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教案帮助你区分不同学生水平的教学方式不同,教案一定要注意掌握好教学节奏写作才行,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绕大树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绕大树教案篇1
语言活动:
大树妈妈和树叶娃娃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感受童话故事《树妈妈和树叶娃娃》所表达的情感脉络。
2、能大方地用身体动作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3、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体谅、关心妈妈。
活动准备:
1、《树妈妈和树叶娃娃》的多媒体课件。
2、《挪威舞曲》、自录配乐故事磁带各1。
3、不同表情的树三棵,树叶娃娃(黄、绿)人手2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提问:故事里讲了什么事情?
(二)结合多媒体课件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情感脉络。
1、问:
树妈妈长得怎么样?
春天和夏天树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秋天,梧桐树妈妈有什么变化?心情怎样?为什么会伤心?(学唱伤心歌)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让妈妈伤心过?怎样让妈妈不伤心?
假如你是小树叶你怎样安慰树妈妈?
2、看看、讲讲小树叶变成养料的自然现象。
3、小结:春天树妈妈快乐——秋天树妈妈伤心——春天树妈妈快乐。
(三)欣赏《挪威舞曲》
1、完整欣赏《挪威舞曲》
提问:音乐里藏了一个什么故事?
2、边欣赏音乐边用不同的表情、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3、分角色表演《树妈妈和树叶娃娃》
(四)打扮树妈妈,用绿、黄树叶分别与春天的树妈妈和秋天的树妈妈匹配。
四、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人。
绕大树教案篇2
活动目标
感受人与花草树木的亲密情感
初步认识区别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表述物体,体会物体大小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重点:区别物体的大小,感受人与花草树木的亲密情感
难点:理解物体大小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卡片上的各个动物
物质准备:大小动物卡片人手一份,大小礼物卡片人手一份,大小皮球若干、箩筐一只
活动过程
教师带着幼儿来到活动场地,围坐在草地上。
一、认识“大树”和“小草”,区别大小。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树和草,请他们比较树和草的大小,并和幼儿一起念儿歌:“大树大,大树叫小草娃娃,小草小,小草叫大树妈妈。”
2、请幼儿去抱抱大树妈妈,抚摸小草娃娃。
二、给大树和小草找邻居
1、师:“今天还来了许多动物客人,它们想和大树妈妈、小草娃娃做邻居,大动物说想和大树妈妈做邻居,小动物说想和小草娃娃做邻居,我们给这些动物排排好,行吗”
2、请幼儿按“大动物”和“小动物”分别取动物卡片放在大树脚下和草丛边,边放边说:“大xx是大树的邻居,或小xx是小草的邻居。”老师个别指导。
三、给大树、小草和动物们送礼物。
1、师:“我们给大树妈妈和小草娃娃找到了邻居,我们再把带来的礼物送给它们,好吗”
2、请幼儿按大小给卡片分类,大的挂在大树妈妈和它的大动物邻居身上,小卡片送给小草娃娃和它的小动物邻居。
四、玩“拣皮球”游戏。
1、师:“大树妈妈和小草娃娃真开心,它们想和我们一起玩拣皮球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2、游戏:老师把大小皮球向四周滚出去,幼儿四散捡皮球,捡到皮球后说:“我捡到了一个大(小)皮球。”(游戏2―3次)。
延伸活动
在区角活动中,益智区增加比大小活动,美工区增加涂色活动――涂大树和小草。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本次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园内的优美环境,将孩子们领到室外,席地而坐,让幼儿直接与小草、大树接触,直接与大自然对话,切身体会小草的嫩,大树的美。活动自始至终以“大树妈妈”和“小草娃娃”为主线,将大树和小草拟人化,以达到人、动物、植物以及大自然的和谐一体。根据小班幼儿爱游戏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过程始终围绕着“大树妈妈”和“小草娃娃”的游戏内容而展开。活动中,教师以不同的学具,吸引着幼儿不断地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并让幼儿在想想、找找、送送、讲讲、玩玩的过程中,正确地区别大小,感受物体大小的相对性。从而提高幼儿思维的准确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效果分析
教学活动场地由室内搬到了草木盎然的室外,孩子们不但可以摸一摸嫩绿柔软的小草、郁郁葱葱的大树,还可以与它们一起玩游戏,甭提有多高兴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小草、大树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他们在轻松的数学游戏中,自然地贴近了小草大树、贴近了大自然。整个活动始终贯穿一个“玩”字,游戏化的活动情境缓解了小班幼儿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的矛盾,充足的学具满足了孩子好奇、好玩的特性,每一个环节孩子们都完成得很好,虽然孩子们在操作中的语言表述不是很完整,但操作的正确率很高。
绕大树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树的基本结构,学习用水粉表现又高又直的大树。
2、通过欣赏几米作品、迁移已有经验,尝试画出粗细不同的树干和简单的树枝造型。
3、在绘画过程中,积极大胆地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树、写生过树。
2、各种树的图片。
3、刷有颜色的作业纸,水粉颜料(灰色、咖啡色、黑色等)。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观察过的树,了解树的基本结构。
教师:我们看过也写生过树,谁来说一说,树有哪几部分呢?(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
2、欣赏几米的作品,观察高高直直的大树。
(1)教师:我们平时看过的大树是什么样的?那画家画出的大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吧!
(2)教师:你喜欢哪张画?看到这些大树,你有什么感觉?画中的大树是什么样子的?大树的生长从下往上有什么变化?树干怎样?树枝怎样?(可请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树的造型)
3、集体讨论用画笔表现树干的粗细。
(1)教师:我们用画笔怎样来表现细细的树干?怎样来表现粗粗的树干呢?
(2)个别幼儿示范。
(3)教师:你想画什么样子的树枝呢?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今天在你自己画好的作业纸上画高高直直的树。
提醒幼儿在用颜料时要注意舔笔,以免颜料太多。
5、展示幼儿作品。
绕大树教案篇4
教材分析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学情分析
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对田头林间的花草树木,可以说非常熟悉。要求他们课前准备的三叶草、狗尾草和樟树枝及其果实、叶片。唾手可得,乐此不疲。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二、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绕大树教案篇5
活动取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有一定的经验,对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处处有亮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提升了经验。
在第一环节中,设计的导入,是说说幼儿的身边事,既他们的好朋友,所以一开始孩子们就非常“乐说”,而且,有的孩子因为有两个好朋友,为此还争吵起来。比如说冠锋的好朋友是萌萌,而硕硕也因为要做萌萌的好朋友,于是,免不了的一场争执就在大家面前开始了,最后在我的干扰下,才平息了。
在第二环节中,当我提问:大树身体是什么?大树的树叶是什么?大树有手臂吗?他们回答得挺快:甜馨说:树干是树的身体;悦悦说:树叶是大树的头发;天琪两手臂平展着说:树枝是手臂;我又投出一个问题:那大树有脚吗?大家有些迟疑了。有的说没有脚;渡渡说:树干就是脚。我摇头,他们又开始琢磨,最后天琪说对了:树根是大树的脚。“哦”大家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此时,个别幼儿的经验带动了集体幼儿。(显然,大部分幼儿没有这些经验)我给幼儿们肯定的答案:树根就是大树的脚,它们张开许多细细的根须,伸展向四面八方,牢牢地抓住泥土,使得大树稳稳地站住了。又通过小熊画大树的故事,形象化的让孩子感觉树和我们一样有“四肢”,使幼儿对大树朋友有进一步步的认识。
第三环节是让幼儿发挥想象,先自由说说大树可能会有哪些朋友,再通过观看课件了解树是动物的好朋友,说到动物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因为动物是他们最喜欢的。他们说了松鼠喜欢吃松果,在树上跳上跳下忙个不停;小猴子喜欢在树上做游戏、小鸟在树上筑窝……。
第四环节中,从了解大树和我们人类的关系(用途):他们从课件中看到了许多果树图片,便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我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葡萄、我喜欢吃橘子、我喜欢猕猴桃……。还有的说喜欢西瓜、草莓。(这里也是一个盲点,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填补);当了解到大树给我们人类带来的许多帮助,又看见大树 “躺倒在地受伤了”,(被砍伐的树)他们不能理解,说:这个树倒下了,长歪了;被风吹断了。(这个经验是缺乏的,我给孩子们补充了养分)再回归到生活中保护大树,幼儿们的感触很深。我提议让孩子们夸夸大树,他们没有局限于教师的“大树大树真好”,而自主的改为:渡渡:大树大树真帮!天琪:大树大树真漂亮!甜馨:大树大树真美丽!雨晴:大树大树我们喜欢你!天琪:大树大树我们爱护你!杰杰:大树大树我们给你浇水!……。从而使真情再现。
不过,活动的时间有一点过长,因此,有一些孩子有些坐不住了,语言还需要再精练些。
绕大树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用手掌印画反应树的特征。
2、培养幼儿对色彩和印画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活动准备:
1、棕色、绿色、黄色颜料
2、白纸
活动过程:
1、出示树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树的特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漂亮的画,你们看这画上画的是什么呀(树)!那你们再看看这颗树上都有什么颜色?树干是什么颜色的?(棕色)树叶呢?它是什么颜色?(绿色)还看见了什么颜色?(黄色)那么你们来猜猜这颗大树是怎么画的?(手)这颗大树呀是老师用自己的大手画的,你们想不想看老师是怎么用自己的大手画大树的呀?(想)2、示范印画的方法,同时通过儿歌导入印树的过程我的(大手)小手真能干,画颗大树给你看;手掌立起轻轻沾,切切切;手掌打开轻轻沾,拍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我的大树真漂亮。
2、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操作,通过儿歌再次巩固印树的过程师问:
(1)大家觉得这个小朋友画的好不好,漂亮不漂亮?
她的小手能干不能干?(其实啊不光是她的小手能干,我们所有小朋友和家长的手都很能干,对吗?)(2)师:老师已经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了纸和颜料,幼儿完成印画,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作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大家都知道,孩子都喜欢绚丽的色彩,更喜欢用鲜亮的色彩来表现他所喜欢的物体。而孩子又是天生的观察者,一草一木都会让他们欣喜和惊讶。当幼儿试图用他们稚嫩的画笔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情感时,往往又缺少必要的方法技能去支持。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思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绘画表达的技巧,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
绕大树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