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方向,一份优质的教案可以让教师更有信心地面对课堂挑战,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童年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童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弄清“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
3.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重点词语释义。
祸患:祸事;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比喻费尽了心机,想尽了办法。
困窘:为难。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我”在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惩罚。第二部分(3~13):写“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飞翔,问过老师后,“我”探索的欲望更强了,并且自己深入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第三部分(14~19):写三四年后,老师在生物课上讲人的起源,“我”想到自己的发现,笑出了声,被老师轰出了教室。
2.作者围绕自己的发现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明确:课文先概述了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写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开头。
明确:开头直接交代了“我”九岁时的发现,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这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
2.读一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我”的童年发现是什么。
明确: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明确:“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是在飞翔,并发现其他同学也有这“飞行”的天赋,便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我们一起去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于是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我”对“怀胎九月”进行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我”的发现是如何得到证实的?“我”当时的反应是怎样的?
明确:“我”的发现在老师上生物课的时候得到了证实。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忍不住笑出了声。“我”原本就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现在又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笑出声来是情理之中的事,丝毫没有恶意。
5.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呢?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明确:从课文中看,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他,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会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6.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如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将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当然,这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在写法上,照应了开头的“惩罚”,前后呼应。
7.回顾全文,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明确: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无邪、善于观察、充满幻想的孩子。
②“我”去询问了老师关于在梦中会飞翔的一连串问题,而后又产生了“怀胎九月”的疑问,这几个问题之间是层层深入的,而“我”恨不得从鱼身上得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答案,可见“我”是一个求知若渴、执着探索、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③“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说明“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先概括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被老师讲课时证实,说明了“我”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着精神的孩子。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童年教案篇2
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懂,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得到潜能的教育。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会按课文内容表演,评议。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 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我们继续学习《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2、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
3、小结:小朋友,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着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课文2至3自然段
提问:课题是有趣的发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呢?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至3自然段。
2、谁来说说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
4、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5、指名让同学读好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奇怪在那里?
6、指名回答
7、达尔文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达尔文,你正在小岛上考察。如果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
8、讨论交流
是呀,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那些翅
小的昆虫哪里去了呢?
9、朗读第二自然段
1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做的呢?
1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2、思考后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然后汇报。
出示句子: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便逐渐消失了。
13、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讲了哪几种昆虫?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清三种昆虫的情况。
14、思考后讨论
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所以——
15、让学生表演2至3自然段的内容,集体评议。
16、那么,达尔文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呢?
板书:反复 观察 比较
1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
是啊,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
即—适者生存,这才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学习生字
“容 、 究 、 易 、 研”
①观察“容、究”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学生发现回答
③说说怎样记住“易、研”这两个字。
④学生交流
⑤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监写、描红。
四、复述课文
1、老师指导复述
考虑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学生自己练习复述
3、同桌自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7、有趣的发现
反复 观 察比较
达尔文 由于……就……
终于 找到 答案 因为……所以……
由于……便……
童年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积累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明确目标
1、导入: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奥普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2、明确目标。(见上)
二、检查字词预习
1、学生汇报自己本课积累的词语(一读)
2、抽查认读本课词语(二读)
胚胎 祸患 双臂 天赋 淘气 妨碍 岂止 痴迷 厘米 惭愧
幸亏 困窘 澄澈 一本正经 情不自禁 运转自如 随心所欲
翻来覆去 默不作声 绞尽脑汁 (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听写学生易错的词语: 胚胎 祸患 天赋 幸亏 岂止
4、再读词语,(三读),猜词游戏
(1)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随心所欲)
(2)夏夜闷热,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翻来覆去)
(3)一道数学拦路虎出现了,我左思思右想想,一点儿头绪都没。
(绞尽脑汁)
(4)上天赐予我的本领、能力。(天赋)
(5)清亮清凉的,一点儿杂质都没,用来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
(6)它是吊儿郎当的反义词。(一本正经)
……
三、围绕“发现”,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及学习方法: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小组学习:
a“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b“我”是怎样发现的?(小组汇报)
c发现的结果如何?
学习方法:
a抓具体事例并简单概括
b抓关键词句
c联系上下文
d联系生活实际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完成目标(一)
指生回答:发现是什么?抓关键词“九岁、完全、独立”,联系下文,具体到13自然段内容,反复体味朗读第1自然段,感受小作者的自豪喜悦激动。
(2)完成目标(二)
小组汇报“发现”的过程,相机引导理清文章脉络:
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
老师解释——继续追问——引出问题
痴迷思索——大胆猜想——发现规律
(3)完成目标(三)
老师讲解——得到证实——因笑受到驱逐
(4)小结板书,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过程。
3、学生汇报学习心得。
四、名言积累,布置预学要求
1、名言积累: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2、预学要求:
(1)围绕“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收集相关的事例。
(3)想想你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五、课内阅读练习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 留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 清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轻巧),可以(随心所欲 忘乎所以),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用“”划去括号内运用不恰当的词语。
2、请给这段话取一个小标题。
3、你曾经做过一个怎样的梦?能把梦境用几句话有条理地写下来吗?
童年教案篇4
欣赏教学目标:
通过评讲学生习作《童年趣事》,让学生重温自己的一件童年趣事,明确并掌握如何将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总结本次习作情况
本次习作要求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情有趣的小事里选择一件写下来。大部分同学能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能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叙事时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语言生动流畅,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怀念之情。
但是,有一小部分同学所选事例不符合习作要求,从叙述的内容中感受不到“有趣”,其次存在的问题是叙事过于简单,语句表达不够清楚,通篇习作内容无主题可言。
三、赏析优秀习作《“人猴大战”》
1.请一生朗读习作《“人猴大战”》
2.师生共同评议
优点:
(1)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注意使用修辞手法。
课件出示:
来到花果山,调皮的猴子时不时出现在视线中,有的吃游人送给的食物;有的结伙爬树玩耍;有的趁人不注意吓一吓人;还有的沾沾光和游人合影。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猴子!
那只猴子一边跑一边朝我做鬼脸。它在树上“跑”,我又没法上树,追上了也没用。过了一会儿,那只猴子停了下来,我大声喊道:“喂,你这只死猴子,快把八宝粥还给我!”它当没听见,拿着八宝粥在树上手舞足蹈,像是在为它能打败我成了胜者而高兴。我用手摇摇树,它不但没掉下来,反而坐得稳稳的。
(2)习作结构完整,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这件事被我永存到了脑海里,我会永远记住这件趣事和那只顽皮可爱的猴子!
四、评讲存在问题集中、普遍的习作。
?童年生日宴>
?童年趣事》
这两位同学的习作存在的问题是所写内容体现不出“趣”字,叙述平淡,中心不突出。
修改要点:事情都是有人参与其中的,叙事时,要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五、组织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总结谈话。
童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俄国作家,他的名字叫:费奥多罗夫。板书:费奥多罗夫。指读。
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天真烂漫、多姿多彩。在他童年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
板书:童年的发现。齐读。
2、看着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小结板书: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弄清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中注音的字词。
2、检查生词。指导易读错、写错的字。
三、学习“我发现了什么”
童年中我究竟发现了什么?快速朗读课文,用“——”画出来。
(1)交流。(板书:胚胎发育的规律。)读词:胚胎。你知道什么是胚胎吗?(指读注释,其实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a、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3——13。b、请反复朗读十三自然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发现胚胎发育过程的句子。c、齐读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这就是我的发现。那年我才九岁,所以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带着这份高兴读读。
(3)关于我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其实有位叫达尔文的科学家专门进行过研究,还得出了一个观点,请看到14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4)我的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竟是如此的相似,怪不得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自豪呢!请高兴自豪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我是怎样发现的”
1.我有胚胎发育过程这样的发现,源于什么?默读3-13自然段。
(1)指名说。随机板书:梦中飞行
(2)有了这奇妙的问题我们是怎么做的?板书:请教老师
(3)老师给了他们明确的答案吗?是啊,高年级,离我那么遥远,而飞行确仍在继续…..板书:大胆猜想
(4)结果如何?板书:得到证实
(5)看着板书,将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就是我“发现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童年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4个。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激发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练习边默读边思考。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示题,读题。
2、你有没有好朋友呢?介绍一下。
3、课文中作者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整体了解。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交流。
(1)出示填空:我想用童年的朋友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我又回忆起以往与小熊形影不离的情景,于是我十分惭愧,并改变了主意,永远也不相当拳击家了。
(2)指名说,评议。
三、学习课文。
1、理解形影不离。
2、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离?用划出。
3、交流。
(1)指名说(第3小节那时舍得)学习生字:羹、邦
(2)自读指名读赛读教师引读
(3)出示:
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
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儿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
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后一句不仅写了看到的,还写了想到的。)
你还能找到书上和它类似的句子吗?
指导朗读。
填空: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校门,。
瞧,亭亭玉立的荷花在风中摇曳,。
4、当时的我和小熊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现在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惭愧)
默读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很惭愧?用~~~划出来。
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惭愧?
指导朗读。
四、复习拓展。
1、小时侯你也有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吗?你和他之间有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加部首,再组词
青()()()()()()
京()()()()()()
童年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
★ 小手教案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