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份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让人们明白成功之路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想要写出优秀的事迹材料,我们就一定要对相关事件有清楚的认知,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90后抗疫人员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90后抗疫人员事迹篇1
1月29日这天,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段话:这一次我做了一个决定,所有从年底到现在为止的医生,全部换掉,全部换岗。换成谁?换成科室里所有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在宣誓的时候不是说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着困难上。
所以我开了个党小组会议,说共产党员的口号你平时喊喊可以,但这个时候,我不管你有什么想法,对不起,现在你马上给我上去,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都得上去。心理上为了信仰上去也好,是因为党的约束上去也好,没有讨价还价,必须得上去。”一席话,充满正能量!
意外成为“网红”之后,很多媒体要采访张文宏,但他都一一拒绝了。“多一些时间,我们就可能多救一个病人。”
90后抗疫人员事迹篇2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春运临近高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力,几度建议“封一座城,护一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一举措不知让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工作一起接诊病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连7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间溜走。
她抢在时间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日夜兼程。
她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
90后抗疫人员事迹篇3
从教十年来,高邮市龙虬镇张轩小学“最美巾帼”张丽老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育教学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秉承“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抗疫后方表现突出,积极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主动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武汉。
疫无情,助力之情。“500元,钱不多,却是我的一点心意。当初入党时举过拳头宣过誓,我不能战斗在一线,只能在后方做好自己的本职,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这是张丽继2月份响应龙虬镇教育中心校“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捐款倡议,主动参与爱心捐款后,又交纳“特殊党费”,以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行动就是战斗。在这防疫的关键时刻,她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为抗疫阻击战作一份奉献,发出一点点光和热。
疫无情,防控在前。疫情期间,张老师还负责学校疫情日报及疫情防控档案的整理工作,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从1月24日起,她每天主动联系并在张轩小学防控群里收集教师上报的全校师生的健康情况和外出情况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登记、并最终形成《张轩小学疫情防控-学生健康状况日报送》台账,并于每天下午4点之前上报校领导与教育中心校。在防控期间,她及时完成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所有要求上报的信息。她还协助学校做好疫情的宣传报道,每天做到宣传到位、防控到位、排查到位,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张老师还积极承担学校的疫情期间的'防控值班任务,早晨六点多从高邮出发赶往学校,克服中午就餐不便的困难。在校值班、巡查期间,严查严防,认真站好学校的值班岗,确保学校的安全。
疫无情,线上教学见实情。在疫情期间,为充实学生的寒假生活,她积极配合市局和学校安排的线上学习活动, 并自主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每天坚持在线答疑,帮助学生解决线上学习中的困难,对班上参与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主动与其家长交流并帮助解决困难,班上的周睿同学,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与爷爷奶奶生活,爷爷不会使用手机看视频,张老师多次电话联系,通过微信一步步截图指导爷爷学会进入平台,坚决不让班上一个孩子掉队。
昨天已经过去,未来在于耕耘,用张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在村小这片沃土上,我只是一株平凡无奇的小草,我将和老师们一道用心去成就事业,站好三尺讲台。
90后抗疫人员事迹篇4
2020年3月17日,随着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最后一名患者的治愈出院,我们的援助任务也就随之结束。
两年来,虽然疫情时有起伏,但很快会被镇压,扑灭。始料未及,这一波疫情蔓延到了滨州,我们的家乡。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作为一名抗疫老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疫情,逆向而行、义无反顾!当接到医院出征电话时,我没有一丝迟疑,立即准备战疫情,再出征。快速收拾完行李,抵达医院办公楼下集合,熟悉的`战友又汇聚到了一起。
我主动请缨,上第一个班。于是,我和王炎义,耿海涛联合中医院的3名医护第一批进入到隔离病区,开始收治患者,大家立即开启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模式。
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我们坚信:乌云不可遮月,疫情不可挡春。如今初春的暖阳已然在现,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必将迎来春暖花开,疫霾散尽。
老战友任云霞送来一首小诗,为战友加油鼓劲:当年战疫黄鹤楼,何曾怕断头?如今齐鲁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不倦,再出手,你我之辈,再披战袍誓将毒邪再斩首!
90后抗疫人员事迹篇5
余xx,主任检验师,新津区核酸检测基地技术负责人。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开始,余xx就知道,自己迎来了工作三十多年以来最严峻的一场考验。疫情暴发至今,他一直奋战在核酸检测工作岗位上,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每天都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通宵达旦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核酸检测专业性强、风险高,对实验条件和人员资质要求非常严苛,在整个核酸检测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要结果准确、及时可靠,在工作中他对科室工作人员讲的最多的就是生物安全和质量控制。身兼新津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和新津区核酸检测基地技术负责人的他,先后参与筹建医院分子实验室和新津区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并一次性的通过成都市专家的验收,一手制定了实验室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构建了生物安全体系。
余xx说:“每一个样本都是一道待解的难题,需要排除各种干扰,才能找到准确的答案。”分子实验室验收合格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检查,反复对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并多次为全区参与核酸采集、转运、储存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核酸检测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
每一批次完整符合规范的核酸检测流程至少要在6个小时以上,由于标本的分类,标本量的变化及标本保存、转运、接收等不可控因素,往往需要耗时更长,因为直接面对病毒标本,作为检验工作人员,他需要一直戴着密不透风的橡胶手套,一天工作结束后,还要进行全面的病毒消杀。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双手已经发炎红肿,有的地方还裂开了口子。
2021年7月以来,由境外输入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本土聚集性新冠疫情暴发,波及全国多个省份。7月28日,新津区派出200余名医护人员赴成都东部新区支援核酸检测工作,所采集的标本全部送回新津区核酸检测基地进行检测,这给余xx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他没有选择退缩,带领团队工作人员争分夺秒、有品质、有速度地完成了14465份的核酸检测样本。工作结束后,同事给他打来电话,已经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的他已经累到完全说不出话来。
2021年8月5日,新津区启动了全区高风险人群核酸检测工作,在3天时间内完成了近2万人的核酸检测工作,余xx再次带领团队工作人员倾力合作,全力支持核酸检测,在单位时间内保质保量地达到检测最大量,尽量缩短出结果的时间,圆满完成了检测任务。
2021年11月、今年2月、4月,成都市先后暴发小规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市民核酸检测需求大,新津区城市核酸检测基地的工作也随之骤然增加。为保证市民能尽快拿到核酸检测结果,余xx和他的团队工作人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挑灯夜战”……一批批准确的检测结果按时发放离不开余xx的统筹安排,每一次接到核酸检测任务,他总是提前规划好流程,协调好人员、试剂和设备,保证流程的顺畅,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标本量调整流程和方案,尽量保证人员、设备和仪器做好无缝衔接以及整个检测流程的“零失误”。
在一次次核酸检测攻坚战背后,是余xx和他团队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他们终日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战高温、斗酷暑,在密不透风的负压实验室内持续“作战”,每次从实验室出来,防护服总是湿了又干,身上永远是黏糊糊的。
从前端样本收集到后端实验室检测,余xx带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新津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每一个检验人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检测出的每一个报告结果都是阴性,不要有红色刺眼的阳性。”余xx坦言,核酸检测任务虽然繁重,但是每一个检测流程都要无缝衔接并要保证零差错,“我将带领整个团队努力克服工作人员紧张、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等困难,坚决承担起抗疫任务。”
90后抗疫人员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