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的教案8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教案的制定与执行过程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促进反思与进步,教案为教师提供了反思与改进的空间,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杜甫诗三首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8篇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1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时间

学习要点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

2、通过诗歌的品读与背诵,初步感知杜甫诗歌的特点。

温故而知新

一、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

1、会当凌绝顶。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读书破万卷。

4、露从今夜白。

5、安得广厦千万间。

6、烽火连三月,感时花溅泪。

二、文学常识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秩序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xxx”。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xxx”,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xxx”、“xxx”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三、基础知识积累

自读课文完成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

朔漠()省识()环珮()暮砧()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

合作探究

四、阅读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3、颔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4、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秋兴八首》(其一)在情景交融方面堪称典范,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5、尾联《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检查背诵默写《秋兴八首(其一)》。

2,学习《咏怀古迹(其三)》进一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风格。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激愤之情。

默写

?咏怀古迹》(其三):

6、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7、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8、《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9、《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通读三首诗,感受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2,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读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

3、试归纳前后两层的大意,并分析本诗在押韵和对仗上有什么特点?

4、第一层怎样描述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意境?

5、分析作者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

6、诗人老病孤愁之感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7、后世评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

8、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2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背景介绍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简介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早期的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中后期作品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2、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3、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设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岱宗()决眦()溅泪()搔()簪()

逾墙()邺()戍()老妪()幽咽()

2.杜甫是唐代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被称作诗圣。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二、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2.五言古诗。(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3.初读全诗,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配乐朗读,合作探究

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

3.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

?春望》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石壕吏》

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三、质疑探究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3.《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课堂小结】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新安吏》(节选)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8.解释词义:

①更:②次:

1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0.“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18.(1)岂(2)挨次

19.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

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以“鸡声茅店月”为上句,选出能与之组成对偶的下句()

a、燕语似讥人b、野旷天低树

c、人迹板桥霜d、郝郎明月夜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亲

一导入新课

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明确:1不能。因为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的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了“芽儿”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涵“花儿”朴素,简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深红”象征“果儿”丰硕,甜蜜,美丽。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诵诗歌

归纳冰心诗歌的特征:

短小随意,情丽,深沉;寓有诗意,格调柔和。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昼犹昏。“割”字提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4.自由背诵。

第二课时

一、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第四板块:感受情怀(屏显)。

1.这三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出来的?

补充背景。

(1)《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2)《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约757)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的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目睹一片萧条、破败的长安城,诗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3)《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成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讨论明确。

(1)《望岳》。

抒写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2)《春望》。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3)《石壕吏》。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带着诗人的感情去读每一首诗,要读得入情入境。指生读,再指生读,齐读。

二、整合总结

1.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点?

提示:内容、诗人关注的焦点(自我抱负——国家、百姓命运)、语言风格(豪迈激昂——沉郁悲怆——沉郁顿挫)等。

2.由学生的有关辨析比较内容作结。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诗人在年轻的时候抱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志向。年轻时候的诗作就充满了昂扬的气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使诗人更多地看到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也时时地为国而担忧,他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诗人的心与时代、国家的命运息息相通。他的诗歌由前期的豁达开放而变得沉郁顿挫,充满了深深的抑郁,但他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彪炳千秋,永放光芒。

3.背诵比赛。

三、课下作业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资料宝藏】

1.古诗库杜甫诗全集

2.杜甫图片以及《春望》书法作品

3.杜甫一生及其伟大诗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该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本单元继李白的浪漫激情后,《秋兴八首》(其一)触摸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国家深沉的爱。《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取的是第一首。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描绘了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

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要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杜甫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中发出的爱国强音。

(三)教学理念

针对如今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朗读背诵诗歌的教学现状和新课标提出的“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

二、教学设计及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理由: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学情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感知内容。赏析意象,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诵读中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美。

②通过问题的提设,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会自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这样的爱国情怀。

2、对于意象与关键词句的赏析,普遍学生分析不够全面。由此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分析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3、教学方法:

①吟诵引导法:反复吟诵,使学生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引导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②提问指导法:通过问题的提设,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③讨论探究指导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自主获取知识。

4、教具的准备及其理由: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等多重于一体。更加直观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5、教学课时: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要学习的杜甫相关知识相对剩下两首更多,所以独占一课时。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诗歌的学习,主要在鉴赏感悟。从标题入手,感知诗歌的基本信息;从诗歌意象中,悟出诗情;从关键词句,体会深刻含义;从情景之中,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在具体分析把握全诗之后,感悟诗的思想感情。

1、教学过程设计及理由。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八个环节进行展开:

⑴引用名句,导入新课(2分钟)

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愤怒、苦恼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就是唐诗。”再列举几个唐代著名诗人,最后引出杜甫。这样的导入,既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小的文化点,又顺理成章地进入下面的学习。

⑵诵读诗歌,初步感知(5分钟)

在学生第一次的齐声朗读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字音,这样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更加深刻。然后借助注释,再次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诵读指导法。诵读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诵读中指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⑶了解诗人,介绍背景(5分钟)

“功夫在诗外”。要理解一首诗,一定要联系相关的背景。安史之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分水岭,这首诗是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滞留夔州之时。学习这首诗,要将诗带入当时的大背景之下。

⑷解读标题,了解信息(1分钟)

秋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这一基本信息是我们学习全诗的线索,理解了诗人借的什么景,抒的又是什么意,那诗歌也就基本读懂了。

⑸合作分析,重点讲解(20分钟)

分析时,既要理解诗歌表层的基本意思,又要通过重点词句来理解诗歌隐含的深层次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的运用给诗歌的表达增加了很多亮点。

此环节我将采用提问指导法,教师通过问题的题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理解全诗。具体的分析将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提设来实现:

①首联中“玉露”是什么意思?

②“凋伤”可否换成“凋落”,为什么?

③请学生找出首联描写的具体秋景。

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蕴含了什么深层次的内容?

⑤颈联中丛菊两开的意思?

⑥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

⑦“系”的双重含义?

⑧“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以上就是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到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立让学生从对意象,关键词句的分析中理解全诗。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将在这些问题的解答中得到分析。

⑹课堂小结,深化理解(3分钟)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远。”展现了唐诗气象中,特别是杜甫诗歌中“悲”的广度与深度。

⑺讨论现实,自我提高(3分钟)

此环节我将采用讨论探究指导法。

组织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具有杜甫爱国主义情怀的人,引导他们从中得到启迪,自我提高。

⑻作业布置(1分钟)

①背诵全诗。

②选取《秋兴八首》组诗中的其他一两首,试着分析。

2、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要简洁明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的主要内容。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 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与态度:

5、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国之思。

教学重点:目标1、2、5 。

教学难点:目标3、4 。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一起走进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

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然后完成:

1、从诗体上说,这是一首什么诗?(律诗,并回顾唐诗体裁特点)

2、这首诗的韵脚是哪几个字?(林、森、阴、心、砧)

3、用笔画出诗中的意象。

三、鉴赏诗歌

接下来,我们鉴赏这首古典诗歌。那么,如何鉴赏一首古诗呢?

第一步,抓住题目。题目即诗眼,解读了题目,诗歌就理解了一半。

第二步,解读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基本鉴赏规律,安排学生活动:自读、讨论

课堂活动过程: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1、学生发表讨论后得出的意见,教师随机给予恰当点评;

2、教师明确:

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艺术技巧:

1)、对偶 颔联 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结合上述鉴赏,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⑵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⑶ 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⑴ 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德育目标:

⑴ 欣赏大自然的美。

⑵ 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⑶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⑷ 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⑴ 熟读背诵3首诗。

⑵ 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⑴ 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⑵ 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二、整体感知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精读《秋兴八首》(其一):

⑴ 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按意群划出朗读节拍。

⑵ 解题: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⑶ 《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3、精读《咏怀古迹》(其三):

⑴ 解题: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⑵ 《咏怀古迹》(其三)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像,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4、归纳:

读诗,可通过解题,了解诗的大意。对诗作背景的了解,也可归人解题步骤:释句,即通过解释句子寻找意向,寻找诗人选取的那组物象、那个情境,或那连串事件,从渗透作者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意象中入境,即体验作者的情思;最后是明白诗歌主旨,即会意。

5、总结、扩展:

在意境中,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要体悟景中情和情中景的关系。

6、布置作业:

⑴ 反复诵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⑵ 预习《登高》。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学习《登高》,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映现诗中景物,要补充、丰富、发展作品直接描绘的部分,进一步体味诗歌意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杜甫的《登高》:

古人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补充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登高》解读:

⑴ 思考、讨论:

① 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与感慨?

②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 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萧萧、滚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向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萧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②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⑵ 学生朗读,背诵。深入体悟诗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

2、思考与探究:

⑴ 提问: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明确: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人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⑵ 提问: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

⑶ 提问: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

明确: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为:他日即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解他日为向日(从前)或来日在训诂上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⑷ 提问: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明确: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人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人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⑸ 提问: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明确: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3、总结、扩展:

诗词专家周汝昌先生曾说,诗歌要讲境界,但不是有境界的都是好诗,境界本身有高下雅俗美丑之分,好诗当有高情远韵。同学们可在此多加体味。

4、布置作业:

⑴ 背诵3首诗,深入体悟诗情诗境。

⑵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8篇相关文章:

豆游戏教案8篇

语言儿歌教案8篇

体育投篮教案8篇

江南的教案8篇

泡泡花教案反思8篇

幼儿玩具教案8篇

中班《微笑》教案8篇

中班跳教案8篇

苏州赋教案8篇

数字墙教案参考8篇

杜甫诗三首的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