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让我们有机会总结影片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观后感让我们有机会反思影片中的社会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会说话的国宝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会说话的国宝观后感篇1
“叮!您有一封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每当听到这个开场白,我都激动地手舞足蹈,赶快期待地凑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收看。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详细讲述一件文物。在讲解员专业严肃却又不失幽默的生动语言中,许多古老生冷的器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彷佛会说话一样,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还意犹未尽。人头壶、贾湖骨笛、龙山蛋壳黑陶杯、殷墟嵌绿松石甲骨、鸮尊、利簋、三星堆青铜人、太阳神鸟金箔、古滇国贮贝器、莲鹤方壶、越王勾践剑、虎符等25件文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陶鹰鼎”。
为什么对陶鹰鼎印作文象最深刻呢?难道它比龙山蛋壳黑陶杯精致吗?难道它比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华丽吗?——不,我喜欢它并不是因为它精致、华丽,而是因为它很“呆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圆睁着,又长又尖的大嘴巴紧钩着,胖嘟嘟的圆肩倒背着手,粗粗的腿伫立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一只又呆又萌又笨拙的大胖鸟,一点也不像我们看到的老鹰那样威猛,也不像其它陶鼎那样严肃认真,更没有国宝常有的神秘感。但我还是深深被它折服,太喜欢了。等有机会,一定要去博物馆亲眼看看它。
这个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的古代器具,都是国家的重要宝贝,强烈推荐大家看哦,看看能不能找到你们心仪的宝物!
会说话的国宝观后感篇2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角度,一直是困扰学界和业界的热点问题。系列短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找到了中国故事中,一个先天具有普适性话题优势的叙述主体——国宝,让这些曾经高不可攀的“老祖宗”,成为平易近人的“宝贝儿”,纷纷化身近邻密友,你言我语,你唱我合,讲述着那些从未被仔细聆听过的故事。
融媒体创作手法的美学创新。
影片采用1集5分钟的时长设置,这是主流电视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命题时,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一次主动性适应,大道至简,举重若轻。
一站地铁的乘坐时间,即可在咫尺屏幕中,感受曾居殿堂之远的厚重国宝。在视听语言方面,影片也进行了多种修辞创新,彰显了传统电视语言面对融媒体环境时的变革决心。它主要体现在科技感和人文感并重的视听包装手段上,将国宝之“静”化为鲜活的“动”。
首先,是静态文物的动感化。
匠心独具又繁杂浩大的后期技术,使一幅幅古画变身为“定格动画”。敦煌飞天的舞姿、随唐祖开疆拓土的奔腾骏马、“对偶神”伏羲和女娲,所有曾需“脑补”的对象,都真正实现了“跃然纸上”的字面意义。
在雕塑类文物中,影片通过动画手段,为国宝赋予了丰富的表情与形体动作。仕女俑点绛唇、搽脂粉,彩绘舞女俑甩起飘逸衣袂,迈出妙曼身段,三彩载乐骆驼俑上,乐师们琴瑟和鸣,十二生肖俑中“未”之神的怒目圆睁……这些处理方式,不仅让国宝产生了鲜活的“拟态”效应,也能帮助观众达成对文物细节与个体特征的深层记忆。
其次,是观看角度的动态化。
在传统博物馆观赏环境中,观众哪怕迈开双腿,也只能隔着玻璃远观文物的全景。但借助高清运动摄影的生动气质,影片在电视中打造了一个纤毫毕现的'“细节”博物馆。
与传统博物馆网站那些基于静态图片的3d建模影像相比,影片对文物局部和美学元素进行了分拆,使节目能更好地多方位展示文物的细节局部,这种“拟境”效应,也有助于观众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构成方法。
再次,是视听语言的动跃化。
多集影片针对拆分后的文物构成元素,建立了颇具现代性影像特征的视听传达方式。如《立狮宝花纹锦》中基于当代平面设计构成的版式布局、二进制数字和图案的像素化处理,《阿斯塔纳佣与文书》中高昌集市上的吃瓜群众,《敦煌经变画》中勾连当代的资料影像等,均亲切地贴合了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
会说话的国宝观后感篇3
今天语文课,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集讲的是一个仰韶文化的先民创造的国宝叫做“人头壶”。它穿越了6000至6500年,是个红陶材质的作品。它的样子非常的唯美而且还带着一种可爱。
这个人头壶,外形像一个人,身体非常的丰腴好像一个女性,它的嘴微微上翘,眼睛非常小,现在有几分可爱。后面有一个地方是注水用的,眼睛和鼻子则是流水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用的?是喝水用的,还是浇水用的,还是专门留着观赏用的,我们一无所知。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创造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确在凝视着什么。它凝视夜空,它在思考,它的'思考夜空为什么会如此的靓丽,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夜空?这也恰恰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切未知的探索,对一切未知都好奇。集中在一个人头壶上面,把它充分的表达出,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穿越了6000多年,但是依旧是那么的唯美。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它在仰望什么,我们至今还在思考。
在现代,我们也需要仰望。因为仰望什么,只能顺从自己的心意,可以仰望一种信念,一种宗教,仰望那遥不可及的地方。人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有信念,只有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
会说话的国宝观后感篇4
今天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其解读了大部分人看不懂的文物,很有趣。鹰顶金冠饰,其中的动画和游牧角度很有意思。镇墓兽在云雾背景的环绕下美轮美奂,截屏作为壁纸也没问题。帛画与生死观宇宙观的介绍升华很自然,介绍了一般人很难看到的情景,生动活泼的动画更给人真实的感觉。商鞅方升反应了标准化的意义,从商鞅到秦始皇展现了一个标准的普及化过程。里耶秦简的介绍鹤现实的身份证联系在一起,引人入胜,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于一枚竹简,具体的数据令人联想起当代,从而贯通古今。南越王玉器令人惊艳,将玉器的文化很细腻地表达出来。霍去病墓的石刻流出鲜血,发出老虎的声音,代入感很强。五星出东方织锦的文案颇有诗歌的感觉。熹平石经更是给人一种文脉传承的感觉,令人感动不已又感叹不已。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讲述了其工艺,艺术形象和用途。狸猫纹漆食盘的讲解最为有趣,一句“这个猫咪是一定是个狠角色”,“君幸食就是吃好喝好”,“汉代女子的小确幸”都令人发出自然的微笑。博山炉加上烟云给人以仙气之感。看完了一想,大部分文物都是战国秦汉的,大概是从这一时期刚好开始的吧。
文案更加亲民,是一个不错的讲解词,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通俗角度来说都优秀,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结合得很自然,能够很好地俘获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相对于专业讲解,其优点在于能够给每一个观众一个完整的器物和参观环境,不会有拥挤的现象。其次,文案更加全面和简练,能够另人听懂且不缺乏专业知识,引领观众进入这个高清的世界,另外他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够控制观众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从而带来稳定的效果,如“弋射”的介绍。南越王为“待机时间最长”也很有趣,当然,其精美的画质,音质和动画效果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有些三维试图比实物更加震撼。
而现场的讲解优点在于,能够有现场感和自主感,这是一般的科技实际无法弥补的,当然,现场的拥挤环境往往不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欣喜之情。
会说话的国宝观后感篇5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沿袭了“国宝”系列的制作脉络,精选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九件国宝级文物,呈现文物工艺、传递历史密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略带灵动俏皮的风格叩开了每一个荧屏背后观众的心房。《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影像的叙事艺术。
其借“国宝”之口讲述,在虚实之间穿梭,突破了历史纪录片枯燥、沉闷的窠臼,这次也不例外。
叙事视点在主、客观之间跳跃,叙述者在全知与角色间切换,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自如跳转,即便是纪录片中的“我”也有不同身份:
它时而是国宝本身;时而是构成的材料;时而又是和文物紧密联系的历史中人……
这些赋予了纪录片灵动的气质。
解说不仅明确了叙述角色,更以对偶、押韵、回环等方式,展现了语言的韵律。
“我,苏麻离青……”不仅是对人称的明确指示,更以此句作为开端,实现段落间的对偶;又如“一朵莲瓣的绽放,一束卷草的纠葛”、“青花,世界的花花,花花的世界”;以及“我们的双手除了用来拒绝,还可以拥抱;我们的手指除了用来指责,还可以写诗”等随处可见的修辞手法。
影像也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样的风格——多样的实拍方案、多层的影像叠加、时隐时现的'数字技术等开拓了记录的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中,数字技术没有固守一种方案,反而以多样的手法满足了影像叙事的不同需要。
如《黄花梨夹头榫画案》中,它是朴素的、阐释夹头榫原理的三维动画;《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又是鲜活的、破次元的二维“小可爱”;《金丝翼善冠》中却是用数字技术还原出来的与金丝翼善冠丝线难分真假的汉字,完美阐释了“低调的奢华”……
这部纪录片灵活的样式不仅与内容主题相得益彰,更令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会说话的国宝观后感篇6
我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的第一集。讲的是人头壶,我觉得非常有趣,国宝都会说话了,那岂不是都成精了?
人头壶出士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收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距离现在约有6000年时间。我看到这里时一下子就惊叹了,这个国宝真的成精了,居然离现在有那么多年了!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做为“知乎大神”来回答这个问题,它没有明亮的舞台、绚丽的灯光舞美,有的只是聚焦在灯光下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360度无死角的"呈现只为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人头壶是红陶质地,被推测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它的整体造型像一个葫芦,正面雕刻出了人脸,背面有有一节凸出的管道用于注水。倾斜瓶身,液体会通过眼睛和嘴巴流出来。我觉得她真是太厉害了吧。怪不得叫人头壶呢!“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句经典的开场语就来自于爆款综艺《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推出的微纪录片,利用5分钟时间就带领观众穿越了上千年的时光。人头壶于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人头与壶浑然一体,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身结合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我觉得《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节目特别新颖,它会把未知的跟国宝一起结合起来。
会说话的国宝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网课的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