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和回忆所读的书籍,让阅读变得更加有意义,读后感是我们对所读作品进行深入思考的记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蝈蝈笼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蝈蝈笼读后感篇1
你可能从前看过这个故事:炎热的大夏天,一条弯曲的小路,一群蚂蚁正在搬运食物,他们干劲十足,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肯休息。路边凉爽的树荫下,却有一只蝈蝈正悠悠的唱着歌。他看见蚂蚁这么辛苦,整天劳碌,觉得他们太傻了,便问蚂蚁:“你们大热天的',不去休息,不喝水唱歌,搬来搬去,要那么多的食物干什么?”蚂蚁回答说:“我们在夏季里辛苦劳作,为的是冬天里有足够的粮食。”“冬天的粮食?现在就动手准备,太傻了,大热天的,快休息休息吧!”蝈蝈嘲笑蚂蚁。蚂蚁不生气反而还劝告蝈蝈:“现在你贪玩、不劳动、不作长远打算,就等着冬天挨饿吧!”说完便背起重重的粮食走了。
到了冬天,大地一片萧条,一场大雪过后,蝈蝈再也找不到食物了。他想:“还是到蚂蚁那儿要点粮食过冬吧!”蝈蝈来到蚂蚁家门口,苦苦哀求蚂蚁,可蚂蚁却说:“在夏天,你不准备过冬的粮食,光顾唱歌,还说我们是徒劳,太傻了。你现在可以去唱歌啊!不劳动的人永远得不到食物。”
是的,这是一篇伊索寓言,它没有华丽的语句,却能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只有劳动是最光荣的。就像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很辛苦、就像在搬运粮食的蚂蚁们。而那些蝈蝈呢?他们现在可能正在悠悠地唱歌。故事最后没有告诉我们蝈蝈的下场。他现在可能已经饿死在了在雪纷飞的大地上,也有可能拖着疲惫的身子一家家地讨要过冬的食物……
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呢?你有过冬的“食物”吗?如果你想不被饿死,那就赶快亡羊补牢,补充知识,过好每一个冬天吧!
蝈蝈笼读后感篇2
在夏季,你注意过那些深藏草丛中的歌唱家们吗?他们的声音那样细小,《绿色蝈蝈》一篇生动的文章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蝈蝈。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他,向我们讲述了那些会唱歌的蝈蝈的故事。
文章的设计十分巧妙,耐人寻味。“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一句引出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绿色蝈蝈,就在介绍蝈蝈狩猎的同时,通过一声哀鸣让主人公登上舞台。
“狂热的狩猎者”、“艺术家”、“歌手”都是作者给蝈蝈起的小名,那么富有拟人化,让人们更方便了解这一昆虫的特点。文章中,还把蝈蝈勇敢挑战庞然大物与鹰捕食云雀作比较,从中能过看看它敢于挑战的性格。
“隐隐约约的窸窣(xisu都为第一声调)作响”、“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把蝈蝈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幅蝈蝈歌唱的景观在我们面前展开。在描它声音的时候,与蝉的歌喉相对比——“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从淡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蝈蝈的无比喜爱。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蝈蝈的食性,用了大量的笔墨,是作者亲自喂养蝈蝈所总结出来的信息,中间还掺杂了一些细致的外部特征的描写。“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看了这一句,你会对作者称赞不已。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说道: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巧妙的刻画!
文章里没有一句话直接说明作者喜爱蝈蝈,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那些会唱歌的蝈蝈,明年夏天,我等着听你们唱歌。
蝈蝈笼读后感篇3
那节《绿色蝈蝈》练兵课,虽相去一周,但课后校长高一语惊人,“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定格在记忆中。反观多年来说明文课堂教学说明对象、特征、顺序、结构、方法、语言等一统老师的定式,想起自己尝试的散文化教学探索,相比代建丽老师相去盛远,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智慧的碰撞,我意识到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是语文素养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更甚。
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绿色蝈蝈》一课从夏日知了鸣叫引入,潜移默化学生要关注自然、关心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生物;读文章标注生字词、勾画动情的句子,引导学生习字,更学会做人要动情。
素养,比知识更重要。《绿色蝈蝈》一课设计“蝈蝈名片”,变换角度多元化了解蝈蝈的别称,歌手、囚犯、艺术家、屠夫、美食家等,品味说明文语言在无声无息中,如此喜闻乐见的.活动于学生是情有所钟的,淡化了单调地语言品析的教学活动。“求职简历”,提醒关注姓名、美誉、特长、主要事迹、自我评价、所求职业等思考角度,简约而不简化,全面地让学生了解文中绿色蝈蝈的介绍,更调动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实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学生的汇报:歌手、保镖、模特、美食家、猎人等求职意向,相信学生生存生活能力在那一瞬间生成了,知识也在那一刻升华了。
我想语文课活不活,灵动不灵动,关键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观,更在于我们关于教材的解读,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一味地在乎学生学了多少语文知识,能否应对我们的考试,何况现在的自主招生趋向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成功的敲门砖。
蝈蝈笼读后感篇4
我记得小时候我是很讨厌昆虫的,因为总觉得它们的样子很让我害怕。尤其是蜂,蜂的刺使我不敢接近它,因为我被刺过。但读了《昆虫记》后,我不再昆虫们那么反感了,反而觉得它们变得可爱了。
这本《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亨利.法布尔。他写的《昆虫记》里面,有好多昆虫的名字,有很多是我连听都没听过的,尤其是蜂的名字,我以前只知道两种蜂的名字:竹蜂、马蜂,但没听说过什么采棉蜂、采脂蜂……
竹蜂和采脂蜂的居住之处颇为有趣,它们是住在遗弃的蜗牛壳里。那些爱捉弄蜗牛的朋友们可就要小心了,如果你倒霉的正好拿到的是已经居住了采脂蜂的蜗牛壳,那就只能怪自己了。采脂蜂往往选蜗牛壳中大小适宜的一节做它的巢,它们常常用细砂嵌在树胶上做成有图案的膜。在用树脂和沙粒做成的盖子下,还有第二道防线,用沙拉、细枝等做的壁垒。在第二道防线后面就有两间房间,一间大的给雄峰住,一间小的给雌蜂住,因为采脂蜂的雄峰比雌蜂大。
有时候,采脂蜂筑巢的时候,会因一个小疏忽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剧。如果采脂蜂在一个蜗牛壳中筑巢,但它却不知道蜗牛壳已经有主人了,等巢里的蜂长大了,它们咬破了胶膜,冲破了防线,想解放自己。但是,它们的通路被一个陌生的家堵住了,因为这壳原本的主人的幼竹蜂还在孕育。就这样,可怜的幼采脂蜂就因母亲的一个小疏忽就结束了生命。
这一个小故事,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小小的错误是不可忽视的,它可能会酿成一个让自己终生后悔的结果。
蝈蝈笼读后感篇5
?绿色蝈蝈》一文,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的一篇作品,全文围绕着绿色蝈蝈进行说明。文中既有准确详实的客观记录,又倾注了他对绿色蝈蝈这一可爱生命的无限温情。
全文详细说明了蝈蝈的叫声、外形、饮食习惯和共居;一只生动可爱的蝈蝈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虽然喜欢昆虫,但他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想法,将蝈蝈的特点篡改,而是根据实际,将真实的绿色蝈蝈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作者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清楚昆虫的习性,不惜耗费几十年的大好青春。这不仅源于他对昆虫的热爱,更是因为他想要实事求是地刻画出每一种昆虫。试想一下,如果法布尔在观察蝈蝈时花上好几年,那么《绿色蝈蝈》一文还能够展现出绿色蝈蝈的灵性吗?如果法布尔没有用心、认真地观察各种昆虫,《昆虫记》一书还能够成为自然科学界的一部旷世巨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学习中,我们同样也要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件事情的对与错、是与否、真与假;都不是我们可以随便下定论的.。正如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一样,虽然他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但也是因为他成名后,被鲜花与荣誉冲昏了头脑,不经过仔细求证就说出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谬论。甚至因为他的错误观点,还害死了几位捍卫真理的年轻的科学家。一个错误就使欧洲的天文学几乎止步了数百年。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实事求是显得更加重要。诸如轻信他人在市场收获颇丰就认为一定会有盈利而倾家荡产的新闻早已不少见了。但仍有许多人在社会上以讹传讹,最终害了别人。
只要实事求是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么有朝一日,你终会成功。哪怕会耗费你的青春,这是为了给终将老去的自己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蝈蝈笼读后感篇6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先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然后读第二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课文内容。
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从第3段开始介绍蝈蝈。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蝈蝈。先写它的歌声。蝈蝈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这些描述都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流露出了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
蝈蝈笼读后感篇7
今天我偶然读到了《昆虫记》这本书,刚读完第一个故事,我立刻被书中各种各样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昆虫深深吸引了,嘴中不由惊叹:“大自然是多么奇妙无穷啊”!
在法布尔的笔下,勤劳的蜜蜂,威武的螳螂,唱歌的蝈蝈,凶猛的狼蛛……这些昆虫仿佛都活了过来。在你面前嬉戏、捕食,让你身临其境,留恋忘返。
粪金龟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关于他的故事法布尔费了不少心思,当粪金龟搬运它的圆球时,作者用他那丰富的想象力与出色的观察力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它用后腿抓紧这个圆球,再用前腿行走,倒退着前进,每次他都选择走险峻的斜坡,攀登那些简直不可能上去的地方。他一步一步艰苦的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一不小心,努力便成为泡影。此时一个固执勤劳的形象,跃然纸上,我钦佩不已。
我不禁想到,作者能用笔将昆虫们的一举一动记录的如此详细,难道不是依靠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察吗?看来《昆虫记》不仅教会了我众多的昆虫知识,还有发现昆虫的秘密的诀窍---耐心和观察。当你对昆虫看久了,再回忆起来昆虫的样子,名称、生活习性都已烂熟于心,水到渠成了。
我又想到,昆虫记这本名著,是建立在“有昆虫”这一层面上的,如果人类肆意破坏森林、河流、田地,那么昆虫变成了化石,往昔一切不复存在,那还怎么观察昆虫?《昆虫记》中各式各样的昆虫,包括法布尔在内,他们都不想让这部著作消失吧!
昆虫记用那奇幻的语言带我走进昆虫们的世界,它包含了各式各样生机勃勃的昆虫,让我懂得珍惜自然的可贵;他记述了昆虫复杂多变的生活习性,使我学到了知识、明白耐心观察的重要性。读到它,真是我的幸运。
蝈蝈笼读后感篇8
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故事情节曲折奇异。在书中,我了解到昆虫世界里最傻最笨的是蝉,最无情的是螳螂,在蝉产卵的时候,有一种比蚂蚁还要小的虫子,当蝉产下它的卵,这些小虫子就把蝉卵作为食物,可是蝉看见了虫子就在脚边上,却没有一点儿危机感,假如蝉一脚把虫子踩死了,那样蝉卵也不会被虫子吃掉。
螳螂是个“坏家伙”,为了产卵,它会吞了自己亲人,更可恶的是,它在一个地方产下卵后就走掉,也不会去关心自己的儿女生活健康。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与人类截然不同的。打我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都很爱我,我家还有一个疼爱我的姐姐。不仅如此,人间总有真情在,就算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们也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去帮助他人。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则暖心的新闻:几天前的一个中午,一位老伯推着一辆四轮手推车,推车上坐着一个老阿姨。天突降大雨,老伯疾步走过,一个正准备去吃午饭的七中学生看见了急忙走向那对老人,用遮雨的布盖着老阿婆,把自己的雨伞给老伯遮雨,而自己的背后却湿透了。他把俩位老人送到一处可挡雨的地方,让老伯在此等候雨小点再离开,可是他没走几步就看见老伯准备要冒雨离开,他怕老伯淋雨受寒,就让他在这里等着,自己去附近买啦把新雨伞,把这把新买的雨伞递给了老伯,看着老伯撑着伞走了,他才安心回去和同学吃饭。
正是因为人人都有爱,我们的生活里才有亲情、友情……我多么希望昆虫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一份暖心的爱。我还是希望螳螂一家能够团团圆圆地生活在一起。
蝈蝈笼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欢迎度读后感8篇
★ 好教师读后感8篇
★ 冰帽子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