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心得的整理,都是对自身成长的深刻洞察,每一次的心得分享,都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与感悟,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庄子的读书心得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庄子的读书心得篇1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天地精神沟通,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思想,所谓随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心得》中,感触较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方外圆,一是“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庄子托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自己的内心却要一直坚持原则。这解决了一个问题,坚持原则和随外部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只有能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与环境冲突,而在无力瞬间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被环境慢慢侵蚀,被环境同化或者抛弃。而随外界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化,而是在坚持内心原则的变化,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变环境,也是体会到环境的基础上再做出的改变,而不是盲目的改变。对内坚持原则是不变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自我。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环境。
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的思想是有限的,而世界/宇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思想去思考无限的世界,本身就是有局限的。有了广阔的境界,才能有更广阔的思想,才能用更广阔的思想去思考这个世界。庄子中举的例子就是以常人的'思想无法去想象一个巨大的葫芦会有什么作用,因为他的思想局限在小葫芦的作用,去套用思考大葫芦的作用,当然无法找到合适的作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而我们不也是在用自己有限的思想去武断这个无限的世界,以为自己见识广阔,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不断扩大自己的境界,才能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例如人生、宇宙……
于丹更多的心得讲到的是做人,没有扩及到世界观,也许不能在公众面前唯心吧,不过唯心和唯物可能都不全面,或者殊途同归,以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办法理解
庄子的读书心得篇2
青藏高原太远,珠峰太高,我一点不着急要赶去那里:读《庄子·人间世》心得
读《庄子·人世间》有太多的感慨, 听了张文江老师的课,这种感慨更为加剧。进入中年的我,年轻时
除了课本上的经典, 几乎没有读过其他的古代典集,但人生本身又何尝不是一本书? 读《人间世》让我感慨人世间太多的苦,来自于人和人之间彼此的不了解。所以人人都向往那个六十耳顺的境界,别人讲的话自己都能够听懂,甚至比讲的人自己还要懂,甚至到更高的境界。可是对于离青藏高原都还很遥远的普通人,珠穆朗玛峰怎是企及得了的?
庄子教我们如何在人世间做事的学问。做事的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课堂上讲的《人间世》前两段,颜回想要去卫国干一番大的事业,叶公使于齐为不可为之事。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在我们身边的智者太少,在关键的时刻能够给予点拨的人更不可见。于是意气风发时往往头脑发热,哪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任重”,结果很快便阵亡了。而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总想绕道而行,却不知只有迎头面对困难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些在真正做事的时候,却是很难把握得了的。只有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才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凡事若小若大, 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 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 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无后患者, 惟有德者能之。”张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这个 “德”字,德是在和人的互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并非固定, 而是活的。我的理解,德是智慧。
青藏高原太远,珠穆朗玛峰太高,我自知身在“上海”,“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但我一点不着急赶去那里。张老师在课上说的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大致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向内,“反身修己”,把自身在宇宙中表现出的“熵”值降低下来, 就是对宇宙最大的贡献。 (注,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发音是ju,但我理解的意思是熵,特此说明)。让自己安静下来,就会看到这个世界动的一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
我一直认为“无为”比较消极,认为只有不断地去做更多的事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我又意识到很多的事情做还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做而做。 “反身修己”,让自己安静下来,是让自己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掉杂音,而非人云亦云随大流,丧失了自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 诸如琴棋书画,无不都是让人安静下来, 表达自我内心声音的方式。
在古典书院学习,我一点都不着急,我一不为文凭,二不为就业。我深知欲速则不达。和一群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切磋,进步,还有老师授业解惑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我知道,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反复去做, 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
庄子的读书心得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庄子》的书。《庄子》是一本哲学名作,但又不仅仅是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读完后,我感受颇多。
其中逍遥游中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让我记忆犹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我想我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现在处于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打好基础,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础。
而大宗师中的"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的大意是(朋友应)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这让我明白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所以我们在结交朋友时,应该顺其自然,不应故意而为之。在帮助朋友时,我们不应该去奢求他有什么回报,而是自愿的去帮助他。这样才算得是真正的闺蜜,好朋友。
读完《庄子》这一本书后,我收获颇多。《庄子》这本书里蕴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处事的方法。值得我学习,我想这本书不应该去读一遍,我还应该再读再理解,这正如人生那本大书,是永远读不完的。
庄子的读书心得篇4
在很久以前,当人们还处于统治者的重压之下,是庄子,带着学生们呼唤自由,呼唤无拘无束的快乐……
现代的人们解放了,可社会却愈加复杂了。现代社会的中心或许曾与庄子的思想打了个照面,却又匆匆而过,从未理会过,古时,一位老者的深深呼唤。
庄子或许没想到,中国人摆脱了封建制度,但他们没有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人们无法再达到“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无拘无束的境界,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没有时间,也无法再与自然合为一体。
庄子与现代隔着几千年的时间洪流,却早已认识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一点。众多的机械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却使人类想尽办法简化一切。就算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数学题上偷懒,都极易全盘皆输,更何况生活了?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庄子却没有预料到,人们对“无为而治”的认识偏差,能改变一个大国的命运。多少皇帝沉迷于享乐,却把这句话当做挡箭牌,当作最有道理实际却是最无道理的、堂而皇之的借口,导致政权落入宦官之手,奸臣当道,江山易主。
人类啊,把脚步放慢一些吧,安静下来,倾听这位思想家的娓娓诉说……
庄子的读书心得篇5
庄子,可谓是我国近代的辩证法大师,是我国近代知名的观念家、哲学家、政治家,道家派别的代表人物。他对老子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承袭和演进,是古代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不过,他的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文学观念,因此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表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些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十分长篇的东西。他用寓言的形式,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的看法,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一生贵贱、荣辱的偏激无常性,因为庄子是佛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以此要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讲求名位、富贵等等,而攻击天然的本性。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准确失误的局限性对照出来探讨,显示出他针对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针对他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能我们从多个视角学习和探讨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法,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了解,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由于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但是,许多人因不知道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顺利的最大敌人,这是神圣不变的真理。只有诚实谨慎,虚心求教,才是顺利的绝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状况。
接下去,他们又开始谈到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由于冰雪对于他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兔子也不要和它谈到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分虚妄了。确实这么,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之后,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很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违反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那么。
以下,他们又探讨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变得渺小。
庄子的读书心得篇6
庄子认为遇事应该沉住气,心平气和的自然处之,切莫心浮气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但他渐渐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刚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间,将军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爱意。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老僧确实能沉得住气,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险时,依然能够平静的面对,所以,他制服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将军。试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气,与将军争执起来,或者对其不屑一顾,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庄子说:“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最有针对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以免让别人窥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卖杀装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别人看透内心。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还岳梦中飞”。世界上虽沧桑变化,我心事定,无论你怎么变化,我心里有数。的确如此,古今中外,凡是伟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特点,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的判断局势、应变局势、取得成就。
庄子的读书心得篇7
真正对此生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对命运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远达不到的目的。
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经常发生猴子偷庄稼的事情,人们防不胜防。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装米容器,有细细的瓶颈,使猴子能够伸进去,拿着米却出不来。没有一只猴子愿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们都会对猴子的故事,哑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们,会有多少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尽自己的一生,难以放手呢?
人们往往都会关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东西,往往都会追逐生命中有些永远达不到或者不需要达到的东西,而错过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为生活所累,为虚名所累,为旁人的目光所累,为名利所累,这一切看似重于一切,却其实远比生活的真正意义渺小的多。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这么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记了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精彩的风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们说,他们走的太快了,就会丢掉自己的灵魂,他们停下来,就是要等等自己的灵魂,让灵魂能够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惫的身躯。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懒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寻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习惯这种态度,才能够准确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于为了其他东西迷失了自己。
所谓达生之道,即为对生命的一种通达之心。用感恩的心态来善待生命,用满足的心态来善待生活,生命,也许就会更加珍贵,生活,也许就会更加美好。
庄子的读书心得篇8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意。人的辈子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意,那么,还有哪些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生。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清茶,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了解。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实的,就好似太阳经常从西边升起一样,就好似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遭遇的灵魂问题,结合其浓厚的中式修养,从另类的时尚角度把儒学的精典著作《庄子》用简洁的语言和独白铭刻在了我们的灵魂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幸福,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如何的态度来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么能够作为一个美好幸福的人,告诉我们如何修养道德品性,让心灵智慧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得到不求上进的妨碍,但在我觉得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全球;那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宽容。他宽恕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经验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及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清朝乾隆皇后下江南的之后,在南京金山寺,他问当年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常常,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唯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大抵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这些之后,我们会置身于这种的无奈中。所以人必须认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取舍。诗人纪伯伦曾经抱怨:我们将要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见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平静的灵魂,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能够真正发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里有大境界,你才无法认清超越言行的心里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些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严谨于心而不张扬的。
庄子的读书心得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