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引起读者对书籍中人物和情节的好奇和想象,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理解不同思想观点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鹿与葡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鹿与葡萄读后感篇1
最近几天,一直在读《愤怒的葡萄》这本小说。在读之前,我对这个题目深深的怀疑,老师怎么会推荐我们读这本书呢?带着这么一种疑问去读,只是读了一遍,文章还算不短,最后略懂一点点,原来老师推荐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去读一个关于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这则故事。
从这本书的整体脉络看来,它是以乔德一家的逃亡或者说是寻找“幸福生活”的过程为主要思路来描写整个故事的。真实的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和处在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另外,作者还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了人与土地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与思索。
在第一章的时候主要是以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让人们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对当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理解。如:“风又吹着干枯的玉米,还一阵紧似一阵。大路上又尘土飞扬,而后的玉米地里卷起一股股灰色的烟雾。夜间,凤贴着地面跑得更快,它挖松了玉米根四周的泥土,玉米秆一根根横倒在地上,标志着风向。”,“一到夜晚就一团漆黑,星光透不过风沙,屋里的灯光也透不出窗户。”这些对玉米,对大路和对夜晚的描写,似乎是在说上帝对这片土地不是那么的公平,给它们的尽是一些风和沙尘暴,殊不知是另有原因的,从而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兴趣。往下看,我们能够看到第二章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乔德出场了,然后着重写汤姆具结释放之后回到家乡,发现家乡的样子完全变化了,原来的人都不见了,包括自己的家人,后来在慕莱的解释下,才知道家人去了哪里,村子里的好多人都去了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洲去求生了,而自己也经历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最让他恨的莫过于看着整片的土地被拖拉机无情的摧毁吧。“为了这块地,爷爷消灭了印第安人,爸爸消灭了蛇。我们也许可以消灭银行——银行比印第安人和蛇更可恶呢。”农业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地增加机器。在美国,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对土地的威胁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拖拉机毫不留情的把房屋铲平,把土地占领,使得原本住在这片土地的中低级佃农们纷纷破产,流离失所,之后不得不去西部的的加利福尼亚洲去寻找美丽的生活的故事。他们一路上历经挫折,好不容易到了加利福尼亚,却发现那里的生活远不如理想中的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也只能够安于现状去为别人干一些廉价的劳动力的活,所得却只能够他们一家糊口,根本没有一点点的富余可言。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美好生活吗?从文章中主人公们的表现以及所表现的心情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说到这则故事,确实是感人的,而且很具有批判与讽刺意义,但是从生态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似乎意义会更大一些。
书中的人与土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现代化的农业用拖拉机把他们赶走时,他们愤怒地抗议:“地是我们量出来的,也是我们开垦出来的。我们在这地上出生,在这地上卖命,在这地上死去。”土地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母亲,是他们的一切,他们不愿离开这里的土地。当土地受到蹂躏,被大型拖拉机碾过时人们会感到撕心裂肺般难受。”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土地死亡的原因既有人类的无知和贪婪,又有现代技术和现代工业的蹂躏。悲哀的土地和悲哀的自然很需要人类的同情和关爱!但是事实往往是相反的,对土地无限的开垦和无限的索取最后带来的只是肆虐的沙尘暴和无边的沙漠。我想这不是人类想要的结果吧!有一段话描写的很好:人坐在这机器里,既看不见土地的真面目,也闻不到土地的气息,两脚踏不到泥土,也感觉不到大地的温暖和力量,人与土地的关系便消失了。“庄稼生长起来和收割的时候,没有人用手指头捏碎过一撮泥土,让土屑从他的指尖当中漏下去。没有人接触过种子,或是渴望它成长起来。人们吃着并非他们所种植的东西,大家跟面包都没什么关系了。土地在铁的机器底下受苦受难,在机器底下渐渐死去,因为既没有人爱它,也没有人恨它;既没有谁为它祈祷,也没有谁诅咒它。”人与土地的自然关系被割裂,不仅土地遭受磨难,而人们也变成了空有躯壳的机器。
同是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元素,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会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这就要求人类务必要尊重自然的价值,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时候做到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共赢。
然而在作者笔下,他虽然严厉的谴责了人类的无知和贪婪,但是还是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的生命与活力的。他满怀深情地描述在阳光照射在草地上,草地是暖洋洋的,草的阴影里有各种昆虫在活动,蚂蚁和蚁狮忙着布置扑捉昆虫的陷阱,蚱蜢向空中跳起,轻轻地拍一拍翅儿,潮虫用许多细脚像犰狳一般慢腾腾地踱步。”在作者眼里,尽管尘暴带来了灾难,自然界里的生命却是那样美好可爱。自然赋予人类的东西是那么美好,人类还有什么理由去破坏这种和谐和平衡呢?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原本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数以万计的自然资源,也足够这些流浪农民生存延续下去的加利福尼亚洲,却因为大农场主、大资本家贪婪的开发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伴随着农产品大丰收,价格受大地主、大银行家的控制大幅下跌,许多当地的小农场主们连采摘的工钱都出不起,只能眼看着果子在枝头上腐烂,眼看着债务像潮水一般涌来。等到第二年,资不抵债的小农场主们也会加入到失业的行列。而他们的农场或是果园,就要被吞并到大地产里去。但是这种大农场里面产出来的果子,农场主们不可能完全免费的去供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去吃,他们宁可这些果子烂掉,也不愿意拿一个去拯救受苦的农民,这个世界的性质已经变化了。变成了一部分人的世界…这是人类对自然无限的贪婪的后果。
以上就是我读了这篇小说之后的感受,怎么说呢,人与自然还是和谐一点好,尊重自然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我是这么想的。试看,近十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受到的重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我们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对她的伤害,也有说法说那些后果就是大自然在报复人类,或许真是这样子。如果人类一直这么无节制,一直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局面一旦被打破,就一定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责任。”这句从小听到现在的话,还是要被提到重要日程的。为了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被提到重要的日程。
鹿与葡萄读后感篇2
我非常喜欢读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是我最近看到的一篇寓言故事,读了以后我有很多感受想发表一下。
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来到大草原下,它发现了一颗葡萄树。葡萄树上有很多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的葡萄。它想:这葡萄一定又甜又好吃!它看着葡萄,舌头舔着嘴巴,直流口水。于是它想去抓,用力跳了很多下还是没有够着,只抓下了几片叶子。结果旁边的小动物笑它很傻。狐狸没有吃到葡萄,累的汗流浃背,喘着粗气说:“这葡萄还没有成熟,一定很酸!一定不好吃。
读完这个故事,我了解到生活中有好多人都是那种人自己得不到一件东西,就认为那件东西是不好的。就像这个故事中的狐狸一样。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件事情是非常简单的,就像我们想完成一件事情,刚开始觉得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好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难度越来越大,就想着要放弃了。很多时候自信是一个好事,但是过分自信就不一定了,狐狸没有认清楚自己就是过分自信了。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虚心已对,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也要勇敢的表达。
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并不代表这件事情做不到。做人要虚心,不要骄傲自大。
鹿与葡萄读后感篇3
今天下午,我听了一则寓言,大意是这样子的:一只狐狸想吃洞里的葡萄,可是太胖了,钻不进去,经过了减肥终于瘦下来钻进洞里,美美地吃个饱。可是怎么样从里面出来又成了问题,狐狸吃葡萄又吃胖了,后来他在洞里减肥减瘦了,终于爬了出来。有个人就来嘲笑他了,说它进去的时候那么瘦,出来的时候也是那么瘦,那不是一无所获吗?
刚开始的时候,我和那个人的想法一样,觉得狐狸太笨了。可是后来我转念一想: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不,不是的,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个嘲笑狐狸的人错了,完全错了,我也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事物的表面,太肤浅了,根本没往事情深处想,狐狸为了吃葡萄强迫自己变瘦,后来又因为出不去再次强迫自己变瘦,整个事件看是一无所获,其实不然。狐狸虽然进去前和出来后一样瘦,可是它肚子里葡萄洞里的那个经验有谁能得到呢?它舌尖上葡萄那甘甜的滋味又有谁可以感受地到呢?你去尝试,我不敢保证你回有什么很好很好的结局,可是能获的好的经验却是真的。就好比如我。
当我看见和我同龄的女生们甚至比我还要小的同学们都把自己的作品发到一些编辑部的时候,并且都印成铅字出来的时候,我好嫉妒哦,我也好想把的作品发过去哦,终于,我这么做了。我期待着,可是等待来的却是被退回来的稿件。我失望了。可是是爸爸却说:"这次失败没关系,但你的总结失败的经验,以便下次再接再厉。"我听了,顿时信心大振。地第二次发表作品的时候,我总结了上次失败的经验,选好题材,认真审题,打好草稿,加以修改,OK,发送。接下来就是等待结果了,10天后,传来了好消息,我的文章被选取了。我成功了。顿时,我激动地语无伦次,喜极而泣。
第一次尝试,结果不一定是好的,可是经验却是真的!
鹿与葡萄读后感篇4
?愤怒的葡萄》描述的是一个个发生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的'小故事,以小汤姆·约德一家人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向人们展现了在困难时期普通人的艰难生活与在此期间的思想觉醒。
我认为"愤怒的葡萄"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发生这些灾难的缘由是葡萄等水果多产,物多价廉,付出的成本比人们的收入还要高,结果越来越多的人破产;二是指破产的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意识到"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他们慢慢觉醒,"葡萄"也越来越成熟。
破产的人们变成了流民,他们便到公路上去流浪了。路上到处拥挤着许多人,大家都像饿狼似的找工作,穷凶极恶地找工作。流浪、恐怖、饥饿以及所受的敌视,使他们融为一体,团结起来了,也使得愤怒在人流中开始酝酿。这边的流民们挨着饿,那边的大业主们却为了保持物价,不惜把各种食物毁掉,政府也派出士兵在旁协助。流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救命粮食"被烧了、被埋了。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闪现在饥饿的人们那目睹这场大失败的眼睛里头。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来临。
小汤姆·约德一家在流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背弃:爷爷、奶奶的离世,朋友牧师凯浽的无辜入 狱,妹妹罗撒香的难产,哥哥诺亚、姐夫康尼的懦弱逃离,政府的冷漠,西部居民的歧视,大农业主的无止境的剥削……在艰难的生活中,家变得破碎,人情变得淡漠,()生活的勇气似乎也少了;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即使不为自己,也得为家人,为了他们可以生活得轻松一点,为了家的完整,只得起来战斗、起来争取……
小说中并没有关于流民们最后是否获得战斗的胜利,是否获得了平安、幸福的生活的内容,但在小说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草的嫩芽从大地钻出来;没过几天,整个山头也变成淡绿色了,初春到了。" 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一环境描写得到这个"肯定"的答案呢?
希望所有受到过苦难、伤害的人到最后都能获得那简单的幸福……
鹿与葡萄读后感篇5
一天晚上,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它就是葛奶奶的《野葡萄》。这串野葡萄让我品尝到了不一般的滋味,让我难以忘怀。
故事中的主人公“白鹅女”长得既漂亮又可爱,人人都喜欢她。可她的父母却早早地离世了。可恶的婶婶占了她家的房子,还因为自己的女儿诗瞎子而狠心地弄瞎了白鹅女的眼睛。白鹅女在小白鹅的帮助下去寻找能治好眼睛的野葡萄。一路上,她的双手磨出了鲜血,身上也伤痕累累。但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历尽千难万险终于采摘了许多野葡萄,她还一心想着瞎眼的妹妹和父老乡亲并帮助他们重新看见光明。
这是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我非常钦佩白鹅女。她遇到困难不害怕,坚持不懈去努力战胜困难,而且她有一颗宽容善良大度的心。我还要向她学习,努力去做一个勇敢、自信、善良、宽容的人。我相信,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会成功!
鹿与葡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蒙历史读后感5篇
★ 女孝经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