首歌,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请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播放轻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诗歌,传达给幼儿美的感受。
三、结束部分
4、幼儿朗诵诗歌。
播放轻音乐,鼓励幼儿大胆朗诵诗歌,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出示自制的月亮,请幼儿边朗诵,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开展“奇妙的天空”美术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天空的事物,并用绘画的形式体现出来。
教学反思
1、幼儿初步认识了天空中的事物,知道了月亮的大概特征。
2、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活动的开始有正确的引导,激发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活动中的道具也非常重要,使幼儿能够感受到这个有些抽象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3、应选择一个晴朗的夜晚,让给幼儿在夜晚观察夜空,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
小百科: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师说教案教案篇8
制作名称:
七星瓢虫。
制作目的:
培养宝宝的创造精神。
制作准备:
塑料瓶、彩色的纸、彩笔、胶棒、剪刀。
制作过程:
1.将塑料瓶洗干净,放置通风处晾干备用;
2.将准备好的彩色的纸分别剪出七星瓢虫的头、一对翅膀、触须等;
3.将剪好的头、翅膀等,用彩色的纸画好,做好装饰;
4.用剩余的废纸剪出两条长纸条,做七星瓢虫肚子的.装饰用;
5.将准备好的塑料瓶取来,将剪好的头等装饰用胶棒粘合在塑料瓶上;
6.稍作整理,一只可爱的七星瓢虫就做好了。
小百科:瓢虫科之一种。 又名“七星瓢?”、“七星花鸡”。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概体圆卵形,背弓似半球。体长5—7毫米,宽4—5.6毫米。触角节状,短,褐色;头、口器、复眼、前胸、小盾片及腹面、六足皆为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具7个不规则黑色圆斑,其中一个黑斑由两鞘翅中间接拼而成。年生4—5代。多见于田野、树林、果园,嗜食小型昆虫。性颇机灵,常跌落匿踪或擦飞而去。体色美丽,玲珑娇小。饲用透明虫盒或生境箱,亦可作瓢虫牌点及标本赏玩。同科尚有二十八星瓢虫、龟纹瓢虫及瓜茄瓢虫等,皆可饲以玩赏。
师说教案教案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