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的体验和感受的思考,出色的读后感是对书籍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的情感共鸣和启示,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行者无疆》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行者无疆》读后感篇1
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但却又不仅限于只是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体会,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无限惊叹和思索。
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那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上苍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行者注定是孤独的,是凄凉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战胜的。历经无数的游行,每次彷徨于陌生的都市,见证一次次的生死浩劫、历史沧桑巨变,心灵在一次次震惊和痛苦中游离,但这倘若无法摧毁一个战士的心志,必将使得他更为强大。我一直对行者这个词十分敬仰,或许源自于水浒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义的好感,亦十分向往成为一个暂称为“行者”的旅游过客,虽不得真谛,但还可在路上行走几番。人一生至少有两件事是还必须要做的,一件是旅行,一件是读书,前者可以使你身体在路上,后者则可以使心灵游历于世界的历史舞台,但我觉得不纯粹的去行走一番永远都无法那么的真切。
有那么一天,让我们都成为一个自诩为行者的过客,游历着世界上那么多无尽的文明瑰宝,暂得那心灵的复杂,将别有一番滋味!
《行者无疆》读后感篇2
世界的界限不止于可触及的边境,多姿多彩的其它世界只为心灵而开放。——题记
在书中浏览,恰似毫无羁绊的旅行,仿佛去了书中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个只存在于脑海中的曼妙世界。
看着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不知不觉突然有股身心飘逸的感觉,欧式风格的长顶建筑屹立在眼前,我竟置身于狭窄的小巷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还有记忆中作者描绘出的一排排的桌子椅子,我惊叹于这种奇妙的感觉。
窄巷两旁的欧式古建筑,由陈旧的砖与古朴的漆构建而成,低的只有两层楼。最高的也只有三层。最特别的,莫属墙上挂着的陈旧的路灯了,从二楼窗户伸出手来便可以点燃,这时的最后一抹夕阳却已然燃烧了翩翩的花儿,绽放如火,盛开似焰。
心境恍惚,我立于书页指间,望着脑海中的景色,再次沉醉。
仍是那条小巷,却空无一人,抬起头,月色已高挂。路灯闪烁着昏暗的光芒,黯淡中流露着寂静。路旁有一扇质朴暗红色门,刚要轻叩,却又被这门的色彩所吸引。时浅时浓的红铺满每一处,因为经受岁月的洗礼,油漆已失去了当年的耀眼,沧桑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再有轻叩之念,却又缓缓放下了悬着的手,门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进入梦乡了呢?在这样的环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我转过身,白天摆出的几张桌椅已经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与地上,盛放的几株花儿也仿佛陷入梦境,低低地垂着蕊儿。空荡荡的小巷别有一番韵味。
一次奇妙的游历,书中美轮美奂的世界我竟遨游一番,风景都触手可及,欧洲的景象真让我大开眼界,我。期待下一次远行,不如闭上双眼,回想书中情形,一场足不出户的游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行者无疆》读后感篇3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读余秋雨的文字,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常常被大师的学识和思想所折服。学校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以来,又细读了《行者无疆》,感受颇深。欧洲的文明确实优秀而成熟,值得我们仰望。中华文明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至今还经常“非彼即比”的极端性思维互损互耗,欧洲文明为什么反倒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穿?漠然于空间也必然漠然于时间。
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4卷,每一卷分别用这些词作了精彩的概括:“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炼。”欧洲的文明虽然至今深沉于中部,灿烂于西部,却以既不深沉也不灿烂的南部和北部为命脉。
让我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沧桑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经历一百屡次被海水淹没的.城市,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之中呢?
西欧的巴黎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傲慢,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师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确实,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
即便是于欧洲文明有着太多的历史恩怨的中华文明,也不会一味执着于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来谋求自我复兴,它渐渐明白,自我复兴的主要障碍是近处和远处蒙昧与野蛮,因此更需要与其他文明互相探索、互相学习、互相提醒,然后并肩来对付散落处处的憧憧黑影。
?行者无疆》真的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不便多述书中的细节内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赏读、细细体味、好好享受。
《行者无疆》读后感篇4
你可以在词典的解释中找到繁杂冗长的释义,你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与历史文物里看到对不同文明的展示。它们有的淹没在南美的雨林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神秘的一笔;它们有的雄踞在东亚俊美的山川中,繁华如清明上河图所绘的阖闾千里,如今依然隐藏在宫阙几间;它们有的坐落在地中海阳光的海岸旁,以其理性与睿智,使得今天的思想、法律、体制依然流淌着它的血脉。所有的文明无一不穿越历史长河而来,给我们以无法比拟的厚重感,就算那些中断在千年前的`文明依然留下的痕迹,让我们可以从文献与文物中窥见一斑。
可是,就如同兰芝之室一般,我们却很少去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在中国,我们会因为尊老而为老年人让座,而日本人却觉得给老人让座是瞧不起他们;在中国,我们因为孝顺的美德听从父母的教导,而西方民族的父母与子女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谁听从谁的必要。和我们相比,他们少了一份羁绊,多了一份理性和独立。如果你肯多花一点时间,多用一份心思去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和它之外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你就能真真实实的看见一点点文明留下的痕迹。这种痕迹深深的篆刻在不同民族的dna中。但现实情况是,从客观来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金钱和这份时间,从主观上来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一双从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情中剥离出他们文明的美的眼睛。我不禁感叹,人类积累了几千年而来的瑰宝,却有许多人不能对它进行审美享受,实在可惜。
幸好,当我们不能身临其境去欣赏自然风光的时候,有摄影师拍摄的奇瑰风光给我们带来审美享受,说实话,有时候就算我们身临其境了,也不见得能看到比摄影师拍到的景色更美。
比起文学家,在《行者无疆》这本书中,余秋雨先生更像是一个摄影师的身份,用他独到且深邃的眼睛,和包容博大的情怀,为我们拍摄了整个欧洲的文明,以及在另外一本《千年一叹》中,用一样的方法书写了整个伊斯兰世界。
显然,文明的摄影师,比自然风光的摄影师门槛要高得多。所以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是在值得一读。
《行者无疆》读后感篇5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从这里出发;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在这里隐藏;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在这里转折;
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在这里凝冻。
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跟随着《行者无疆》,我感受着世界的彼岸或潮起潮涌,或风平浪静,听者伟人们的声声巨响,沉思着他们的点点滴滴。
他来到了罗马,把“伟大”这个词留给了那座唯一的城市,他笔下罗马的伟大是透彻的,“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正是这种彻底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他那空灵的文字让我感到了一份实在。今天的罗马是一座更加古老却未曾荒废的庞大空城,这是一种可触摸的空,可谛听的静,但如此般彻彻底底的休假在中国只能成为一个永远闪动在彼岸的梦影。他沉重却不乏风趣:“人家的休假是转换身份,我们的休假是叠加身份。叠加在远离办公室的地方,叠加在山光水色之间,那是多么不自然,那是多么矫情。”在他的笔下,中国人似乎又增添了一分可悲。
对于威尼斯,他怜爱、心痛“小巷只能让它这么小着;老楼只能让它在水边浸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只能让一艘艘小船解缆系缆地麻烦着;白天临海气势不凡,黑夜只能让狂恶的浪潮一次次威胁着;区区的旅游收入当然抵不过拦海大坝的筑造费用和治理污染、维修房屋的支出,也只能让议员、学者、市民们一次次呼吁着。”威尼斯因过于出色,因众人的分享、争抢已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显得沉默“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筑有点像勉强登台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经不适合这样亮相。浸泡在水里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观,不容易形成凝视的焦点,此刻夜幕删除了它们的背景,灯光凸现了它们的颓唐。本来白天与我们相对而视,此刻我们躲进了黑暗,只剩下它们的孤伤。”带着苍老,他们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别人的怜悯。
从余秋雨先生对他们的.商家的描述可看出,他们坚守着人格的自尊,“店是祖辈传下来的,半关着门,不希望有太多顾客近来,因为这是早就定下的规模,不会穷,也不会富,正合适,穷了富了都是负担。因此,他们不是在博取钱财,而是在固守一种生态。”此刻,心中不由燃起了敬意,仿佛在他们面前,一切物质上的成就变得庸俗,降得很低很低。满足自己的就是富足,适合自己就是成功。
在西班牙南部,从弗拉门戈舞里,带给我冷峻与火热的交织和异域的美。“瘦削的男子一脸愁楚,一出场就把自己的脚步加速成夏季的雨点,像要把一身烫热霎时泻光。”“这夏季的雨点是骑者的节奏、勇士的步数,他正以祭拜式的感动来酬谢上天赐予的幸福?”这热情,这激昂,让每一位读者向往,这炽烈的高傲、流动的孤独、忧郁的奔放,让每一位刮宫那种憧憬……
对于欧洲城市,如果用“繁华”一词来描述,未免显得庸俗。这知识它们的第一层次叫打点生活,还有更高的第二层次叫打点历史,第三层次叫打点自然。余秋雨先生生动地描述道:“一路行来,觉得这些城市千百年来都在自身等级上爬坡。有的爬着爬着就爬不动了,便蹲在某个告诉上,一蹲就蹲了好几百年,有的则还要往上爬。”一个“爬”字,一个“蹲”字,演绎着他们生活的自然,始终追随着一份自在,追随着一份无拘无束,表达着人生的本态。他说:“这就像一位草莽英雄落脚京城,看他是否过好了,低要求,看他摆脱草莽多少;高要求,看他保留多少草莽。”读着,我们身处城市的繁嚣,车水马龙,俨然成了华美的玩具,只剩下可怜的虚假的装点。
巴黎是一座最健全的城市,即便如此,也有重要缺失,那就是,热闹的巴黎,不容易找到十八世纪。原因是其中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从余秋雨的形象比喻,我们尝试理解着十八世纪的法国。“十八世纪像是滔滔激流,十七世纪是它的左岸,十九世纪是它的右岸。左岸上,路易十四穷奢极侈,大兴土木,都留下来了;右岸上,经十八世纪的冲击而巍然成型的土地上站立起一个拿破仑,也留下了种种遗迹。结果,难于寻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轰鸣声早已远去,河床上一片空寂。”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构建了一个不一样的巴黎,它热情,它轩昂,它忧伤,它温柔,如一位柔情万种的少妇,让人怜爱,却饱含内涵,永远猜不透。正因如此,这座城市便有了一种令人陶醉的体温。
他走过古老而神秘的宫殿,踏过荒芜渺远的大地;他饱览温柔碧绿的水城,探询神圣遥远的极地;他走过了繁荣喧嚣,却始终不忘寒冷孤僻的冰岛。朋友劝阻他不应该选择隆冬去冰岛,他知识淡淡地说:“不去冰岛则罢,要去定要赶一个冰天雪地。严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时候,不去则罢。”
这就是余秋雨,这就是真正的行者,在点点滴地追求,在历史的陪伴下钻营,在冰天雪地里行走……
他深深地爱着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冰清玉洁,以至于舍不得踩下脚去。
他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他的心灵之旅正在延续,风急浪高,晚霞凄艳,他默默地,把所有的历史穿过。
行者无疆,他的世界永远没有尽头,正如哥伦布所说:“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他追随的正是这流浪的本性。
《行者无疆》读后感篇6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让我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可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于是我发现了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看了行者无疆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行者无疆》读后感篇7
作者漫漫行程的游记,仿佛像我们打开了一扇引领人类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因为之前从未企及而又渴望已久,不必为如何到达那远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发愁。只需坦然的面对充裕的文字,我们想象的翅膀便已在不知不觉中舒展,不倦的飞往文字里的国度。
原来,贪婪的人性对于友谊的忠贞也不过是权势的囚徒。每每到了险恶的情势,那些自愿放弃道义的人,便一齐打击那个比较卓越出色却又被麻烦所困惑的人。这是他们的本能,本能的排除心中的堵塞与超越自己地位的隐患。那些见利忘义的人的生活,应该是岌岌可危了罢。难保哪天,自己所谓的挚友也重蹈覆辙——将自己出卖,至自己于万丈深渊。那样的生活,着实让他们虚妄的人生疑云密布,险象迭生。
原来,宗教对人类的蒙惑,早已使得没有抵制力的民众们丧心病狂。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为了获得责斥的快感。他们成了很多无耻暴行的参阅者和欢呼者。背信弃义的伙伴竟然成了自己悲苦命运的伪证人。他的良知何在?难道教皇的利益真的高于真正的事实。名誉的确是身外之物。可谁又会愿意被那些子虚乌有的谰言呢。
原来,无端陷于重围的人们是那样的粗鲁与野蛮。色彩注定带来无可避免的灾难。却不料,它会摧毁一个艺术创作者的下半生,并且积压了二十七年的.冤案竟然依旧没有平反昭雪。他用自己所能描绘下的情景,将《夜巡》的艺术价值恢弘地淋漓尽致。可没有人懂得用心欣赏。他们携带着嘲弄的笑意,聚集在喧嚷街市的角落,并起用对他人遭殃的兴奋来微笑。那邪恶的微笑使他们成功的划清了自己与这副无价珍品的界限。因为,他们认为它给全城带来了莫大的耻辱。
原来,不听旁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却也能使人们看到了预期之外的景象。世界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种掩饰性的表演,但奥斯陆不是。那里的历史原本是茫然的存在的。却因智者执着地透露,让历史“虏获”了诚实与尊重,让历史确切的痕迹不显得苍凉、寂寞,让历史不必无奈地凝冻于时光的流逝之中。正因为这样,历史才没有把奥斯陆给删除,并引来了极多的参观者。这或许便是诚实、恬然面对历史的“代价”——那里由此收获了深厚而斯文的文化内涵。
虽然旅程中的奇景异象总是最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不难看出作者并不追求于乍看下新奇的震撼感、不图浓墨重彩的勾勒,而是往往不惜用犀利的笔触,记录下隐现于每一处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
作者通过欣赏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做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每一篇游记篇幅不长,却总能给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间。
行者,行走的人。无疆。杳无边际,颇有些“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意思。孑然一人行走在夜路上,四顾悄然,天地相合,难辩边界与方位,陡然心下生出无限萧瑟。
余秋雨在自序中说:“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的确,行者是狂烈热爱旅程的人。无论旅行多久,都会有意外的趣味。常人虽然无法体验,却也不妨去设想。
因为,我们可以成为思者——虔诚地去拜谒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热地去追逐那些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
《行者无疆》读后感篇8
一个人,天地间,于茫茫无垠中摸索前行;一个人,山水间,于海枯石烂中抛却悲喜。天地静寂,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
历史是一条浑水河,蜿蜒久了才似乎透亮。也许罗马盛衰无常,可美第奇家族的符号依旧光亮;也许威尼斯的水道学会了自嘲,可佛罗伦萨的雕像犹然完好;也许庞贝古城的灵魂已经散去,可阿勒河河水仍然滚滚不息。我们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欢笑与昂扬、冷清与孤寂,听到了历史的尖叫与悲啼、细语与欢歌。历史疯疯颠颠,充满嘲讽,既变也不变,只有它的离去,才能带给我们清晰的“模糊”和“模糊”的清晰。除了辛酸悲喜,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模糊”的'历史中追寻清晰,在清晰的历史中求索真理。漫漫征途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求索过去,也要懂得求索现在、静待未来。
监狱和一战前局势紧张的德国,两者本应拼接出阴森与恐怖。但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学生监狱却十分不同。当初因顽皮被关押的学生,完全不像惩罚的施加者想象的那样悲伤、痛苦。相反,他们在这里挥洒热血与青春,任张狂的涂鸦紧紧黏在墙上。倘若开头太过严肃,也不妨喜剧收尾。曾经的瑞士人因贫穷而受雇打仗。两方交战,与自己厮杀的,可能就是邻家腼腆的男孩。他们是忠诚的,受雇于人就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欧洲大地被无数瑞士人的鲜血染红。历史心软了,终于让瑞士永远保持了中立、告别了战争。曾经受过的伤,也许就是不久后的宝藏。历史总是半边苦涩,半边蜜糖。神秘的手拨弄着世界,冷酷之中仍有温情。
我们应宽容地、诙谐地,用柔软的心去看待历史。经历过风雨跌宕的老人,往往是很平和的。历史也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哀叹。它是广袤无垠疆土上的一条大河,我们把握不了它的方向,却能触摸到它流淌的痕迹。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强者,也没有弱者,无论是刽子手,还是白天使,都是我们所造就的。好与坏只是我们拟定的评判标准,但它们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同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谨记每一个人,平静对待、平等对待。该走的已走,就别揪住不放。我们的怨恨与谢意,的确需要有一人一物去当容器,如--、华盛顿,但真正该指责或赞扬的是我们自己。
历史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我们也应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过去的爱恨情仇知道就好,何必沉溺其中;面前的盛衰变化,模糊就好,何必忧患重重。“不在乎明日,不在乎观者,不在乎评论,一切只给自己看。”既然看不通过去与未来,就不如把握好现在。
历史是无垠,无疆却有路,但却只有一条路。我们应以不喜不悲的心态,来面对这部悲喜剧,也应以不喜不悲的心情,来演好这部悲喜剧。漫漫无垠中,我们只有把握现在、静待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求索。
《行者无疆》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冰帽子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