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复写读后感,我们培养出将他人智慧转化为个人见解的思维能力,通过读后感,我们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和价值观,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树和风筝读后感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树和风筝读后感篇1
从同学那里借来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曾经大学时候读过,后又看过电影,重新品读,依旧会为文中默默的温情感染。一本《追风筝的人》涵盖了多少愁情满怀?一曲灵魂的讴歌,涤荡了多少晦暗阴霾?一部荡气回肠的经典小说引发多少潸然泪下?初读此书的我,内心充斥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慨,但一时,竟无从说起。亲情、爱情、友情,众情皆绕;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含。这本书,实在是承载了太多,蕴涵了太多,我如何能说清道明呢?唯有撷取其中的一隅,发出自己由衷的感慨。
?追风筝的人》由卡勒德。胡赛尼所作,这位现居美国的阿富汗作家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借阿富汗近代战争悲剧这一骨架,镶嵌了一部关于父与子、罪与赎、爱与背叛的故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久久难忘。小说中的少爷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这种背叛与救赎的情感尤为动容。
“那有重新成为好人的路”,故事从这里开始,难道男主人公阿米尔不是个好人吗?我们从他的童年开始看起,阿米尔从小是个乖孩子,因此会被坏孩子欺负,然而他有一个好兄弟,实际上是他家里的仆人,名为哈桑,当他被其他孩子欺负时,总会站出来保护他,哈桑的打弹弓技术一流。在街上和孩子玩被欺负时不反击,哈桑将其他孩子推开,打架弄伤了脸,回家后被他爸爸看见,说哈桑是自己摔倒的,被他的爸爸看见了,说阿米尔没有勇敢的男子汉精神。
然而,阿米尔的爸爸评论阿米尔不是个勇敢的人,总是躲到哈桑的身后,对哈桑赞赏有加,而阿米尔听到了这些,觉得爸爸从来不爱他,甚至以为爸爸是因为妈妈生他时难产死亡而恨他。虽然有人劝过阿米尔的爸爸说:“孩子们不是相册,不能随你的喜欢去填涂颜色”,然而他的爸爸当时没能体会。
风筝大赛是喀布尔每年一度的盛世,每家的孩子都来放风筝,将其他孩子的风筝割断,最多者就会胜利,阿米尔成功地打破了他爸爸曾创下的记录,他还需要捡到最后那个被割下的风筝,阿米尔最忠实的伙伴是追风筝的能手,“哈桑,把它带回来”,“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由衷地替阿米尔高兴,独自跑去追风筝。然而,一群坏孩子将哈桑抓住,说只要交出那只风筝就能饶过哈桑,哈桑执意要为阿米尔带回风筝,最终被惨遭蹂躏。此时,阿米尔在暗处看着这一惨剧发生,却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对哈桑的嫉妒没有去阻止,默默地离开。
可阿米尔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他眼见哈桑受到阿塞夫等人的伤害,却畏缩不前,假装看不见,而后,又出于对哈桑的愧疚而想方设法远离哈桑,甚至要赶走哈桑。这,无疑是阿米而对哈桑所犯下的罪过,这种背叛让人心生愤怒,亦让我多为哈桑不平,但哈桑似乎没这么觉着,自始至终,对于阿米尔,他都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忠贞不渝的珍视,乃至献出真挚的友爱之心。两相一比较,一个忠贞不渝,一个却是赤裸裸的背叛,如何能不让人感念于心?虽然阿米尔背叛了年少时纯洁的友谊,好在他良心未泯,这种背叛在他心里种下了罪过的种子。这罪过折磨着他的不安的良心,令他数年难安,哪怕是他婚后多年。也因着这一罪过,才有了后面不惜一切的救赎。
故事的后半部分,在阿米尔的父亲以及哈桑夫妇都已逝世的情况下,阿米尔不顾一切想要救走哈桑的儿子,亦是他的侄子——索拉博。不得不提哈桑竟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这里,插入了父亲当年对仆人阿里所犯的罪过,这就好比是一种因果轮回,儿子再次犯下父亲当初背叛朋友的过错,这种轮回无疑展现了对命运的必然性和不可控制的无奈。然而,父子二人在面对罪过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
阿米尔回到了阿富汗,去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曾经富饶美丽的家乡喀布尔如今到处都是断壁残垣,街上都是尸体、乞丐和残疾人,人们为了给家人买吃的而卖掉自己的腿。阿米尔回到了小时候与哈桑刻下字的地方,“阿米尔和哈桑,是喀布尔的统治者”树上的字犹在,就好像哈桑和当初一样,一直支持着阿米尔一样,给了他勇气。索拉博被当地的一个头目带走,索拉博被装扮成女孩,逼他跳舞,受尽屈辱,阿米尔找到头目,那人就是拉塞夫,曾经侮辱哈桑的人。拉塞夫认出了阿米尔,并不停殴打他,就在此时索拉博和哈桑一样勇敢,用弹弓打瞎了拉塞夫,使得他们两个成功逃了出来。
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了美国,与自己的家人共同生活,然而索拉博经历了战争的创伤,痊愈需时,故事的结尾是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放风筝,成功割下了别人的风筝,为索拉博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虽然哈桑不在了,可是看到索拉博得到幸福,与他小时候一样能快乐地放飞风筝、追逐风筝,就是最大的安慰了。风筝是幸福的时光,即使会一去不返,使人生充满坎坷和磨难,但是每个人都不应放弃追逐,只要脚步不停,一直向着希望的方向狂奔,幸福就一定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每个人成为好人的路。
父亲,用自己的善意和对穷人的热心帮助来救赎自己,减轻自己的罪过;而儿子最初却打算用逃避,遗忘来求得心灵的慰藉,这一味逃避的做法终究是无用的。要走上一条善人的路,终究是要还的,罪过,终究是要救赎的。正像当初哈桑不顾一切为阿米尔挺身而出,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一样;几十年后的当下,阿米尔要为了索拉博不顾一切,在所不惜,这是他欠下的债,终究,是要还的。而当他为了索拉博奋不顾身,与阿塞夫赤手相搏之时,阿米尔才得到一种久违的释放,久违的轻松。这便是救赎的力量。当他,阿米尔,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就像当初哈桑为他千千万万遍时,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罪过得到了救赎。
风筝依旧飞着,只是追风筝的人与放风筝的人有所不同。当年别人为他追风筝,而今他为别人追风筝;当年别人为他千千万万遍,而今他为别人千千万万遍。这不是因果,却是轮回;不是罪过,却是救赎,这,才是焕发着爱之光芒的人性的光辉。
那曾经的罪过,随着风筝的翱翔,放逐天际,而握在手里的,是爱与救赎。
树和风筝读后感篇2
偶然间听人说起这本书,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奇特的书名。如今,我真正得到了它——这本《追风筝的人》。
哈扎拉族人,一个经历了被羞辱、被践踏,在蹂躏中顽强抵抗的民族。阿米尔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爷。而哈桑,仅仅是阿米尔家的仆人,在后来的战争中被随意残害的哈扎拉族人。两个人身份截然不同。哈桑,至始至终对阿米尔——他的少爷怀着至高无上的敬意。即使在那场风筝比赛后。即使他知道自己的阿米尔少爷,眼睁睁地看着他被侮辱,看着他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没有反抗的能力。而他,却跑了。即使哈桑知道,知道阿米尔背叛了他。却毫无怨言。他具有令人敬佩的宽容、忠心。哈桑敬爱他的阿米尔少爷。不只是敬爱,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用一切去为他付出,却从不求回报的人。
像绿叶,从来都只是在背后默默衬托着鲜花的光辉,像野草,在风中坚韧不拔,傲然挺立。哈桑,始终在坚持,始终在等待阿米尔,等待着自己在出生时说出的第一个名字的主人。可惜,终归他们并没有相逢。哈桑走了,离开了,被残忍的组织轻松地用地雷炸死了。一个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往事永远不会被埋没。我看到,一个人犯下可怕的错误,他可能用一生来弥补。有些事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来了。阿米尔就是背叛过后,重新踏上寻找本质的路的人。哈桑走了,不会再回来。阿米尔即使用他的性命,也要把哈桑的儿子带出战场。带到自己的身边。这是给自己内心的救赎吧,我想。错过的就过了,再一次的情形,就不会再放弃了。
当一个人犯下了让自己不可原谅的错误,背叛了对自己全心全意的人,他的心里好像就留下了一道刀口。当再一次的情景,相似的人再次出现,人就开始赎罪。他们对不起自己的心灵,想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即使这很困难,但或许他们会用一生去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
错过的,犯下的错,都是过去的了,而现在,曾经背叛过最重要的人的他们,也许只能用那种方法,抹掉自己曾经的过错。用对他人、对对于被自己背叛的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人的无私奉献,来弥补,弥补往事割下的伤口。即使赌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因为自己的灵魂,已经得到了救赎,那一道伤口,也即将愈合。
树和风筝读后感篇3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它是象征我们人格的风筝,让我们勇敢地追寻那支风筝。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年少时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却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因此阿米尔捉弄哈桑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因为阿米尔的懦弱间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书也随父亲去美国。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喜谎言。他一点点探索,在战争中的阿富汗,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离世的哈桑的儿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丢弃了的风筝。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他还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的。有的风筝是再也找寻不到的。所以说阿米尔是幸运的。
这也使我联想到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有时是懦弱地远离难题,有时盗取别人的方法解决难题,难题于我们而言,难道不是一次好的锻炼机会吗?正确的应该是迎难而上。抓住成长的机会,抓住即将远走高飞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他与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风筝”是残缺的,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即使后来不顾一切的救赎,得到的也只有残败的“风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而罪恶导致的善行,却是最大的救赎。
在那飘荡的风筝上有着对人命运的掌控。无论因什么,为什么,我们都应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错过了花满枝桠的昨日,也不要错过今朝。
树和风筝读后感篇4
初读这本书,觉得作者塑造的哈桑这个人物有点蠢,尽管阿米尔少爷背叛了别两年,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的拿起这本这本书,可是第二次读时,却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心思纯洁,内心无比干净的人。
时别两年,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的拿起了这本书,可是第二次读时,却又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人心思纯净,内心无比干净的人。
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受到了阿塞夫等人的'殴打和侮辱,而正在找哈桑的阿米尔正看到了这一幕,可她却以为自己的胆怯和懦弱不敢站出来帮哈桑,而哈桑出来后恰好看到了阿米尔,他知道了这一切,阿米尔的内心分非常的自责与痛苦,他用一切办法来干哈桑走,以免自己看到哈桑后饱受内心的煎熬。最后,哈桑和阿里走了,过了好多年,他们都长大了,可是在给阿米尔的信中却并没有显现出来半点的生气,反而说自己是阿米尔最忠实的朋友。
哈米尔让哈桑做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反抗过,反而在阿米尔用石榴打他时,他也只是伤心的哭而已,并没有还手。
心思纯净的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永远都是最后考虑自己,他们不懂的伤害别人,更不懂得为什么要伤害别人。现在的社会,有一些人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职位,甚至不惜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
现在,我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哈桑的品质为标杆,做一个内心纯净的人,当一个心地干净的人。
树和风筝读后感篇5
想起了童年,我也曾经第一次撒把骑车,那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更想起了犯下的现在看似微不足道,但曾经害怕得不得了的小错误。像阿米尔一样,有很多我隐瞒了,即使很小的事情,可一定会有类似的心理活动,恐惧,懦弱。
想起了弟弟,我也有个弟弟,虽不是亲生,但一起长大,一起玩游戏机,一起踢球,一起打闹。我也曾经欺负过他,但不一样的是,有谁欺负我的弟弟我还是会挺身而出的。
想起了童年时眼里的那个爸爸。严厉,甚至是专制。曾经抱怨,挨打,甚至是恨过他,我很少会听到他的表扬,如同书中的阿米尔。不过,很幸运,爸爸是一个很有男子汉气质的`人,也是个大好人,同样如书中阿米尔的爸爸。作为儿子,我总是不断地模仿,追逐,然后超越。于是我长大了。在长大之后,爸爸不再是那个严厉的爸爸,变成了我的朋友,也会不断的给我信心,还是如同书中阿米尔的爸爸。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父子关系都是这样发展的。
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正直,单纯,忠诚。它可以为了别人牺牲自己,为了别人隐瞒真相,没有一点自私。他不会要求你为他做任何事,无言的付出,付出。正如书中他所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希望这样的一个人出现在我身边,也许我是自私的,我一定会以哈桑的方式对待那个人。或者说,我也想做哈桑那样的人,只是我在寻找一个,我可以为之奉献一切的人。
阿米尔,书中的主人公,在不断的抉择中长大。就好比我自己,生活中的主人公。不断的遇到情况,抉择,走自己的路,其中会有恐惧,犹豫,逃避,很多很多,只希望我的选择不会让我在事发以后感到后悔。实际上,很多时候很多事我会后悔,我相信很多人也会这样。于是,一个善良的人,会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为了心灵的释放。
风筝,是人生的目标吗?是我们想要追逐的东西,是我们想要拿来炫耀的东西,是我们想要用它改变一切的东西。然而,是不是为了这风筝,我们的一切都会改变,而改变成什么呢,一个原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被释放出来,还是本身自己已经变了味儿,这一切值得么?还是有时候目标本身就会出些问题?
好像是有什么没写完,或者有些东西我写不出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足够的震撼,很多次我必须停下来,等内心平静下来再看,这是一本能够让内心强大起来的书。
树和风筝读后感篇6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了,手里捧着这本300多页的《追风筝的人》,看着封面上的精彩书评,我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这次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异国之旅。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哈桑之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阿米尔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一个富人社区中的富裕家庭,是当地身份显贵的普什图人,哈桑则是阿米尔家仆人阿里的儿子,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哈扎拉人。身份悬殊的阿米尔和哈桑却是好朋友,他们秉承着“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的纯朴念头,两个人经常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一起恶作剧,一起快乐的追逐风筝,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一切在他们12岁那年的冬天发生了变化。在喀布尔的冬天,当地有一个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目——斗风筝比赛。这个比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放得高放得远,而是比赛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似乎是天生为这个比赛而生的,阿米尔是斗风筝的高手,而哈桑则是追风筝的高手。为了赢得这个比赛,为了赢得父亲的重视和刮目相看,阿米尔无比渴望赢得这个比赛,以此改变自己在父亲心中懦弱无能的印象。
树和风筝读后感参考6篇相关文章:
★ 茶花女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