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教训和智慧,通过写好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为他人提供实用的学习资源和推荐,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秋活动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中秋活动心得体会篇1
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校园,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根据县文明办通知精神,“双节”期间,我男内裤局组织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现就活动总结如下:
一、教育学生了解中秋传统文化。
1、学校通过布置假期作业,让学生主动自行了解中秋节文化,收集地方中秋习俗,让学生更易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体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开学后各校组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国旗下讲话,开展“中秋节”主题班会。
3、制作黑板报,通过营造节日氛围,宣传中秋知识,让学生多渠道了解传统文化。
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愉快有意义的节日。
1、全县各乡校广泛开展了“表孝心、送关心”、发亲情短信、送节日祝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实践活动。
2、开展了以“品月饼、赏圆月、过佳节”为主题的征文、绘画、书法等活动,帮助学生合理表达过节的愉快心情。
三、开展中秋节慰问活动。
1、中秋节前,我局组织人员到援疆教师李维超家进行了慰问,表达了对援疆教师家属的感谢和祝福,让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援疆教师家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2、各乡校开展慰问退休教师活动。为家庭困难的退休教师送去月饼、水果等慰问品,向老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献县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各乡校还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慰问贫困学生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与其他同学一样,度过一个开心、快乐的节日。
中秋活动心得体会篇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际之间,圆月清辉漫下,洒落人间。四周繁星点点,恰似一家欢颜。美好的祝福,圆满的家庭,一代代传承着中秋的传统。而现在的你呢?
中秋之季,人月两圆,却也出现着不同的声音,或埋怨月饼的油腻,或埋怨回家的苦恼,更有人为节日的形式抱怨……可当你抱怨的同时可曾想过为何要过节,月圆为哪般?
月圆为哪般?千里之外,一种相思两处愁,是否想到了父母盼儿归的殷切的眼神?是否想到了父母知儿归时喜悦的笑颜。儿行千里母担忧,只一次,一次的相聚便可告慰浓重的忧思。月儿圆圆心儿暖暖,你说月圆为哪般?只为人月两相圆,只为将千里之遥的两颗心拉近,只为拂去父母念儿时的泪痕,只为看到父母见儿时的一抹微笑。
月圆为哪般?有人说是为独享一日悠闲,有人说是为大吃大喝,有人说是为公园玩个痛快……当你怡然自乐大快朵颐时,你可知父母对你的思念?时近中秋,有人却埋怨:“有什么过头?月饼腻死人。”当高档奢华的月饼在手时,你可知它满载了至亲对你无私的爱恋和祈愿。佳节代相传,真爱在心间。简单中秋,小小月饼,它不仅承载着无尽的爱,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敬爱长辈关心幼小安享天伦之乐的机会。所以,当月儿圆时请君千万不要忘了,为何“圆”!
中秋之节起源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它寄寓了古人朴素美好祝愿,而月饼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寓示丰收与亲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作为炎黄子孙的21世纪的我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它是一种责任,是承传中华文化的使命赋予我们过中秋的责任。所以不要埋怨,不要曲解,挺直脊梁,伸出臂膀,承担起这份祖先交托给后人的责任。月儿圆为哪般?为纪念先人,为传承智慧,为美好的心愿。
中秋夜,月儿圆,清风徐来,观庭院落叶飞舞。长者闲卧摇椅,手捧香茗细品,笑视儿孙绕膝分食月饼,好不热闹的中秋月圆图。清辉漫下,人长久,共欢笑,千里共婵娟。思念寄明月,愿君同畅饮,思愁倾无余,四海一家亲。
月儿圆,为哪般?只为人心圆家国圆!
中秋活动心得体会篇3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到了,我早就盼着这一天啦!中秋节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赏月,我最馋月饼了,每次的月饼总被我吃个精光,弟弟总是戏称我为“月饼大王”呢!中秋节我和弟弟妹妹还可以玩游戏,我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
月亮悄悄攀上星空,此时我家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弟弟妹妹从外面冲进来,还开心地叫着:“姐姐!弟弟!”妹妹扑到我身上,在我身上搜起来。我受不住妹妹这般挠,咯咯笑着说:“别搜了!‘零食大王’,我身上没零食!”妹妹跳了下来,不好意思地说:“嘻嘻,莫怪我,都怪我的吃货本性。”妹妹的幽默把我逗笑了,这时,妈妈走了进来,手上抱着一大盒月饼,我定睛一看,哇!是我最喜欢的水果味!妈妈把月饼盒放到桌上,我正要扑进“月饼的怀抱”,被妈妈擒住了。妈妈严肃地说:“别这么贪吃!人还没到齐呢!”我只好嘟着嘴巴,气呼呼地坐在沙发上,但一会儿,我马上不恼了。想想也对,叔叔阿姨、外公外婆还没来呢。
“咚咚。”外面传来敲门的声音。我和妹妹兴冲冲地跑去开门,不出我所料,是他们来了!尤其是阿姨,她高呼一声:“surprise!”把一大袋的糖果塞给我。我抱着糖果袋,兴高采烈地说:“快进来!”大家一起坐在沙发上休息了一会。阿姨和妈妈去煮团圆饭,叔叔和爸爸聊着天,外公外婆抱着弟弟,我和妹妹在看糖果袋。嘿嘿!
里面全是我爱吃的!薯片、棒棒糖、肉松面包、奶油小蛋糕……哈哈,这个中秋爽翻了!约莫过了半个小时,大餐就端上来了,看样子就让人垂涎三尺,哇塞,有口福了!清蒸鱼、烧茄子、鸭汤、鸡腿、串串香、炒花生、炒鱿鱼……我拿起一根长长的串串香,大口大口地啃起来。味道真好!妹妹夹起一块清蒸鱼肉,嚼了一口,竖起了大拇指。大家狼吞虎咽地吃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不一会儿,布满一桌的美味佳肴就被我们“消灭”了。我和弟弟妹妹一起跑到天台,坐在椅子上,边吃月饼边赏月。我小刀切下一小块月饼,用叉子叉起月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完一块月饼,我抬头看着天空。
无数星星点缀在黑漆漆的天空,散发着光芒。中间那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天空,耳边风的声音“呼呼”,小鸟在孤寂的夜里鸣唱,好像是在演奏那无比动听的《月光曲》,让月亮在夜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啊!这就是我家的中秋节,一个合家团圆的中秋节,一个幸福快乐的中秋节!
中秋活动心得体会篇4
中秋节,是合家欢乐、团圆的日子,本是满怀畅饮的时刻,可为何心中却有种孤独的愁绪浮上心头。匆匆过了十八年,在记忆中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因此童年比别人少了几许关心与呵护,比别人多了些孤立与坚强。每一个节日都是由自己度过,从未享受过生活节日的气氛,家的温馨,所有的欢乐都走向寂静。父母一生忙碌,长年累月在外,渐渐的`习惯了这一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为自己悲哀,哪能够不痴痴地笑,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每逢中秋节时,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可想到父母与自己相隔两地,看到这深深一层的隔膜,我除了傻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笑之余又似乎隐约有泪的味道,实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见的泪,说不清的孤独。中秋的夜晚,别人的幸福与欢乐,我不羡慕也无羡慕的必要,与其羡慕不如找些理由来填充心里的孤独,为自己找一丝的安慰。我无法说清我内心里的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不过说清也许只是多余的,存在就是合理,已经发生了就只能面对,无法拒绝也抗拒不了……
中秋时的月亮好圆,凝视着天空,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别人幸福的聚在一起享受这节日的气氛,而我却只能把它当作休假日一样百无聊赖的打发。静谧的夜,望着皎洁的月光,星星似乎在向我眨眼,像是在讽刺我的孤独,顿时有种想哭的冲动。
皎洁的月光用白纱装饰了大地的美丽,道路旁的灯光普照着大地,灯光与月光浑为一体,显得格外的美丽。心中同时充满了孤独的惆怅和感受中秋月圆的欢悦,这两种情绪混杂在一起,使我的心就像一清一浊两水交汇的河流,两水都汹涌着,努力抚平,使它们融合一地,并且进而相互在对方中消失,以使自己的内心恢复平静。
泪与笑,同样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精彩。中秋,自己并不孤单,因为在生活中已依附了它欢乐的气氛,所以一个人过又何妨呢?
中秋活动心得体会篇5
为了开展好月圆中秋情实践活动,营造喜庆热烈、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五年级全体师生开展了以“中秋情浓意更浓”为主线,全力突出中秋节的“团圆、和谐”的节日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准备充分。
五年级综合实践老师制定了“月圆中秋情”活动方案,各班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的来历、民间风俗、经典诗词,并利用班队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全体学生知国情,爱祖国、爱家乡。
二、活动丰富多彩。
1、开展“迎中秋、庆国庆,民族精神代代传”志愿服务活动。师生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向村民们宣传中秋文化、中秋习俗,弘扬民族精神,并为大家带去了中秋祝福、国庆祝福。
2、举办迎国庆、中秋手抄报展评比。全校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国庆、中秋节的资料制作手抄报和黑板报,由学校择优张贴宣在传橱窗供同学间交流学习。
3、各班级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主题班会。活动以智力比拼的形式进行,老师巧妙地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诗歌等以智力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对中秋节的知识了解的最多。获胜者老师给大家分发奖品——圆圆的月饼。同学们惊奇地接受这节日。
4、学校广播站则播出了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中秋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中秋节。节目中通过讲中秋的故事、说中秋的习俗、赏中秋的诗篇、送中秋的祝福等,让全校师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到了中秋节的美好氛围。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更多的中秋节知识、习俗,还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
中秋活动心得体会篇6
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同学们一一了解了中秋节各个朝代的传说: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学生们还饶有兴趣地布置软木板,用丢弃的月饼包装盒制作城市建筑模型,既环保又开发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结合时代潮流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故事传说,让学生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而且也使同学们懂得感恩回报,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很好“感恩”教育,从而激发同学们去努力学习,用以报答父母恩情。
这次班会给同学们留下美好深刻的回忆,这次庆中秋主题班会让我们今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更加友好快乐地相处,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
中秋活动心得体会篇7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习俗。而团圆、统一、祭祀、和谐、礼仪等,就是这个传统节日传承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也是中华民族生活常态的真实写照。中秋文化传递的价值认同感,以其庄重的仪式感,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胎记”,这样的形容恰如其分。
而“团圆文化”,即是中秋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月饼原本是中秋节的点缀,是拜月的一种祭品,加上水果、酒类、点心等,家家祭拜,人人祈求月亮神保佑,后来成为一种礼品。而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下,月饼逐渐成了一种象征,而后就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忧伤,也成为团圆的象征。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思念丛生,期盼团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月亮一直有特别的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的诗句众多。《周礼·春官》就载有“中秋,夜迎寒”。“夜迎寒”即在中秋之夜举行祭月仪式,后来中秋拜月、赏月的风俗便源于此,一直以来从未中断,至今而且将来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团圆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标志。中秋是久别重逢的美满,也是团圆的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秋节里,团圆、和谐、平安、美满、恬静、憧憬……一切都是追求幸福和吉祥的意味。远方的亲人加快行程往家里赶,共同欢度团圆在节日的甜蜜之中。“人月双圆,阖家欢聚喜意浓”的美好景象,暖心又温馨。
中秋之夜,阖家团圆,品尝月饼的同时,仰望天空赏月。赏月,观赏的不仅是美景,更是团聚的心情。而品尝月饼,品尝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团圆的亲情。中秋月圆之夜,团圆的家庭享受着各自的幸福。而对于实在无法回家的游子,也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心在他乡思故乡,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而中秋文化“团圆”的更大意义在于,能凝聚人心,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因此,中秋更该是家国情怀的传承。无论时代如何演进,中秋核心文化孕育出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到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节日风俗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由此,以中秋节为契机,画好民族“同心圆”,就是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习俗。而团圆、统一、祭祀、和谐、礼仪等,就是这个传统节日传承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也是中华民族生活常态的真实写照。中秋文化传递的价值认同感,以其庄重的仪式感,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胎记”,这样的形容恰如其分。
而“团圆文化”,即是中秋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月饼原本是中秋节的点缀,是拜月的一种祭品,加上水果、酒类、点心等,家家祭拜,人人祈求月亮神保佑,后来成为一种礼品。而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下,月饼逐渐成了一种象征,而后就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忧伤,也成为团圆的象征。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思念丛生,期盼团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月亮一直有特别的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的诗句众多。《周礼·春官》就载有“中秋,夜迎寒”。“夜迎寒”即在中秋之夜举行祭月仪式,后来中秋拜月、赏月的风俗便源于此,一直以来从未中断,至今而且将来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团圆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标志。中秋是久别重逢的美满,也是团圆的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秋节里,团圆、和谐、平安、美满、恬静、憧憬……一切都是追求幸福和吉祥的意味。远方的亲人加快行程往家里赶,共同欢度团圆在节日的甜蜜之中。“人月双圆,阖家欢聚喜意浓”的美好景象,暖心又温馨。
中秋之夜,阖家团圆,品尝月饼的同时,仰望天空赏月。赏月,观赏的不仅是美景,更是团聚的心情。而品尝月饼,品尝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团圆的亲情。中秋月圆之夜,团圆的家庭享受着各自的幸福。而对于实在无法回家的游子,也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心在他乡思故乡,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而中秋文化“团圆”的更大意义在于,能凝聚人心,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大团圆,因此,中秋更该是家国情怀的传承。无论时代如何演进,中秋核心文化孕育出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到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节日风俗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由此,以中秋节为契机,画好民族“同心圆”,就是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
中秋活动心得体会篇8
后面还有多篇中秋节感想!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晚上,大家都在开心地玩乐,我却早早地就去睡觉了。
那天在报纸上看见这么一个文章标题《我们的中秋节,真的就只剩下吃月饼了吗》,读后感觉真是很悲哀的了。君不见每逢中秋之际,铺天盖地的就是满街的月饼广告了,报纸上反复强调的也只是“要保证今年中秋月饼质量”什么的了,难道不吃月饼我们就不是过中秋节了吗难怪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过中秋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了,除了吃似乎就没有什么好玩意了么。
可是,且住,我们老祖宗还留下那么些的好东东呢,此刻还有人明白吗还有人在过这样的传统中秋节了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国内各地都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到了之后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简便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另外,在各地还有许多不一样的中秋习俗,可惜此刻我们很少见到这些过节的方法了。比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明白。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在今日,钱塘江中秋观潮也还是人们乐此不疲的旅游盛事呢。
“听香”是古代流传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是由妇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祷告,证明心中所想卜测的事(如感情、财富等),在请示了出门以后应行的方向后,就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所听到的一切谈话、歌唱等,均能够就此卜测所问的事,然后以杯茭问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则继续前行,直到获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为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将得到完美的感情。
在北京,中秋民间常常有“拜兔儿爷”的习俗。月亮里不是有那么个玉兔吗所以啊,拜兔儿爷也就等于拜月了。以前,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此刻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
在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过中秋的时候就必须要有葡萄、柚子和梨这些水果,还有吃鸭子的习俗呢。
看看,一个中秋节,各地竟有那么多好玩的风俗哦,也许在我们今日忙乱麻木的生活中不可能一一重复这些玩法了,那么,有可能的话,在家里阳台上放一个小茶几吧,摆上香梨、葡萄,切两块月饼,给家人和自我斟上浅浅的一杯红酒,最好再挂上一盏兔子灯,呵呵,还满象那么回事了。就过一一个没有电脑电视的安静欢乐的中秋节吧。
中秋活动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 中秋心得体会5篇
★ 中秋赏月教案8篇
★ 话中秋演讲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