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反映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领域的最新趋势,教案可以用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研究,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科学课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坐过转椅、旋转木马的经验;玩过“迷迷转”的游戏。
2.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绳子、小碗、伞、圆纸片、牙签、木片、盖子等。
3.学具:陀螺、电风扇、发条玩具、录音机、磁带、转椅、钟表等。
(三)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师:“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猜猜是什么?”
幼:“我知道,是风车。”
出示风车。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幼:“我玩过风车的,风一吹,它会转的。”
(2)幼儿探索操作,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师:“除了风车能转,你能想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起来吗?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儿操作时,幼儿显得很兴奋,许许多多奇特的想法都是在“玩”中产生,他们想出了用嘴吹、用手转、用手拨、用手摇,甚至还想到了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如牙签、绳子、筷子等。)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师:“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a:“我用筷子穿过木条,用手一拨,长木条就转了,上面的红条变成了一个圆圈,真奇怪!”
幼b:“我用牙签穿过纸条,一转,纸条上的花纹和字,看不清、变糊涂了。”
幼c:“我用嘴用力吹大花片,转得很快,变成了一个大圆盘,把原来断的连了起来。”
(4)师:“小朋友真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动起来,而且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2.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师:“你能不用篮子里的东西,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幼a:“身体能转吗?不成了玩具吗?”
幼b:“会倒的!”
(2)师:“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师:“你让什么转动了起来?请你上台试一试。”
幼a:“我的舌头也能转动。”
幼b:“我的手臂转得圈可大了。”
幼c:“我的辫子也能转动。”
幼d:“我的屁股会转的。”
(4)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幼a:“不行。”
幼b:“头不能转了,看东西时和身体一起转,那就成了木头人了。”
(5师:“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3.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师:“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了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请你到周围去找一找哪些东西能转动,找到了,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幼儿自由地寻找、探索、发现、交流。
(2)交流师:“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幼a:“这张椅子会转。”
幼b:“我知道那叫转椅,我家里有的,坐着可舒服了!”
幼c:“这只卷笔器我家也有,是用来卷铅笔的。”
幼d:“小电风扇一按开关就转了,真风凉!”
4.扩展。
师:“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
幼a:“理发店外面有一个灯会转的。”
幼b:“油烟机上有一个会转的,象电风扇一样的东西。”
幼c:“洗衣机里面的桶会转。”
师:“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及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课件:教学具图片-认识钟表
2.教具:活动钟表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钟表
1.出示挂表
教师:小朋友,看看你认识它吗?
2.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最长的针叫什么?(秒针)
有点长的针叫什么?(分针)
最短的针叫什么?(时针)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
最上面的是数字12,然后依次是1、2……11。
时钟里的指针是朝哪一个方向走的?(1……12)
小朋友记住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在什么时间,正在干什么?
1.提问:那你知道我们人为什么要使用钟吗?
2.交流:说说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
要说出长针在几,短针在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3.出示时钟
请你看看里面有几根指针,(两根)你猜猜看是哪两根针呢?(分针与时针),
那秒针在哪儿呢?听(滴答)声就是秒针在跑。
4.教师拨表针
让幼儿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5.给幼儿提出疑问,长针、短针指着的数字又是表示几点钟呢?
三、认识整点、半点
1.观察钟面,认识整点。
课件:认识钟表图片
(1)看看这4个钟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教师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所表示的时间就是整点。
看好时针,它指在数字几上就是几点钟。
2.出示钟表图片
观看表面指针,幼儿口报时间。
四、教师编故事,幼儿拨钟表指针。
早上7:00小朋友该起床了,洗脸刷牙吃早点之后,8:00来到幼儿园,8:30和小朋友一起做早操。
9:00要上课了,11:00准备吃午饭了……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记录自己在哪个时间做的什么事,第二天来了和小伙伴交流。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准备:每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葡萄、西红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1、教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来看呀!
2、教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呢?
3、教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
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二、玩一玩,比一比。
1、教师: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三、讲一讲,议一议。
1、教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2、教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3、教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4、教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
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葡萄浮到水面来?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篇4
活动意图: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题,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孩子们对声音特别敏感与好奇,发现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对制造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设计了此次活动“制造声音”。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豆豆、米粒、纸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秘密
1.出示:瓶子、豆子。
2.听听瓶子有没有声音?再听听豆子有没有声音?
3.想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
二、声音的产生
第一次尝试操作验证:
1.分组操作,教师指导。
2.怎样制造声音。(空瓶子、罐子、盒子、豆豆、米粒、纸片)
三、声音的不同
出示:不同材料的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让幼儿听辨。(这个声音像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辨析探究声音的特点:
1.撕纸(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
2.塑料带、瓶、豆、盒子、米粒、纸片(有的声音是“砰砰的”“扑扑的”;有的说这声音“沙沙沙”“叮当叮当”象下雨,象打雷)
活动反思:
孩子们通过“动脑想、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兴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整节活动孩子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能关注每个孩子,以至使孩子注意不集中。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在现实生活中,轮子的应用非常广泛。幼儿对轮子也并不陌生,从呀呀学语时的玩具到上幼儿园路上的车水马龙,可以说轮子伴随幼儿成长。但他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装上轮子? 种类繁多的轮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轮子为什么都是圆的?《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运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滚动的轮子》这一活动,通过比较猜想—一微课引导——动手操作——验证记录——总结交流这——流程,让幼儿了解物体形状和轮子滚动之间的'关系,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探索与实践,感知轮子是圆形的;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它会滚动。通过尝试、比较,体验轮子能省力,体会轮子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善于思考、操作、探究的能力,并会记录和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通过操作探索,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积极交流,让幼儿感受探索、合作、分享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轮子的基本特点。
活动难点:感知轮子形状与滚动的关系。(我将通过让幼儿比较猜想、微课引导、动手操作、验证记录的环节来突破难点。)
活动准备:
1.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如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实物;各种积木、物品(书)等。
2.投影仪、课件、相关图片。
3.微课视频《轮子为什么是圆的》
4.幼儿操作材料:记录纸、斜板、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向幼儿介绍老师带来的玩具,邀请幼儿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探索轮子基本特点活动。(5分钟)
①幼儿分散玩耍、探索带轮玩具,老师参与指导,引导小朋友相互之间交流。
②谈话活动: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
几个幼儿回答以后继续提问:你现在手上拿的玩具和他们的玩具有什么地方一样?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观察、讲述、总结,知道大家的玩具都是有轮子的玩具。
③幼儿再次玩玩具,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轮子的基本特点。
幼儿通过看、摸、玩,感知轮子是圆形的,五颜六色的,可以由塑料、金属、木头、橡胶等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设计意图:一改传统教学先教后学的被动模式,让幼儿通过感知自主了解、发现轮子的特点,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
2、轮子形状的探索活动(10分钟)
提问:有没有发现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呢?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呢?能不能做成其他的形状呢?
出示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请幼儿猜一猜谁从斜板上滚得最快?谁滚动的最慢?记录猜想结果。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幼儿感知轮子与形状的关系。
结合微课视频中讲到的操作方法和要点,幼儿自主操作,将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从斜板上滑下,比较它们滚动的快慢,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张贴记录表,请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结果。并引导幼儿从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圆形的物体没有棱角,比较光滑,所以滚动的最快。
设计意图:《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运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这一环节,通过比较猜想—一动手操作一验证记录—总结交流这一流程,让幼儿了解物体形状和轮子滚动之间的关系。
3、轮子的用途探索活动(5分钟)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这儿有许多书,我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教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用的办法最多,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朋友一起想办法送书。
幼儿进行送书游戏,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的方法,感受用车推的舒服,体会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1)先请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刚才自己是如何送书的.
(2)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用了哪些方法送书?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3)引伸谈话: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许多物品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幼儿在了解轮子特性的基础上,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部分(5分钟)
播放齿轮、滑轮的图片,教师向幼儿介绍并请幼儿观看,提出问题“齿轮为什么长满了小牙齿?”“滑轮是怎样滑动的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继续探索轮子的秘密的兴趣。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是以自由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途径来开展。所以我在活动前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张调查表,协助幼儿找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有会滚动的轮子,并指导他们画下找到的各种带有轮子的物品,也可用剪贴图片来进行。还发动幼儿带来了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孩子们收集的有轮子的玩具很多,有小汽车、有溜冰鞋、有玩具车、滑板车、自行车等。在幼儿来园晨间活动时,我就充分给幼儿以自由的空间,让孩子们自由结伴相互观察玩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互相交换、自由交流、发表见解非常的投入与开心,为活动作了很好铺垫。
在活动中,孩子们在玩玩具时不再显得特加兴奋了,而是能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比较轮子的异同,大小形状等。在交流介绍生活中见到的轮子时,由于调查表的作用,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相互增长的了见识。在感知轮子的形状与滚动的关系时我采用微课引导,强调方法与要点,再尝试操作、验证猜想、实验游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理解圆形轮子滚动快,省时又省力。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比较投入、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篇6
一、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
1、播放声音—树林里的鸟—蝉(知了)—打雷—下雨
2、提问(1)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这个声音?
(3)夏天里,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3、教师小结: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知了知了”的蝉鸣声、嗡嗡嗡的蚊子叫声,这些都告诉我们夏天到了。
二、探索、创造声音
1、用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教师:除了大自然里有各种有趣的声音之外,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东西会发出声音呢。
2、出示一些物品教师:你能用这些东西制造出有趣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选择一样东西试一试。
3、分享制造声音的不同方法。
教师:你选了什么东西?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这东西发出声音的?
4、教师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同一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比如,用手拍铁盒,铁盒发出了砰砰砰的声音。
用拳头敲铁盒,铁盒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
真是很神奇哟!
5、幼儿再次尝试自由选用材料制造声音提问:你选择了什么东西把它发出了什么声音?
这种声音像什么?
启发幼儿大胆联想—用装满米粒的塑料瓶发出了沙沙沙的下雨声,—敲打铁盒说发出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拗动塑料垫板发出了呱呱呱的蛙鸣声。
教师小结:你们看,这些东西普普通通,但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居然变出了这么多的声音,大自然真是奇妙。
只要我们多留意:多看、多听、多想,就可以从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三、欣赏散文《夏天的声音》
1、教师:有一篇好听的散文叫《夏天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教师边播放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边朗读散文。)
2、提问:这篇散文里也有很多有趣的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四、音乐之声1、教师:我们来开个音乐会吧,每热选一样东西,一起来模仿里面的声音。
2、教师小结:我们用敲、拍、吹、搓、拉等许多方法让一些不会动的东西发出有趣的声音,演奏出了那么多动听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妙的音乐之外,大自然和生活中还藏着许多奇妙的、好听的声音呢。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美妙的音乐。
附:夏天的声音
夏天的池塘边,美丽的荷花穿着粉红色连衣裙翩翩起舞。红蜻蜓的影子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小青蛙躲在荷花丛中欢快地唱歌。忽然,一片乌云从远处飘来。你听,滴答滴答,渐淅沥沥,下小雨了!再听——轰隆轰隆。轰隆轰隆,雷公公也打起鼓来了!雨越下越大,哗哗哗。哗哗哗……不一会儿,天空亮起来,乌云不见了!看,一道彩虹映在池塘里,荷花和绿叶像刚洗过澡,更加清新美丽。呱呱呱、呱呱呱,是青蛙在歌唱;叽叽叽、喳喳喳,是小鸟在歌唱。大家用歌声欢唱:夏天真美丽!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篇7
小小风车转得快设计意图:
1、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和对科学的兴趣;通过活动,使幼儿感知风的大小与风车转动的速度有关。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小风车转动的速度与风的大小有关,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各种卡纸、纸杯、等材料制作简易风车,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麦杆、卡纸、剪刀、纸杯、图钉等
2、风扇、扇子、等
三活动过程及方法
1、发现小风车转动的原因,做个小风车玩一玩
2、试试怎样让风车转的快
四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
出示一个大风车利用班级里面的自然风观察风车的转动(可以在班级开门产生对流风,或是用风扇使风车转动)
提问看看风车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转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风使风车转动起来。
(二)做一做
给幼儿提供制作风车的卡纸、纸杯,麦杆、剪刀和图钉,让幼儿自由选择学习制作风车
方法略
(三)玩一玩
让幼儿动手玩一玩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风车,让幼儿感觉与发现怎么使自己的风车转动起来,
(四)比一比
谁的风车转的快,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方式使风车转的更快。
(五)想一想
想一想风车为什么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引导幼儿说出实验结果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
★ 科学草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