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优质5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如果我们想要将自己的见解传达给他人,提前整理心得体会能够让分享变得更加顺畅,一篇引人入胜的心得体会可以成为他人前行的指引,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力量,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优质5篇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篇1

开学已经将近一个月了,我接触《弟子规》也有一段时间了,我通过学习《弟子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开学初,学校安排我教六一班的语文,刚跟孩子接触了一天,我的心情还是蛮愉快的。可是一天还没有结束,由于工作上的变动,学校又临时调整我教六三班的语文。说句实话,我并不想接六三班的语文,因为班里至少一半以上的孩子,五年级时我都教过,有很多调皮捣蛋的'孩子我都领教过了,我的能力有限,我真的怕我驾驭不了。可是,既然学校已经安排好了,我也只能服从。于是,进到六三班之后,我就一直在试图用《弟子规》来改变这些调皮的孩子,没想到两周下来,孩子们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我就在不断反思自己,难道是因为我的问题才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如此胆大吗?

之后,我就试图慢慢改变我的思想,不轻易对孩子们发脾气,出现了问题耐心教导他们,平时上课多鼓励少批评,有扰乱课堂纪律的孩子,尽量不在课堂上训斥他们,而是趁下课时间多与他们谈心等方法来解决。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六三班的孩子真的在课堂上有了些许的变化,爱说话的学生上课已经没有那么多话了,班长和组长也能起到带头作用,及时提醒孩子们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了,就连班上最调皮的桑源泽也慢慢在语文课上变得乖巧了。看到同学们的变化,我心里也颇感欣慰。

我知道是《弟子规》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给了我努力的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学习《弟子规》,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六三班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喜欢我的。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篇2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学时代,我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从中找到敦品励行的智慧和力量。我看过《论语》、《老子》,背过《大学》、《中庸》,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其一字一句都足可以受用一生。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我「长大」了,忽然发现,我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的道理并没有解决自己成长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的成长路上充满了太多的困惑、迷茫、苦闷和百无聊赖。当烦恼现前,我所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的出路在哪里?找不到答案。我开始流于世俗,把所有传统文化的书束之高阁。

我的生活变得没有规律,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我开始发胖,身体素质极度下降;我怨天尤人,和妻子经常闹些小矛盾;我在工作上也不够尽心尽力,常因付出了很多而没有得到认可而苦恼;我患得患失,常常觉得生活无所着落……

当我步入而立之年,我发现离原来那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已经很遥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百无聊赖、没有担当、没有社会责任感、内心灰暗且苍老的「废人」。

年龄的增长让我产生一种紧迫感,回想起来,我已经虚度了几近半生,实在是无颜面对自己,更无法面对我未来的儿女。我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以重新燃起胸中那团追寻智慧的火焰。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的书柜里多了一本《弟子规》,虽然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躺了半年多,但是在我听了去年9月22日蔡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讲座,以及今年4月份在地质大学的讲座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作为一个年轻人,虽有幸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既不能利益自己的身心,更不能利益父母、师长、亲友及扶助我成长的社会,我感到万分的惭愧。

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是「贵在力行」,贵在「学以致用」啊!我不再犹豫,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利用早晚坐班车的时间背诵,并努力在生活中做到其中的一字一句。到写这篇体会的时候,已经两月有余。我已经把《弟子规》熟记于心,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有了初步的受用。

1.生活起居

?身有伤,贻亲忧」,我开始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再肆意糟蹋,「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连自己都不爱,还谈何爱人呢?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原来很贪睡,每天要睡八个小时以上,还整日昏沉。现在每日只睡五、六个小时,而且头脑清醒。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我开始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原来很邋遢,常常让妻子为我操心料理。我现在开始学会整理衣物,自己擦鞋。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以往百无聊赖之时,常以酒解忧,学习《弟子规》之后,我对酒一点欲望也没有了,至今也没有饮过酒。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我原来很不喜欢料理家务,家里脏了也无所谓,现在我总是认真地打理家里的卫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2.夫妻关系

我和妻子的关系一向还好,但难免闹些小矛盾,对彼此的伤害都很大。《弟子规》上说「孝弟」,说「凡是人,皆须爱」,那离我最近的妻子不是我最应该「弟和爱」的人吗?每天,我怀着欢喜心做好每一顿饭,打理家里的卫生,并按照「弟」和「泛爱众」的教诲爱护妻子。如今,我和妻子相敬如宾,每天早上起来互致「早上好」,晚上睡觉时互致「晚安」,当为对方服务时,都会由衷地说声「谢谢」,在我不辞辛苦地料理家务,对妻子体贴入微的时候,她甚至会流下感动的泪水。在生活中,我把《弟子规》的教诲挂在嘴边,并讲给妻子听,她看到我因为学习《弟子规》而产生的变化,也自然而然地和我一起在生活中力行《弟子规》的教诲。

3.读书之乐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以前读书,总是三分钟热血,放下这本,拿起那本,结果索然无味。圣贤书是圣贤的教诲,是用来力行的,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工具,所以贪多无益。两个月来,我放下其它的书,一心学习《弟子规》,在自己的身心得到初步受用的时候,更增加了进一步实行《弟子规》的信心,在每天读诵《弟子规》的时候,不禁有一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

4.身健心安

两个月来,我沉重而懒惰的身体开始变得日渐轻快,精气神很好,原来因工作而终日疲劳的眼睛也变得明亮起来。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我都能马上清醒,并以欢喜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每天晚上燃香礼拜圣贤,并静坐反思一天的言行。

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多起色,每天的工作效率很高,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尽力心态,代替了患得患失的烦恼。

妻子与我每天出双入对,互敬互爱,在别人眼里,我们如初恋一般。

我珍惜时间,常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不再看无聊的电视,不再吃瓜子,不再有百无聊赖的时光,而总是觉得时间太少了,没有更多的时间把工作做得更好,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圣贤的教诲。

心常存善念,愿世间诸善增长,诸恶尽消,愿世间因为我的存在而添一分喜悦和清凉。每天勉励自己日行一善,或施他人财物,或帮助他人,或见人苦而生恻隐之心,或见人行好事而生欢喜之心。

5.亲仁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学习《弟子规》的因缘,要特别感谢我的研究生同学陈医生。从认识她的那天起,我便生起了敬仰之心。每每和妻子谈起她,都不由地生起一种向往:做人要做像她那样的人。每次聆听陈医生的教诲,都让我受益良多。《弟子规》就是陈医生介绍给我的。在这里,我向陈医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可见,「亲仁」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啊!能够亲近德才兼备的人,我觉得真的是很有福气。

蔡老师说过,「 年轻人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在这里,我想对和我有过同样经历的年轻人说,我们都为人子女,以后还会为人夫,或为人妻,为人父母,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德行来孝养自己的父母,扶助和爱护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教育自己的子女?进而让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得到安乐?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圣贤的教诲吧,从尽人伦之本分做起,做一个好儿女,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妻子,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母亲,一个好员工,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篇3

本月青年教师读书的范围是经典名篇,因此我学习了弟子规。

在道德精神缺失的现代社会,人们要向经典学习。《弟子规》在当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时尚的读物。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老师,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带领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规范我们做人的准则,指明我们做人的方向。

?弟子规》这本书,从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兄弟和睦、做事谨慎、诚信做人、德爱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说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弟子规》教诲人们首先要有孝顺长辈的心,要有一颗友爱的心;只有一个人的.品德上进了,才能做好人,而我们学习的根本就是:人的品德修养。

?弟子规》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应该如何仁爱待人,如何正确地处事,如何分寸有度地接物,它会时刻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海洋,学会做人的道理。

?弟子规》的总纲领是“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认真感悟,就会明白许多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在教书育人这个光荣的事业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怀着感恩与恭敬之心来待人接物,谦卑待人,身体力行,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篇4

在看《弟子规》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部分,是孝。孝,光看字的结构就能明白它的含义,上老下子,强调着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虽然是小辈,但是,今天的小辈也是将来的长辈,如果在我们做小辈的时候不孝顺长辈,那将来我们做长辈了又怎么能指望我们的小辈会来孝顺我们呢?现在的我们,父母叫我们,我们忙着自己的事情,根本不理父母,往往还会不耐烦。在爸爸妈妈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是没有抵触情绪的?总觉得父母管我们管的太多了,总是和父母顶嘴。父母让我们帮忙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会找理由开脱,而我们需要父母为我们做什么的时候,父母总是义不容辞。所以说“恩重如山”这四个字,是世界上每一位父母都担当得起的。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卧冰求鲤”的故事,故事中王祥的孝顺感动了天。王祥早年丧母,但他的继母并不喜欢他,还常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挑拨离间,说这个儿子不好,不孝顺。所以,年幼的王祥不仅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就连父爱也感受不到。但即使是这样,王祥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对父母好,孝顺父母,在父母患病的时候衣不解带地伺候。继母经常想要吃鲤鱼,王祥都尽力满足继母的要求。一次,在一个大冬天,继母生病了,想吃鲤鱼,但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只好赤身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两条鲤鱼从河里跳了出来。即使是对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也一样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孝是相互的,父母对我们好,我们才要孝敬他们,那隐藏的意思就是,如果父母因为某些原因对你稍微差了一点,我们就不孝敬他们了。这在传统当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孝就是人的根本。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父母做过了什么?对我们恩重如山的父母,我们怎能不孝敬他们呢?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篇5

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早年虽然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很多的不足,试想,如果时光倒退200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样的汗颜。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运,很感恩这本书。要报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以众生之苦为己苦,帮助更多有缘人。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优质5篇相关文章:

预防心得体会优质5篇

师风师德体会心得优质5篇

疫情心得优质5篇

大堂经理心得体会优质5篇

汽修心得体会优质5篇

信息技术教师心得优质5篇

销售的总结心得优质5篇

生命心得体会优质5篇

酒店心得优质5篇

银行心得体会优质5篇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优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