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教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认真写好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教学的参与性和趣味性,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送礼物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送礼物教案篇1
【1】背景
有一种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一种“文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等等),更是一种“体验课程”(这个课程是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和思考到的课程)。
“体验课程”,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即对课文,有着自身的理解,对意义有着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会进行不断地变革与创造,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学中我们就理应加强体验学习。
对于这样一种观念,我是深深认同,但是到底如何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倒是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的,下面就以《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2】教学思路
本文拟用“公仪休是怎样的人”作为话题来组织学习。
课始,请同学们谈谈从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件事中,你觉得公仪休是怎样的人?然后根据回答进行下面两个环节的教学。(随机而定两个环节的先后顺序)
一、“演、说、读”,感受公仪休爱吃鱼
1、演:鼓励加上动作。
2、说:“很久”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3、读
二、“读,体验,说”,感受公仪休不收鱼
1、设置冲突:前面这么爱吃鱼,可是后来他却说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体验:要是你,你会怎么收?你会怎样说?
3、说: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说完请学生简练地将观点写在黑板上。
4、议论:这么多观点,请你按顺序联起来说说。孩子们说不可以,因为有很多是重复的。于是学生通过读与议论来确定保留什么。这个过程中,讨论非常激烈。
5、到最后,学生剩下几个词语:三思而后行、不爱钱财。于是,我通过设问等,使得学生自己明白——他不是不爱钱财,而是不贪钱财。总之,他是一个廉洁的人。
【3教学情景】
情景一:
师:课文里面有两段话,一段是说公仪休非常爱吃鱼,一段是说公仪休一闻到鱼腥味就呕吐,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读这两段话。
师:你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吗?
生:公仪休这么喜欢吃鱼,可是人家送鱼来了,他又不收了,还说一闻到鱼腥味就呕吐。
生:公仪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公仪休不收鱼有两大原因,第一个是他可以自己买鱼吃,第二个是他想活着自己买鱼吃。
师:从这两段话以及文章的其他地方,你体会到公仪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读课文,好好思考。
生读课文。
万程:我感觉到公仪休很狡猾,他想到要是吃了别人的鱼,会有什么后果。
请他读后果那部分。师将“狡猾”写在黑板上。
马耀:我觉得他很有礼貌。
师:你们有没有补充。
生:他说谢谢,还说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
生:公仪休看不起人,因为他不收人家的礼。
生:他很聪明,他知道人家送礼物,肯定有求于他。
生:他很警惕。
下面学生纷纷要说自己的看法,我请同学们安静地想想,看看能不能将自己的想法用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片刻后我请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
情景二: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对公仪休的看法,教室里非常“热闹”!
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了很多。我请同学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自己的板书来说一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生:我写的是三思而后行,因为假如别人送鱼给我,我会想,别人怎么那么。而他想别人送鱼给他,肯定要他办事的。
师:他有没有三思而后行?请读一读有观句子。
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戴天成:他性子慢。
师:我觉得他反映非常快。你看,人家一说完,他就回答了。
生:有同学帮你买鸡蛋,但是不肯收钱,于是你就买了书送给这些同学。
师:是有这么回事,我很感谢他们。
生:他很懒,因为他怕收了别人的鱼,就要帮别人办事。
生:要是我,肯定收下,可是他还想到后果。
生:想得真周到。
师:说得周到吗?
生: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得腥味就要呕吐。他这样说,表示不收鱼得原因不是怕帮你家主人做事,而是我实在不喜欢吃鱼,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别人得心意了。
生:这是有礼貌地拒绝。
说着说着,黑板上有了很多观点,于是我对同学说:这里有很多是重复的。请你通过议论来确定保留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到最后,黑板上只剩下几个词语:三思而后行、不爱钱财。接着,我通过设问等,使得学生自己明白——他不是不爱钱财,而是不贪钱财。最后黑板只剩下三个词语:“廉洁”、“三思而后行”与“周到”。
情景三:
师:他有礼貌地拒绝了什么呀?
生:两条鱼。
师:两条鱼算什么?
生:不能算什么,比鱼值钱的东西有很多。
师:要是你,你会收吗?
学生有的说收,有的说不收。
生:我收了,可以过两天也送两条鱼给人家,这样不是更好吗?
生:我觉得不好,要看情况,如果送鱼的人是好的,那么收下,然后再送给人家同样的鱼,这没什么关系。如果送鱼的人是不好的,那么是不能收的。
生:还是不收好,我觉得是好人,不收,如果可以帮他做的事情,又不违背国家的法纪,那么就帮个忙。反正不收为好。
生:如果是朋友的收下,有什么关系?反正我也会送给朋友的。
师:古人说,礼尚往来么。
……
师:是的,课文里面提到的那个送鱼的管家来送鱼肯定是有目的的。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观点,再来说一说。
公仪休拒收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
——观点??
公仪休爱吃鱼,可不收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观点二
师:现在,假如你是公仪休,你会收鱼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我也觉得受贿是不合算的。
生: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保住我的官位,我还可以做我的宰相,别说鱼了,我还可以享受别的美味呀!
生:我认为这样做很清廉,对于其他做官的是榜样,我做宰相的不瞎收人家的钱财等东西,如果有别的官受贿了,我就可以批评他、惩罚他,甚至不让他做官了,可是如果我也受贿,我怎么管别人?
师:是的,这的确是上梁不正下梁怎么正?
……
师:同学们,每个人不收这鱼,都是有各自的理由的,但是我感觉从这不同的理由里面,我感受到了做人的境界。怕丢官是一种境界,树正气是一种境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一种境界。我认为境界最高的是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下课!
【4教学反思】
课程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制度课程”,更为重要的还是“体验课程”。这就表明课程研究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程开发程序的论争,而应将课程联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生活体验中促进课程意义的生成。学生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创造性的建构“自己的课程”,学生个体获得解放成为课程活动的终极目标,并预示着课程理论以及课程实践必将产生深层次的变革。
一、多渠道感受——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基??
在感受公仪休吃鱼的环节中,我请学生说说他有多爱吃鱼,并结合课文中的词句来说说,说的过程中,我注重的是学生用口读、用眼看、用手做、用舌品、用耳听(结合起来就是用心会),这样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世界的渠道立体化,这种感受文章的渠道,可以调动读、看、听、做等各个渠道的经验,这种感受方式,可以调动现时的与历史的经验,这成为了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基础。
二、多元化理解——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关键
打开了感受的渠道与方式,其实就等于开放了学生的经验,他们以各自的经验去看文中景、文中事、文中情、文中人,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老师只有一种理解,那么学生的那些与老师相悖的理解,肯定没有机会见到天日了,比如本课例中,有些学生认为他是周到的,三思而后行的,如果老师只认为学习这课,就只应该感受他的廉洁,那么,这些学生的经验没有得到认可,尽管这些经验是合理的,自然,这部分学生他们建构自己的课程是多么地困难。长期如此,定有碍于学生的语文成长。因此,允许多元化地理解,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关键。
三、多样性表达——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保障
所谓多样性表达,主要指的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表达内容的多样性,表达情感的多样性。本课例中,学生感受方式不一样,表达方式也是有差异的,要允许,更要鼓励。正如罗素说的,“幸福的命脉,乃是参差多态。”是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表达内容的个性得到张扬和保护后,学生自己的课程建构才有了保障。
四、自己的语言——建构学生自己的课程的目的
作为语文课程,到最后他的目的就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我也觉得受贿是不合算的。”“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保住我的官位,我还可以做我的宰相,别说鱼了,我还可以享受别的美味呀!”“我认为这样做很清廉,对于其他做官的是榜样,我做宰相的不瞎收人家的钱财等东西,如果有别的官受贿了,我就可以批评他、惩罚他,甚至不让他做官了,可是如果我也受贿,我怎么管别人?”这些语言,就是学生的感受,也是建构自己课程的成果,我认为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
送礼物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进行10以内的数数,初步感知数的守恒。
2、以游戏的情景,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氛围。
活动准备:
圣诞树、圣诞礼物、任务卡、小动物等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圣诞节到了,你们有没有收到圣诞礼物啊。
2、今天我给你们没人都准备了一个圣诞礼物,你们想要吗?
二、基本部分:
1、不过,老师准备的礼物是要你们动脑筋找的哦!
2、张老师在你们的椅子下面都放好了任务卡片(点数),你要根据任务卡片去找礼物。
3、我们来看看你找到的是你不是你的礼物呢?(验证)
4、节日里收到礼物真的很开心,快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
5、你们找到礼物开心吗?不过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没有收到礼物,他们一定很伤心的,我们也给他们去准备一份礼物,好吗?
6、我有一张爱心卡片(数字),根据爱心卡片请你把礼物放在袋子里,等一下我们去送给他们。给幼儿再次操作的机会。
7、我们来看看你们装的对不对,如果不正确他们一定不开心的。(验证)
三、结束部分:
1、你们圣诞节都有礼物了,也给好朋友们准备了礼物。小动物们也很羡慕,看看是那些小动物呢?
2、它们喜欢什么礼物呢?那是不是呢?有多少呢?
3、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用了什么办法?看看我的方法和你们是不是一样呢?,(眼睛看,心里数;两个两个数;封闭式数)
4、原来,小动物们的礼物虽然看上去排列方式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还可以用好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数出来的。
四、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能通过图片等方式,让幼儿区分中外节日的不同,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娱乐中学习,从学习中娱乐。不足之处是没有让幼儿亲手制作小礼物,而是自备小礼物互送。
送礼物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根据图片内容,能连贯讲述故事。
2、运用"我帮……,祝……"的句式,创编送给家人的生日礼物。
3、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心。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生日的时候你收到什么生日礼物?谁送的?
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准备过生日礼物吗?
2、观察图片,讲述故事。
(1)猜测礼物小羊会给村长准备什么生日礼物呢?
(2)观察图片小羊们和你想的一样吗?
(3)看图讲述它们准备的是什么生日礼物?你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4)寻找懒羊羊懒羊羊跑到哪里去了?这样做对吗?
理解"力所能及"。
(5)完整欣赏3、联系生活,创编故事。
(1)联系生活你喜欢你的爸爸妈妈吗?为什么?
(2)创编礼物如果爸爸妈妈过生日,你想帮他们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生日礼物呢?想送给他们什么祝福呢?
4、交代任务,结束活动。
课后反思:
送礼物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领会小说构思之巧妙。
2.学习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
3.学习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难点]
1.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
2.理解作者对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歌颂。
3.如何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是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再造想像法。
3.比较法。
总体构想
1.摒弃按照小说情节“开端、发展……结局”而教的公式,采取“总体一局部一总体”的方法:先通览全篇,了解概貌(包括内容与形式),再深入局部(细部)。仔细揣摩,最后又回到全文,综合理解与消化篇中精华。
2.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要求学生应充分预习课文,除了常规做到的借助工具书解决生难字词外,须准备用四五百字复述全文大意,注意交代清楚时、地、人、事、事件的因果。
媒体设计:投影仪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很快发表在1899年《麦克卢尔》杂志的圣诞专号上。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后,一发而不可收,34627囚徒变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知道他的笔名吗?对,是欧·亨利。非常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解说: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关于作者的故事来导入,正好切合小说的特点,同时又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这位由囚徒到作家的人是谁?他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创作了哪些优秀作品?《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解题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锡特尼·波特尔,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生于美国比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的家庭。年轻时,欧·亨利在家乡一家药房当学徒,后来到西部得克萨斯州做过牧童、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在银行工作期间,由于出纳制度不完善,短缺了一笔现金。为了避免受审,他离乡背井到中南美流浪了几年,后来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回家看望,终于被捕,在俄亥俄州监狱坐了三年的牢。狱中以“欧·亨利”为笔名创作短篇小说。出狱后到了纽约,专门从事写作,定期为报刊撰稿。
坎坷岁月,不幸遭遇,流浪生活,监狱禁闭,以及和多种多样的人接触,给了欧·亨利丰富的创作题材。他一生共创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的藤叶》等。他的小说从各个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颂扬了他们的真诚爱情和友谊、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由于他描写的生活画卷广阔,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的小说以诙谐幽默见长,往往在幽默中揉进辛酸,形成“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小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乎意料,而又符合真实,令人赞叹。
(解说:独特的“欧·亨利手法”产生独特的“欧·亨利小说”,而要研究独特的“欧·亨利小说”,则应首先了解独特的欧·亨利创作生涯——这是我们要步入迷人的欧·亨利艺术殿堂进行探索的必经之路。同时,初中生是首次接触欧·亨利的作品,故而有必要对作者的情况作较详细的介绍。为了方便学生做笔记,可将上述内容的概要投影出来。)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a.掌握文中的生难字词(投影)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吝啬抽噎贫民窟相形见绌瘦削白皙玳瑁馈赠
解释词义:
神经质掂斤拨两相形见绌俗不可耐晦涩馈赠
b.指定一学生口述小说大意,全班补充修正。
c.初步把握小说主旨。可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看法,不必苛求学生有统一的见解,因为尚处在阅读的初级阶段。
(解说: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以口述大意和粗知主旨为训练内容,从整体上观照全篇,为后阶段的`阅读教学作好准备。另外步骤b和c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之思维能力,又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2.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明确:小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段写德拉无钱给爱人买圣诞礼物而痛苦。
第二部分:7—23段写德拉给爱人买到了美丽的礼物。
第三部分:24—44段互赠礼物。
第四部分:45段篇末点题,作者赞美礼物。
(解说: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教学环节,是本教时口述大意的深化,又是下课时重难点突破的必要准备。)
四、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思考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2.欧·亨利的小说构思极其巧妙,本文中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送礼物教案篇5
设计思路:
这是一次幼儿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进行分类的数学活动。小班幼儿的分类特点是能按物体的一种外部特征(颜色、形状)或量的差异(大小、长短)进行分类;会从一堆物体中把具有某一特征的归并在一起。我班幼儿已初步学会从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而对隐性特征比较忽略。根据本班孩子分类水平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次活动,孩子可以自由地组合分类对象,形成多种分类结果,有意引导观察隐性特征,有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次活动采用探索型的学习模式。以“礼物”为主线,学习分类,分享参加数学活动的愉悦。活动开始,我提供了各种玩具和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激发他们动手分类的愿望。然后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积累感性经验,为理解和掌握本次活动内容作必要的心理准备。分类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结合其特点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并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提出不同要求。能力弱的孩子能按明显的特征(颜色、大小)分;能力强的可以按隐性特征(有没有籽、口袋等)分,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提高小班孩子观察和操作的兴趣。同时,老师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不同能力的幼儿,鼓励孩子大胆操作,共同交流,发现礼物的多种分法,促进了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的制作礼物成为幼儿迁移经验,提升了认识。材料丰富又有层次性,让孩子自由组合,大胆探索。初步尝试二维分类和二级分类的探索,激发孩子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在数学游戏中,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有初步观察、动手操作的兴趣及求异思维。
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礼物口袋(各类大小、颜色、形状各异的玩具)、操作板15套
2.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 “找礼物”(引起兴趣)
1.师生寻找礼物,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提问:有些什么礼物?这些礼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礼物大小、颜色、种类等不同。
2.师生共同按玩具的.一种特征分类。
二. “分礼物”(自由分类)
1.鼓励孩子在教室里寻找其它礼物,坐在地毯上整理。
指导语:找找它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然后把一样的放在一起,分在两边。它们都有许多种分的方法。
2.幼儿分礼物,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孩子寻找不同处,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类,愿意与同伴交流。
(2)分层指导:引导能力弱的幼儿根据明显的特征分出1"2种方法。(如大小,颜色)启发能力强的幼儿按比较隐性的特征分。(长短、有没有口袋、有没有籽、形状、数字等特征)
3.展示礼物(交流讨论)
(1)按种类归到展示板上的标记。
(2)讲评:找出礼物的不同分法,及时表扬观察仔细,能和别人有不同分法的幼儿。
(3) 小结:这些礼物可以按大小、颜色、形状来分,还可以按有没有口袋、数量、长短、用途来分。
三. “做礼物”(迁移应用)
1. (做礼物送给哥哥姐姐)介绍礼物材料,幼儿自由选择
2.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制作,迁移已有经验。(如钮扣可以按颜色穿,还可以按钮扣洞的数量穿,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同时用二个维度进行操作)
3.重点指导贴画,能力弱的幼儿能按物体的种类进行一级分类;能力强的幼儿按动物的外形、功用尝试两级分类。
4.讲评:
(1)请幼儿介绍自己做的礼物,激发幼儿学习分类兴趣。
(2)讨论贴画中二级分类法,让幼儿初步了解二级分类的方法。
活动评析:
小班幼儿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活动能力的增强,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形概念,他们开始关注事物的属性,生活中数形关系的存在。此活动依据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从日常生活入手,用“礼物”作为主线,让幼儿在分礼物,送礼物的游戏中学习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感受到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师设计、安排活动时,首先从材料提供入手,用各种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礼物将幼儿吸引到活动中来,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动手操作的愿望。其次,尊重幼儿认识依赖于行动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分礼物中分辨物体大小、颜色、形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互相观察、互相纠错、共同提高。最后,幼儿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按事物的二个维度分类,初步接触二级分类,感受到分类活动的变化无穷与乐趣。
整个活动,教师追求的不是幼儿分类的最终结果,而是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兴趣,学习分类的过程,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的相关礼仪,并懂得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活动难点基本解决,活动重点如果设置一个情感体验的环节就更好了。
送礼物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