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案的目的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撰写教案的过程中,大家应注重总结和反思的环节,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画风筝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画风筝教案篇1
大班综合活动:
美丽的风筝
活动目标:
1、了解风筝种类的多样性。
2、了解风筝的由来。
活动准备:
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各种样式的风筝、潍坊风筝节的录像带。
活动过程:
1、师请幼儿出示自带的风筝,并说一说:我带来的是什么风筝?是谁买的?风筝身上的图案是什么?
2、组织幼儿讨论:你跟谁去放过风筝?有没有成功?风筝是怎么飞上天的?师请幼儿自由讨论后说一说。师小结:靠的是风的.帮助风筝才能飞上天。
3、全体幼儿观看潍坊风筝节的录像带
师:小朋友们,录像带中有哪些风筝你没见过?好看吗?
4、鼓励幼儿将看到的风筝用彩笔画下来。
5、启发幼儿思考与探索:风筝是什么做成的?
6、请幼儿将问题带回家寻找答案。
画风筝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圈出描写刘老师写板书动作的词,仔细体味,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的跳跃旋转多少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想想为什么要对“写板书”描写得如此细腻?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
画风筝教案篇3
分析:
1、音乐情感:音乐表现风筝与四只小动物之间空中嬉戏玩耍的画面,体验“真生气”与“别生气”两种情绪。
2、音乐知识点:整曲为分四段,四四拍。每段都有四句,每句的节奏型都一样,最后一句“别生气”速度放慢。间奏部分速度放慢,念谣部分速度稍快。第一段和第三段体验情感“真生气”,第二段和第四段体验情感“别生气”。
活动目标:
1、运用语词游戏、肢体造型、道具表演等多种方式熟悉儿谣,感受儿谣游戏的乐趣。
2、体验“真生气”和“别生气”两种情绪。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会拍奏及模拍︳xx x xx ︳、︳x xxx xx ︳ xxx - ︳、︳x x x x x x x x ︳ xxx - ︳等节奏型,有放风筝的经验等。
2、软垫、水袖、纱巾、啦啦彩球、风筝。
3、故事挂图,小鸟、蝴蝶、蜻蜓、蜜蜂图卡各一张;音乐cd、播放机、钢琴。
活动队形:
半圆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肢体游戏、道具表演熟悉儿谣,体验“真生气”和“别生气”两种情绪。
教学难点:能伴随音乐和节奏,表现儿谣语词及“真生气”与“别生气”两种情绪。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1、节奏模拍 :︳xx x xx ︳、︳x xxx xx ︳ xxx - ︳、︳xx x xx x ︳ xxx - ︳、︳x x x x x x x x ︳ xxx - ︳等。
2、故事引导:
“我要讲一个关于天上飞的风筝的故事。”(出示挂图,讲述故事:这几天天气特别的好。这个小朋友,带着他心爱的风筝到公园去玩,他放呀放呀!风筝飞的越来越高。忽然刮来一阵好大的风,风筝不小心就从小朋友的手里飞走啦!风筝说:“这下可真高兴,我可以飞到天上任何地方去玩咯!”可是它飞呀飞呀!被一颗大树卡到了。这个时候呀!风筝遇到了四只小动物。)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完整感受儿谣
1)根据儿谣内容,做手部肢体的四个不同位置的律动,初步感受儿谣内容,感受“真生气”与“别生气”两种情绪。
“下面,我们来听听,风筝遇到了哪四只小动物?和它们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2)肢体律动,再次完整感受儿谣。
调动幼儿生活经验,表现“真生气”与“别生气”。
2、语词记忆与动作
1)听找语词中的'四种动物,引导幼儿讨论飞行特点。
2)幼儿肢体表现四种动物的飞行特点。
小鸟(水袖):上下挥动; 蝴蝶(纱巾):前后开合当翅膀;
蜻蜓(软垫):伸直左右倾斜飞舞; 蜜蜂(啦啦彩球):振翅状。
3、角色扮演,表现儿谣语词情绪
1)教师徒手示范,配班老师当风筝。
2)老师当风筝,幼儿当小动物伴随音乐游戏。
3)出示真风筝和幼儿再次伴随音乐游戏。(注意提醒幼儿听音乐,并进行情感交流。)
4)道具扮演
(1)教师一一出示各种道具(水袖、纱巾、软垫、啦啦彩球),幼儿匹配四种动物的翅膀,并说出原因。
(2)幼儿看动物图卡标记,分组取道具,打扮自己。
(3)配班教师当风筝,幼儿伴随音乐进行角色扮演。
提醒幼儿区别四种动物不同的飞行动作,听音乐依次游戏。
(4)请一名幼儿当风筝,其他幼儿当四种小动物随音乐再次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结束活动:
今天玩得真开心,我们回家吧!
延伸活动:
第二课时或区域活动时尝试分组扮演四种动物,并尝试变奏的练习。
画风筝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和不同种类,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愿意设计制作简易风筝,感受创作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学准备:
1、集各种造型和颜色的风筝,布置"风筝王国"。
2、有关风筝的课件1份,风筝卡片若干。
3、纸张、水彩笔、竹签、线、胶带等风筝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参观"风筝王国"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和不同种类,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1、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风筝,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①这些风筝真漂亮!还有什么词语可以夸风筝漂亮?
②你看到有什么风筝?
③在其他地方还见过、放过什么风筝?
④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感受它的对称美。
①讨论风筝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②认识风筝的各个部分及作用。(风筝的画面、骨架、线)
③引导幼儿发现风筝左右对称,感受风筝对称美。观察一个风筝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图案、骨架、尾巴)
④小结:风筝是对称的,只有对称才能放到天上去。
3、观察、比较、讨论,了解风筝的不同种类。
①组织幼儿讨论各式各样的风筝除了大小、图案、颜色不同外,还有什么不一样?
②了解风筝的种类:平面、立体、串式。
③练习分类。
二、设计制作简易风筝,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1、教师示范制作简易风筝,提醒创作要注意的地方。
2、幼儿自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制作好的风筝放到展板上,互相欣赏、交流。
三、组织幼儿拿着自制的风筝到院子里放风筝。
四、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小百科: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xx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画风筝教案篇5
活动目标
一、欣赏各类风筝的造型与色彩特点,感受风筝的对称美和色彩美。
二、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在老师和同伴帮助下动手制作风筝。
三、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四、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五、感受风筝的美感。
重点难点
一、欣赏时能从造型、色彩、质地几方面进行
二、制作时主动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
一、风筝制作风筝的材料,纸线圈、竹签、胶带、油画棒、水彩等。
二、可以请家长在双休日带幼儿到户外放风筝,并且给幼儿看看风筝视频讲讲有关风筝的事。
三、风筝的课件和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谈话,交流放飞风筝的感受(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双休日家长领幼儿放风筝)
1、双休日家长领我们放飞了风筝,能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
2、相互说一说,你放的是什么风筝?你在家中电脑视频还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二、欣赏风筝,老师引导幼儿从造型、色彩、质地等方面进行交流(小组内进行)老师巡视参与在有困难的小组。
1、这些风筝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什么样子的风筝?
2、风筝上有些什么图案?这些图案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
3、它们为什么要作出对称的?为什么要有尾巴?
4、这些风筝上有什么色彩?为什么要用鲜艳的颜色?
5、这些风筝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材料来制作?
6、你知道人们什么时候放风筝?为什么要放飞风筝?
7、你喜欢风筝吗?你想扎只风筝吗?风筝可以怎样制作?
三、观看课件,了解风筝的扎制过程。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兴趣,你看到人们是怎样扎制风筝的?你想制作一只什么样的风筝?
四、操作环节,鼓励幼儿两或三人一组合作来扎制风筝
根据幼儿的操作水平,提供各种材料,有已经剪好外形的彩色纸,有已经做好的支架,也有没有做的,像竹签、水彩、线圈等等这些材料,也就是说,在提供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有半成品的、原材料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的选择材料,教师随机帮助和指导幼儿。
五、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户外放飞。
六、延伸活动
1、未做完的材料,可以放在活动区,幼儿可以继续制作。
2、成品风筝可以选择精致的放在活动区供幼儿欣赏
画风筝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
★ 海洋画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