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秀的教案,我们可以设计有趣的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一份出色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蝉教案设计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蝉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1
【教学设想】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大自然和欣赏自然美的情趣。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经游览过江南水乡——周庄,感受周庄的独特秀美,以及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观看小兴安岭四季风景图,整体感知课文。
2.小兴安岭是如何美丽呢?让我们在读课文中发现这种美。(自读要求:①读准生字,读通句子。②读了课文,你对小兴安岭又有了什么了解?课文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
3.你对小兴安岭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根据学生回答,补充板书内容。(①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的。②它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③它有数不清的树木,学习第一自然段。)
4.你是怎么来读好这一段的,为什么这样读?(①重读“数不清”,说明树木的数目多。②重读“几百里连成一片”,说明小兴安岭非常辽阔。③重读“绿色的海洋”,突出了颜色“绿”,海洋也能说明小兴安岭非常辽阔。④省略号说明树的种类有很多。)
5.标出课文的自然段,思考哪个自然段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1)学生发表,师给予肯定。
(2)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①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②思考:哪个词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特点?
③读完了,你有什么发现?(这段话写得很美,概括了全文,主要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这段话里有很多比喻句。)
(3)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齐读最后一段,这句话把小兴安岭比作什么?(把小兴安岭比作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6.自由读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季节:春夏秋冬)
7.谈话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通过朗读去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
三、赏读课文,感受美景
(一)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
1.(1)小兴安岭美在四季,美在树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小兴安岭风景最美的地方,此时正好是这里的春天。自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小兴安岭的春天分别写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是怎么样的?(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融化的积雪、淙淙的小溪、散步的小鹿。)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②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和词语,并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③由读,同组交流读。
2.学生汇报好词、好句。
(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出”是什么意思?能换一个词吗?(长出)“抽出”和“长出”哪个好?为什么?(师引导:“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描写了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
(2)春天到了,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溪水流动的声音。)
(3)看,小鹿在干什么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欣赏”是什么意思?“俯下、侧着脑袋”等词也用得好,让学生可以边说边表演动作。(通过拟人的写法,表现了作者对小鹿的喜爱。)
3.配乐播放课件,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小兴安岭的春天还会有什么景象,它们分别是怎么样的?(大狗熊、松鼠、小草……)
4.小练笔:把刚才我们说的景物中,选择任意一样你最想写的,写在这段文字的后面,给小兴安岭的春天添上一抹更美丽的色彩。
5.想象画面,背诵课文。(配乐)
(二)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
1.春姑娘渐渐远去,夏天来到了小兴安岭。让我们迎着夏天灿烂的阳光,再次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小组同学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2.你觉得哪些词句描写得特别好?
(1)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夏天到了,树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这些词写出了森林非常的茂密。)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森林的茂密呢?
“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一个“封”字,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2)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早晨的小兴安岭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你仿佛看到了……
“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范围甚至比森林还广,浓度甚至比水还大,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其中。
(3)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利剑”说明了阳光的强烈。
(4)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从上到下描写具体。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描写小兴安岭夏天的段落。
(三)合作学习描写秋、冬季节的课文内容。
谈话过渡:春姑娘离开了小兴安岭,夏天也悄悄地走了。让我们带着秋天收获的希望,再次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现在老师让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走一走,看一看,读一读,去感受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美。
1.体会“秋天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你觉得小兴安岭的秋天怎么样?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引领:
①小兴安岭的秋天很美丽,很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落叶、山葡萄、木耳、人参等景物和物产来描写。
②抓住:“飞舞”“献”等重点词语来理解,突出了小兴安岭的秋天不但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富。
③“落叶在林间飞舞。”“飞舞”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比较,用哪个词更准确?
引导理解:“飞舞”还可换成“飘落”。用“飞舞”而不用“飘落”,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使我们体会到秋天小兴安岭的景色美丽,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用词准确。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2.体会“冬天美”:
(1)按照上面学会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五自然段。
(2)集体交流:
①小兴安岭的冬天美丽、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西北风、紫貂、松鼠等来写。
②“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积满”,既可以想象到雪很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③学生们抓住“飞舞”“刮”“只好”“散步”等重点词语来理解,使学生们体会到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和富饶。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四)春天的芬芳、夏天的葱绿、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构成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图画。一个个有声有色的镜头,已经在我们的眼前一幕幕放映出来,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小兴安岭的美呢?
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季节,朗读有关课文内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要求读出它的美丽。(生练渎、指名读,集体评议。)
四、激情总结,拓展欣赏
1.齐读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景美、物美、有价值、有贡献几方面来回答。)(宝库,是指物产丰富。花园,是指一年四季美丽。因为小兴安岭物产丰富,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而且一年四季景色美丽,所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2.总结语: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都是美的:春天到来,枝新叶绿,雪融溪满,生机勃勃,到处流淌着浓浓的绿意;夏天来到,阳光灿烂,枝繁叶茂,各种盛开的野花把小兴安岭装扮成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坛;秋天,果实累累,落叶在林间飞舞,无边的森林尽是宝藏;秋去冬来,雪压枝头,银装素裹,洁白的雪花随风而舞,整个小兴安岭变成了童话般的境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播放视频,欣赏美景
小兴安岭风景诱人,物产丰富,的确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个宝库正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开发,当然也需要我们的保护。
五、扩展活动,课后练笔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小练笔:我的家乡也很美!写一写家乡某个季节的一处景物。
蝉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抽象,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数据,先计算,再观察发现。
1、出示:3/8×815×15/7 5×1/5 0.25×4
2、计算后,这些数据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二、交流思辨,抽象概念。
1、汇报。乘积都是1。
2、你能根据上面的观察写出乘积是1的另一个数吗?
3/4×( )=1 ( )×9/7=1
说说你是怎样写得,有什么窍门?
你还能写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不过要写得与众不同!(鼓励学生写出整数、小数)
你是怎样想的?如0。5、1.7
3、抽象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以说谁和谁是互为倒数,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倒数。
4、让学生说说上面的数(用两种说法)。
5、是互为倒数的它们的积是1,这两个数有特点吗?仔细观察这些数。
学生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调了一下位置;
师:那么5×1/5 0.2×5乘积也是1哟!怎么?把整数和小数也化成分数。
6、沟通:分子分母倒一下跟乘积是1有联系吗?
7、现在你对倒数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找一个数的倒数。
5/1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4/7,( )和15是互为倒数。
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说说你的方法。(从倒数的意义和现象)
2、会找了吗?你能找到下列数的倒数吗?
3/5 4/9 6 7/2 1 1。25 1。2 0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1)先说说你找到的这个数的倒数的,你是怎样找的?
(2)在找这些数的倒数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3、现在你对倒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0没有倒数,其他的数都有,1的倒数就是1。)
四、巩固深化。
1、做一做,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互说倒数,你说一个数,让同桌说他的倒数。汇报几组。
3、判断题。书上第25页的第3题。
补充:(3)2/5×5/2=1,那么2/5是倒数。
(4)任何一个数都有倒数。
(5)如果一个数是a(0除外),那么这个数的倒数就是1÷a。
重点讨论: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那么哪些数的倒数比原数小、大或相等。
4、完成作业:作业本第12页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倒数,你对倒数有什么认识?
《倒数》教学的想法和反思
今天学习《倒数》一课,内容简单,在其他数学版本中只是一个练习内容。倒数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的,但是却相当地容易,只要会分数乘法、分数、小数的相关知识就行了。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倒数就是两个数分子分母倒一下就行了。这样就会带来对知识本质的偏离,只关注事物的表象。如何来改变学生这一认识呢?
结合自己的个人研究重点:
1、关注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2、关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先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1、倒数的内涵是什么?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倒数的内涵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是倒数的外在表现,正因为分子分母颠倒了位置,那么他们的乘积就是1了,或者说因为乘积是1了,所以两个数成互为倒数就会产生这样现象。
内涵决定着外延,外延是内涵的一种表现,两者关系密切。如果让倒数的外延更丰富,那么对内涵的理解也就更充分。其实乘积是1和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是有因果联系。
2、概念教学,一般是建立表象,然后逐步地去非本质的特征,抽象概括,最后变式巩固。但是由于倒数这一知识的本质是乘积是1,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本质,注重其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样的教学过程。
于是,决定先直接对本质进行提练抽象(因为比较简单),然后在进一步观察现象、比较沟通(为什么叫倒数,是什么现象决定两个数的乘积是1)逐步地丰富,不断地理解本质。
蝉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 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板书)
3.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教师板书:望)
4.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
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
3.学习第一、二句。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
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5.一边想象画面再读。并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红日、 白帆、碧水、青山,李白的心和山水已相融在一起。诗人扬帆而下,望此美景,不禁吟诵……孩子们,读到这里,你能不能体会到当时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样心情?大诗人李白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师总结:(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还是那样的险峻雄伟,长江水还是那样碧绿多情,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旅游,你也会像李白一样,深情吟诵……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诵读……(学生配乐读诗。)
四.巩固拓展
1、总结学法。师:孩子们,善于总结与反思的人才能学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运用它,那么你就做到了举一反三。学生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的学法。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读出节奏)
3.想象。(想象画面)
4.悟情。(体会表达情感)我们刚才说过,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也写过一首山水诗。现在,请用你们刚才总结的学法自学《望庐山瀑布》。
2、学生总结方法,自学《望庐山瀑布》《终南山望余雪》。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
2.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诗歌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诗歌是一首动听优美的歌,诗歌是灵动的文字与涌动的情愫美妙结合,在诗人的笔下,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在课外也去搜集一些,运用在这堂课里你所学到读诗方法,让诗歌浸润你们充满童真的心灵吧!
蝉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沟”等11个字,会写“吾”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能读懂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
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在我国的新疆吐鲁番有一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被称作水果之乡,同学们想不想到那里游览一下?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游览这个美丽的地方——葡萄沟。(板书10、葡萄沟)
出示生字“沟”,与形近字“钩”区别认记。
师范写“沟”字,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检查认识生字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语:
新疆吐鲁番杏子蜜桃山坡梯田茂密
秋季碉堡钉着吃够(同桌互读互检,再指名读,其他同学跟着读)
三、细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自由读课文后回答。)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预设:
生1:可能说那里的葡萄五光十色师相机板书:葡萄
生2:可能说这里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师相机板书:葡萄干
生3:可能说那里出产水果师相机板书:出产水果
师小结板书,按学生喜欢程度随机学习各段
3、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第一段,边读边悟: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这里都出产哪些水果呢?
(3)葡萄沟既然出产那么多种水果,为什么不叫水果沟?(让学生明白葡萄沟虽然出产多种水果,但是葡萄最让人喜欢。)
(4)怎样读这段才能表达出人们对葡萄沟的喜爱?
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5)学生互读互评。
(6)小结:葡萄沟出产许多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所以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齐读这一句)
4、学习第二段。
师:让我们去看看这里的葡萄园是什么样的吧!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a、朗读第二段,并讨论;从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b、小组读段合议。“你觉得哪句最美,为什么?”先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再有感情地读读句子。
(2)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
a、指导学生看图,抓住重点词语“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使学生领悟:葡萄沟的葡萄产量高、颜色美。
b、讨论:“五光十色”能不能换成“五颜六色”?(进一步体会葡萄的可爱,并感知在读表示颜色的词语时,语调要抑扬顿挫)
c、小结:读了这句话老师眼前浮现出葡萄沟那又大又美的葡萄,难怪人们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师范读:“要是你这时候到葡萄沟去,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a、抓住“最甜”、“吃个够”指导朗读。(教师相机板书:老乡、热情好客)
(4)看图训练口语。
图2画的就是维吾尔族老乡正在接待远方的来客。你若是图中的老乡,面对客人,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若是这位客人,又会怎样说呢?
小结: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啊,让我们忍不住想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齐读这一句)
5、学习第三段
(1)进入角色,激发兴趣。瞧,葡萄丰收了,这么多,怎么办呢?你们来帮老乡想想办法。
(2)生默读第3段,自读自悟: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3)指名学生充当维吾尔族小朋友说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a运到阴房;b挂在架上;c蒸发水分;d制成葡萄干)
(4)说说葡萄干的特点。(相机板书:色鲜、味甜)
想到色鲜、味甜的葡萄干,我们禁不住直流口水,让我们更加觉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齐读这一句)
(5)激发感情再读该段。
四、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参观了葡萄沟,你们对葡萄沟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2、师生交流体会。
五、作业:
1、向父母讲讲葡萄沟
2、向父母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师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葡萄沟》,大家还记得这个好地方吗?让我们再次回忆:
1、大屏幕出示我会填:到了(),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底下,有()的、()的、紫的、暗红的、浅绿的,(),美丽极了。
2、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你们是不是觉得咱们的家乡也是个好地方?(交流自己的资料)
预设:说家乡的板栗、麻糖,陶瓷,煤矿,钢铁等。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你的识字方法
学生观察,发现规律:
音近:沟够
形似:(双胞胎):蜜密
同偏旁:搭摘;
左右结构:坡、搭、摘、钉、沟、够
上下结构:吾、季、留、杏、密、蜜
3、重点指导:
蜜、密:第一笔“点”起笔要高,写在竖中线上;中间的“必”字尽量写扁,一撇不能漏掉。
够:右边的“多”字中,两个“夕”要上下排列,提醒学生不能写成左右排列。
摘:再次强调右边的同字框里是“古”。
4、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小组内互相评价打等级。
5、给生字口头组词
三、词句积累:学生自己摘抄文中的好词
四、作业:把生字词写两遍
蝉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在叙述写信的过程中,插叙了几段回忆,并懂得回忆与当前生活的对比作用。
2、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懂得旧沙俄社会的黑暗。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介绍时代背景,引入课文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于是,它创作了小说――《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请大家自己读课文,从文章中,了解一个学徒的生活处境。
2、读后交流
课文通过写一件什么事,来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
(凡卡给爷爷写信,叙述自己的悲惨遭遇,请示爷爷带他回去。)
二、理清写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
1、分段
课文按写信的经过,可分为几个部分?
(准备写信,写信,寄信)
2、读准备写信部分。
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受得出什么来?
(害怕,伤心)
3、读信
这封信的内容,文中是断续出现的,你能找出来吗?
把它合在一起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4、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
凡卡为什么要离开城市?他的悲惨遭遇集中哪个段落来写?默读第8自然段,归纳一下,表现在哪些方面?
(挨打挨饿,挨冻,睡不好)
5、理解凡卡想离开城市的迫切心情。
一个9岁的孩子,遭受这样的,他是多么想回到爷爷身边啊!
他是怎样乞求爷爷带他回去的?你觉得哪些语句最会让爷爷动情?找出来读一读。
(是啊,这么小的孩子,多么需要爷爷的保护啊!)
(多么乖巧的孩子,爷爷怎么舍得扔了他呢)
(他多么孤独啊,多么需要爷爷的疼爱啊)
(是啊!爷爷怎么舍得让他受这样的苦啊)
每一句,都会深深地刺痛爷爷的心,我想,爷爷看到这封信,一定会不顾一切地接他回去的。
三、读懂插叙,感受乡下生活的自在,体会其对比作用
1、理解插叙的内容。
凡卡,他如此向往回到爷爷身边,他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呢?课文通过凡卡的回忆来写的。
凡卡回忆了哪几件事?
指读守夜、砍圣诞树。
如果单独描写回忆的生活,你感觉凡卡的生活如何?为什么?
现在,与凡卡城里的生活对照来看,你又有怎样的感觉?
于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回忆。
一起读一读。
四、阅读结尾,想象凡卡的悲惨结??
现在我们心里产生怎样的愿望?
凡卡的心里同样充满了这样的愿望。一起读一读凡卡写完信后的表现。
这样的愿望,能实现吗?
五、拓展想象
凡卡的梦终究是要醒来的,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请大家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蝉教案设计优秀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