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模板7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和思考的纽带,如果只是简单复述故事情节,这样的读后感是没有意义的,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生读后感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人生读后感模板7篇

人生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理想点亮人生?后,受益匪浅。我不仅知道了许多震古烁今的大人物,而且还知道了大人物背后的小故事,小故事支撑起了他们的光环,而日后的荣誉也正是因为这些小故事才获取的。

理想是一艘船,它承载着我们的憧憬与梦想,驶向幸福的彼岸;理想是一盏灯,是一盏明灯,永远在我们心中点燃,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不做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这些零碎事,就是为此。大文豪鲁迅的话让我感悟到要理想,不要空想。

张海迪真让我敬佩,看到村民有病,她居然为了村民的健康而学习了针灸,学就学吧,她居然拿自己来做实验,她在自己身上不知扎了多少针,慢慢才摸索出针灸的奥秘。她还积极解剖小动物,努力学习,不久后,她自己就会看一些普通的风湿感冒了,不仅如此,她还坐着轮椅登门送药、问候、诊断。她成了一个伟大的榜样。这一切,就是她小小的理想。

理想是一个种子,只要我们向着它生长的方向不断努力,小种子也会变成参天大树。一个小小理想的力量,谁能低估呢?我希望我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把理想变成现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8篇《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范文。

人生读后感篇2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中国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__,墨索里尼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人生读后感篇3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显示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的快乐的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圆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悔恨也会随风而去了。”

首先是想求得也许偶然会读到我这篇粗陋的读后感的读者的原谅,竟然抄袭了坐着的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要将这段文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当我自己读到它时,就好像在一片黑暗中,浑浊中迷茫了许久的自己找到了一条敞开的大门一样。身上的一切重担,一切疲惫显得那样的渺小,那样的不堪一击。

?人生不过如此》不是哲学书,但我认为它比哲学书更能启发人的心智;不是小说,但我认为它读来比小说更加有趣味。一篇篇文章读来滋润着自己身上的每一处灵魂。林语堂先生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何所做的一些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读完这些作品,你会感到作者那颗豁达开朗的心,而且自己好像也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领域一般。

我说这本书是本哲学书,但作者并不是在生搬硬套地表达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样的哲学观点。但他也不是在创作,因为他所表达的观点早已由中西方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但它却通过哪些小人物,小事件将那些哲学观点更生动地表现出来。老妈子的黄妈,她具有中国女教的一切良好的思想;一个随口骂人的苏州船娘;一个上海的电车售票员;动物园中的小狮子;一个某报天文栏内写文章的记者……诸如此类的人,通过他们,作者看到了很多,也带领着我看到了很多。

作者在书中说他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读过的书也不怎么广博。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他不必被禁锢在那些哲学书的条条框框里,从而更好地,更便当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使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思索出自己的观念,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我很想问,一个人一辈子是不是不要读太多的书,因为所读的书太多了,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就很可能分不清孰是孰非了?当然,不要读太多并不是不读,也不是随意地读,而是我们要读那些经典的,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书籍。

每个喜欢阅读的人都会有精神上的朋友,作者也是,但他的朋友不是马克思,也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屠赤水,袁中郎,金圣叹这些我们几乎都没有听过的小人物。他们因为有太多独特的见解,对事物具有太深的情感,因而得不到正统派批评家的认可。但作者却认为他们使他享受到了更宝贵,更诚挚的快乐。读完这本书,你会很惊讶地发出一声:啊,原来真的是这样。

当我们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时,当我们遇到重重压力给我们的重担时。微笑吧,因为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读后感篇4

看的书越来越多,但是越来越不敢乱说,但是这本书是我最近最最喜欢的一本了,关于忠诚,关于救赎,关于善恶,甚至有些迷信的因果报应。

以我为叙述主体,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那段历史缓缓道来,我想,上校真的是一位十足的好人,一个一生未曾做过什么亏心事,反到刚正不阿坚守善良的人,他的一生,在奉献在自我牺牲之中走过,他不曾伤害过谁,却一路从英雄变成罪人,变成疯子,人生海海,还好苍天有眼至少他还有那么一点点善报,至少他一生的耻辱,终于在死亡前得以洗刷,你常说英雄,可谁有规定英雄不能有黑暗?谁又规定英雄一生必须高尚?再勇猛刚毅的人,终有脆弱的一面,终会被脆弱打败。

我想,老巫头爷爷亦是众生之中的一类人代表,他们无知,总以为有些事你不说就够了总以为面子比什么都重要,他会怕在唾沫中淹死,却最终死于唾沫星,其实,我觉得爷爷不是可恨而是可怜,是真的可怜,一生大道理条条,可惜,却糊涂一时,终于一个裤带结束自己的生命。

父亲让我看见了忠诚,友谊的忠诚,他与上校是真的友谊,我愿意为了你,放弃一切,背叛全世界,是啊,这样的友情谁不羡慕啊!可惜,当爷爷出卖上校之后,父亲的脊梁也断了,他终于在生活的洗刷中变成了另一个爷爷,但是那份友谊的执着竟从未改变。

老保长,虽然看着不着调,虽然满嘴荤段子,但是却愿意在所有人抨击上校的时候认认真真去保护他,记住他的恩情,知恩图报,愿意守住秘密,愿意保护英雄,这样一个老人,又怎么不让人敬佩?

最可恨的就是大小瞎子一家人了,恩将仇报?说的似乎都轻了,我从未负你,你却害我入地狱,造谣的使者,造反的领头者,这样荒谬的人竟然凭借一张大字报摧毁了两家人几代人,可悲却也可叹愚昧又无知,可怜但是极其可恨。

我,应该是最幸运的人了,在逃亡种遇见两个上校一般的人,成为垃圾大王,在海外一生也同样有机会看着上校和林阿姨离开这个世界,想着,我这一生,经历那么多,竟然也可以无憾了。

书上说,人世间就这样,池塘大了,水就深了,水深了,鱼就多了,大鱼小鱼,泥鳅黄鳝,乌龟王八,螃蟹龙虾,鲜的腥的,臊的臭的,什么货色都有。所以,英雄就是这样让臭鱼烂虾糜烂了香气,死人有什么好怕的,活人才可怕,你永远不知道险恶的人心究竟有多毒,人言可畏,人心叵测。有些人的心是黑的,存心用来害人的,有些人的嘴是专门长来放屁造谣的,一句话就可以摧毁一个英雄,一个家庭几代人。

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在你真正放下那一瞬间,你的世界真的救赎了,你真的长大了,豁然了,这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所以,如果发生了,那就尽力弥补吧,那就宽恕吧豁然吧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完美的不叫人生,不完美的才是。都说,岁月不饶人,其实,岁月是饶人的,多少岁,在岁月中迷失了痕迹,即便,人生海海,还是好好活着,人虽然可以不怕,但是永远不能随便死去。死c

人生读后感篇5

有人把叔本华归入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范畴,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的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

他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巨商去贸易和赚钱,并没有延续家族的商业辉煌,然而让其父亲也没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遗产比经商所能创造力和影响程度更为巨大,绵延了几个世纪,成为了现代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就像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的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种种滋味“。

多时候,在人群中,我们都不确信自己拥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会试图为自己添加各种标签,但当我们远离人群,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确信自我的存在,能够真正通过自我思考获取成长。这或许就是选择孤独的收获,或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无聊,无聊的人归因于肤浅,而智者体验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对于肤浅之人来说他们是对立着的两回事,中庸之人觉得两者关系式辩证的,而睿智之人认为他们是一码事。

人生读后感篇6

也许是因自己生活的经历还少,大二的时候,第一次读路遥的书《平凡的世界》,只是感到他写的是那样的朴实,一幅幅乡野山村的场面如同身临其境,跟随人物的悲欢离合感慨世事无常,却不曾如此感同身受。《人生》让我百感交集,不只是同情各个人物的崎岖的经历和结局,也提醒了我不要远离了自己的根!有人说人生如戏,而我却觉得人生如梦。

因为朴实,所以熟悉。《人生》让我感到的分明是自己生活中的事。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来说有着更加深切的感受,小说里人物命运和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何其相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儿子高加林,生活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由于社会的不公,为了生活,昔日为人师的他要提上篮子到集市上叫卖。然而“一切毫无办法,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当他狠狠咽了口唾沫,闭上眼怪叫一声:“白蒸馍哎——”时,我感到自己清清楚楚的听到了在耳边不断回响,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难看、悲哀。我想起我的爸妈,在集市上为了一毛两毛钱而和摊主讨价还价,为的就是多省下些钱不让我们姊妹在外受委屈。“生活的变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别甚远!三年前这样的夜晚,他或者在明亮温馨的教室里读书;或者在电影院散场的人群里,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走向学校。现在,他却拉着茅粪桶,东避西躲,鬼鬼祟祟,像一个夜游鬼一样。”

人生,常常都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他比别人付出更多,酿下的苦果。不论何时,人都不能丢掉了自己的根本:“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一时的绚丽或许激动人心,却比不上一生平平淡淡的幸福。“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希望这段话能启发我们的人生,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高加林的人生像一场梦,梦里诠释了人生。人生就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计较得失,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即是得。努力过奋斗过,结果还是那么重要,不懈追求的过程就不精彩吗?让一切随性吧,保留朝气蓬勃的激情,保持理智清晰地头脑,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源自内心最真诚的印记,或许遗憾,却不懊悔;即使曲折,也要不懈的坚持,走出自己别样的幸福:坚强、豁达。

人生读后感篇7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能够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着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应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此刻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应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感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感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然而,为他高兴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获了新的感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放下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己、为眼前利益放下生活原则的迷途青年。

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悲哀,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但是,在我们满以为出卖原则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杯具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但是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恨、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故意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但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偶然因素几乎能够主宰比赛、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如果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发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生活永远都是公正的”。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民,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给弄丢了——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到达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她明白加林仍然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己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向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取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人生读后感模板7篇相关文章:

以笑对人生演讲稿精选7篇

我的年人生规划演讲稿7篇

自信的人生演讲稿7篇

以笑对人生演讲稿7篇

学会感恩成就阳光人生演讲稿7篇

关于人生和理想的演讲稿7篇

匠心筑梦精彩人生演讲稿7篇

感悟人生演讲稿800字7篇

以人生话题的演讲稿7篇

中学写读后感模板5篇

人生读后感模板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8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