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教案5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提前准备好教案,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优秀的教案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夜书所见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夜书所见的教案5篇

夜书所见的教案篇1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夜书所见的教案篇2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 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 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挑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秋风 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夜书所见的教案篇4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夜书所见的教案篇5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夜书所见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学开学安全教案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参考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精选5篇

小学劳动课教案5篇

小班亲子游戏教案优质5篇

2023年体育教案模板5篇

小学森林防火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小班安全红绿灯教案5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与教案5篇

夜书所见的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4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