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读后感2000字推荐8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的分享能够激发读者之间的交流,促进对书籍的多角度思考,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够让读者在阅读后对自己的情感与经历进行反思与思考,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岛读后感2000字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岛读后感2000字推荐8篇

岛读后感2000字篇1

时值暑期,正是充电的好时候。上网一查,100本书一字排开,再仔细一看,我的眼球立刻被一本书吸引了,那本书正是《宇宙简史》。茫茫书海独见一书,此书当然不同凡响。自己平时一直喜欢看一些科普类的书,对《时间简史》也早已有所见闻,适逢暑假,又恰见这本仰慕已久的书的姐妹篇,当然立即拍案决定购买此书。这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科学巨著,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奥的宇宙原理。在不断汲取着新知识的同时,从书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其他的东西,这些已超过了知识本身给我带来的启迪。《时间简史》已给我带来了一轮强烈的冲击,而《宇宙简史》把这股冲击延续了下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漫步在知识的世界中。曾几何时,自己对于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渴望,想着天上的星星,想着天上的月亮。现在,我依然喜欢眺望星空,看着颗颗流星,看着五彩的星座。从书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黑洞的故事,揭开了反物质神秘的面纱,知道了更多遥远星系的奥秘。从书中,我掌握了许多天文学的知识,让自己与遥远的未知更近了一步。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从中学会了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只是因为如果他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它。”从书中,我感悟到的是那颗对科学执着严谨的心,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心,那颗刨根问底的心。科学家们的不懈追求,为的是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从不曾止步。所以读罢此书,我更感受到的即是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而我更是被作者霍金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

简练的语言,播撒着浩渺的知识;睿智的语言,体现着博大的智慧。这次的阅读,让我长了知识,增了视野,也让我学会了严谨的态度。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无价的至宝,因为他们将成为我得垫脚石,对我以后的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这一点一点的积累,如繁星般,无边无际地闪耀在知识的夜空中,广袤无垠地漫布在思想的宇宙中……

岛读后感2000字篇2

故事中,名医马奈特医生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艾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西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内坠入情网,马奈特医生不计前嫌,宽容大量地允许了这门亲事。婚后的露西与达内生活幸福美满,并生养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可偏偏这时,卡顿登场了。

卡顿的出现,并没有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作为一个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穷律师,一个才华横溢却又自暴自弃的懦夫,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事的人,又有谁会在意他呢!他有着几乎与达内一模一样英俊的面孔,有着爱露西甚至比达内更深的痴情。谁也没有想他那样爱着露西,那是何等庄重、深沉、博大、高尚的爱啊,他对露西的爱,早已超越了常人心中的自私自利,早已超越了常人心中的无私、无畏!谁能想到,在“情敌”达内遭诬陷而被判死刑,卡顿挺身而出,用自己与达内长相相似的“优势”,在狱中与达内互换身份,达内得救了,卡顿却走上了断头台。

卡顿对露西的爱情,虽闪现于一时,却持久了一世。

卡顿对于达内,他本该是恨的,因为是达内使卡顿失去了拥有露西的机会,是达内使露西眼中再无他人。但卡顿却选择了博大似海的爱来化解这种恨。也许,在卡顿眼里,达内早已不是卡内了,他是露西的一部分,是他所爱的人的一部分,是他所爱的一部分。卡顿是聪明的,他没有选择恨,而是将恨升华成一种最最伟大的爱,“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而牺牲。”卡顿在《双城记》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事真爱,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应该有的对于爱情的信念。

露西是幸福的,她不仅拥有了父亲的爱,丈夫的爱,仆人的爱,更重要的是,她有着卡顿对她的那份仅仅属于她是爱情。在他幸福是,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她,祝福她;在她不幸时,他就尽他最大的可能去帮助她,代替“情敌”走上断头台。他死了,他为了露西而死,死得那么坦然,那么从容,也许,他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刻,还在想着,露西此刻正倚在达内的肩头上甜甜地微笑呢。不过,卡顿不在乎,他不在乎露西身边的人是谁,不在乎露西此时心里想着的是谁,他只要露西此刻是幸福的,其余的,卡顿都不在乎。也许,卡顿心里,为所爱的人奉献一切应该是最幸福的是呢。

?双城记》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关于爱,关于恨,关于复仇,也关于重生。不错,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恨,当所有的恨都升华为爱的时候,世界将没有复仇,没有血腥,有的只是幸福的欢笑,快乐的阳光!

岛读后感2000字篇3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轻盈的灵魂,由于被皮囊负累,所以要不断地锤炼,实现生命的超脱。——题记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通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我越来越觉得,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不光要追求物质的丰富,也要静下心来提升我们的精神,让心灵有所安放、让精神有所依托、让思想更加纯粹,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才最踏实。从《皮囊》这本书中,让我感悟和思考最深的就是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究竟该追求什么?究竟该如何去做?

做一个思想纯粹的人。思想纯粹的人最本真,做一个思想纯粹的人就要多读书、多读经典,要“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尚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让书中的精华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污垢,激活感性,启发知性,锤炼理性,提升境界,升华人生。我最喜欢经典理论著作,因为他们所蕴含着的强大思想力量和丰厚的精神动能,常常能够起到烛照精神殿堂的奇妙作用。读那些虽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不朽之作,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人格与精神,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升华境界,让我们在学习思考与感悟中铸就阔达与仁爱之心,在寂寞中垒筑灵魂之塔,在困境中做到毅力坚韧,挫折前精神乐观,让自己的情感从心泉涌出,朴实、自然、熨贴,如在瓦屋下饮一壶高粱酿造的老酒。

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从品性方面去理解,道德包括仁、义、理、智、信等方面。《大学》说“修身以明德,立德以明志”,孟子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都说明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非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学会心中有他人,学会以小善积大善,学会吃亏不贪便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感恩回报,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类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内心的宁静和灵魂的安详,所以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追求情操的高尚,对自己对他人都很重要。

做一个担当有为的人。在《皮囊》一书中,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对家的担当,看到了母亲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对子女的担当,看到了作者立志求学改变家族命运的担当。这是我们中国底层人民最勤劳、最坚毅、最朴实的原动力,是值得人们敬重的。人不能没有担当,扛着它,就是扛起自己生命的信念,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尊重与尊严。承担责任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衡量。当一个人能够对自己负责时,他就具备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能力;当一个人能够对他人负责时,他就具备了价值。可以看到,书中的人物,他们在事业、家庭、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都能担当起自己所应担当的那份责任,不悲观、不麻木、不逃避、不亵渎亲人朋友对他的信任与希望。亲人朋友也愿与之共患难,亲他、敬他、爱他。这种担当,使人格更为高尚,生活更加精彩,人生过得最为充实丰盈。

?皮囊》一书让我感悟,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的那样,“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岛读后感2000字篇4

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份很有意义的生日礼物,是一本名叫《小王子》的童话书。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希望你能像小王子一样,永远有一颗纯洁的心。”我很纳闷,小王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所以我就赶快抱起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看了前言我才知道,原来这本书在西方非常有名,是本大人小孩都爱看的书,难怪妈妈会把它送给我。我又接着读下去。小王子住在一个小的只有他一个人的星球上,每天给他的玫瑰浇水。后来小王子离开星球去旅行,见到好多奇奇怪怪的小行星上的人,直到他来到地球,在沙漠中见到一个飞机坏了的飞行员。小王子和飞行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他非常想念他的玫瑰花。为了离开地球,小王子被毒蛇咬了一口,后来飞行员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玫瑰花,为了不让花儿被羊吃掉,他还请飞行员给羊画了个口罩。对他来说,他的玫瑰和地球上的玫瑰都不一样,如果花儿没有了,就好像所有的星球都失去光芒。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啊!还有那只狐狸,即使小王子离开了它,它也永远会记得那麦子一样的颜色。

妈妈还告诉我,这里面有好多故事都是有寓意的,比如,那个什么手下都没有的国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自欺欺人,也不要自高自大;那个每天不停的数星星的商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再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而那个不停地点灯、熄灯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要忠于职守、认真负责……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知道了原来大人们也会做很多蠢事,大人们不一定什么都对。所以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我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永远要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才能找到我们真正追寻的东西!

岛读后感2000字篇5

终于啃完《源氏物语》,所以就上豆瓣看了一下有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大家关注最多的是翻译、结构以及伦理,我也来说说读后感。

先说翻译。我看的是丰子恺译的,非常棒,要按林文月的风格,我是没有办法以这种高度的热情快速地看完这本书的。口语化、生活化,带着轻口味的阅读感触,一路轻松下来,毫无障碍。这种上千页的大部头,太过细腻、典雅的话,反而没有办法持续保持high,落到我这种人手里,多半是半途而弃。林文月的译文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也许是更符合紫式部作为女性作家的行文风格,但是,再从这部书的成书时代来看,作为日本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小说之一,更多的质地还是会停留在质朴的层面上,可能故事的结构、情节设置相对来得更为成熟一点,而语言的运用,成熟度还是有待于商洽的,细腻、典雅的用词尺度,在那个时代,是达不到林文月现有译文的那个程度的。所以,丰版的更为接近原书。当然,丰版也被周作人等嘲讽过,但是,从大基调上来讲,我更倾向于丰版。中间也有疑问,就是有许多的小诗,这个粗鄙啊,我都不忍读之,是翻译故意而为还是紫式部本来就这水平?如果是后者,那么,基本可以映照关于语言成熟度的问题。(可恨的是看不懂原版,只能作若干的猜想和推测)

再说结构。可以分成a、b两部分来看。a与b,都是可以穿插安排。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阅读时关于篇幅长短的疑问了。特别是源氏部分,中间的篇幅都不是很长,基本十页之内,而到了讲述薰部分,篇幅很长,段落也很长,二十几页,或是一个段落一整页都讲不完。而如果是b部由紫式部女儿完成的话,两人的文风应该会有差异,但这是译文本,没有办法体现出来。可惜了!

讲到伦理,这是一部让人要错乱的小说。表姐弟、堂姐弟、叔父与侄女、儿子与继母、loli恋。按今人的眼光来看,不疯才怪!从一开始我就对此疑问颇多,但看到那个时代的特点,这些是可以被理解的,时代再往后到武士时期,那种伦理的禁痼才是最为悲惨的。无论是开放时期还是封闭时期,中间的受害者永远是女性。女性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不就是认同并屈服于社会伦理观念,要不选择远离,但这种远离,不是死亡就是出家,没有更多的出路可走。比如空蝉,她有勇气拒绝源氏,但是,她唯一可选的只能以出家来保护自己。再比如浮舟,摆脱niou(文字无法打出来)皇子和薰两人之间的纠缠,她只能选死亡,而当她被救之后,也没有办法获得新的生活,最终也只能也出家苟活于世,本来她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是,似乎那个人际圈子就那个大,兜兜转转之间,还是被发现她的存在。那个六条妃子,怨念只能以极端的方式来消解,这个女人是一个爱情的悲剧。

中途,我还特意去看了《源氏物语》的电影,因为看书时,特别是服装与发式、居住环境等都无法对应起来,引不起共鸣。有了影象的印证之后,渐渐可以对版起来了,膝行、便服、前驱。宫廷斗争、政治事件等只是略微谈到,那个时代总体来说应该是一个平安的朝代,所以贵族们有时间开发房地产、促进休闲娱乐、推动潮流指向,建设二奶三奶等等。

匆匆看完,也没来得及细嚼,大概就如此,有新的体悟,再来谈。

岛读后感2000字篇6

说到读书心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质疑的贬义词,让简。奥斯丁的作品成为精致的象征一时之间闻名遐迩,从而傲慢与偏见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著作。

简。奥斯丁生于一七七五年,卒于一八一七年。其间英国小说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以范妮。伯尼为代表的感伤派小说和哥特式传奇小说虽然风靡,但终究因苍白无力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奥斯丁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劝导》等六部小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伤感、哥特式小说的矫揉造作,使得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开始启蒙。《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与大多数恋爱小说不同的是,它以男女主角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述了四起姻缘,通过对照与描写提出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问题。

当我读完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为伊丽莎白和达西最终美满的结为伉俪而感到欣慰和满足。是的,是因为他们有傲慢,有偏见,才会有这一切的波折。伊丽莎白是个热情、活泼、却又不乏纯真的乡村少女。她不懂得勾心斗角,不懂得如何区分真实和虚假,因而偏见在她心中产生。达西是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如此锋芒毕露的显赫地位,怎会使他不在心中拧成一份傲气?他的傲慢正因如此,让人们忽略了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凭他财产再多,人们也只会认为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好逢迎。伊丽莎白也正是因为对达西的偏见,而才使她轻信了威克姆对达西人品的贬低之言。

可欣的是,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矛盾最终融解了。设想,如果达西没有向伊丽莎白示爱意,或是在遭到拒绝和人格的侮辱后没有澄清,并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那结果又会是怎样?会是一个悲剧,也许简与宾利执着的感情也会毁于一旦,莉迪娅的轻狂举动会使贝尔特家庭蒙上羞耻的阴影,名声败坏。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呈现。因为达西用他理性的眼光看到了伊利沙白的纯真,他原谅了她。因为爱她,所以他会不顾祖母凯瑟琳的阻止,毅然选择了她。

这样起伏跌荡的爱情,仅有真挚爱情的滋润,他们是因为有了"爱"才走到一起,简与宾利、达西与伊丽莎白。他们的爱是纯粹的,而夏洛特与柯林斯的爱情则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钱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从侧面也折射出了社会中两种不同的人群的对立,反映了当社会中的某种矛盾。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而没有男孩,因而此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资产的庇护下得以生存。因此,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简直是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换来的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注定了那一时代的婚姻结构,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还有更多更多。这本书就是给了你一个这样的空间,让你去思考,去感悟。

岛读后感2000字篇7

初三时买来的为了应付语文假期作业的书终于在高三毕业的这个暑假认认真真地看完,初翻开时,看见初三的自己在书页空白处用铅笔写下的批注,不禁莞尔。对那时自己为完成批注作业写下的那些幼稚文字,我本因难以一一擦除而感到麻烦,可看到后来,自己又忍不住拿起了铅笔写下一些感受。因为书中的描写也好,情节也好,一词一句给人带来的惊喜感实在是让人难以抑制想要写下些什么的冲动。

故事的大体情节如若放到当代,也许会成就一出完美的狗血言情剧构思,可正如许多书评里提到的那样,不容忽视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定有它的伟大和不可磨灭之处。只是请原谅当下我还知识浅薄,也只能挖掘出一些表面的东西,只好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与我们年纪相仿的简,由于从小经历的一切似乎较早地拥有成熟的心智,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清醒和聪慧。在那个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可怜小女孩身上,有着那样的独立平等的意识,当然也有孩子都有的敏感和脆弱,就好像看见了童年的我的影子。引起共鸣,这便是前面提到的“名著的伟大之处”之一了。此外,她很懂得自己要什么,并且有勇气去努力争取。八年的洛伍德生活,就好像暮冬时节环绕在头顶久久无法散去的浓浓阴云一般,枯燥乏味,单调循环。她渴望摆脱这样的日子,像每一个在十八岁最美年华本应明媚如花的少女一样,去追求新鲜和未知,去拥抱自然和梦想。眺望前方时那份喜悦与激动,又有哪个这般年纪的女孩不曾经历过呢。每一句恰到好处的心理描写,正是所有人的都有过的青春心绪。

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在这里度过了“天堂般甜美”的日子,也收获了少女独有的爱情悸动,后虽历经波折但终究迎来了她深爱的主人的真情告白和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刻之一——婚礼。看到这里,再想了想书页还剩不少的厚度,我也曾怀疑是否关键时刻会再起波澜,然而还是带着对喜剧结局的偏爱情结这么看了下去,可谁知后来果真并不顺利——也许在看到那个浪漫温柔的夜晚院中七叶树遭到雷劈时就应该想到什么的。这一出暗藏玄机的预示,就犹如主人公内心独白中那些预兆,不得不让人感到深奥奇崛。

伴随着一团团迷雾的揭开到来的,是十九岁的简对爱情的绝望和对未来的迷茫。骨子里燃烧着的独立与纯洁圣火,指引着她离开这个天堂与地狱一体的地方,不顾一切毅然决然地出走,只要是离开这里。可是谁都知道啊,心中的爱情光芒怎么可能就此消失殆尽。人的一生中,遇见所谓的灵魂伴侣是多么难能可贵,明明已经拿着钥匙即将打开幸福之门,却突然被人告知换了门锁,此路不通。我能想象,简在爱情的浸润中过得有多么甜美,做出离开这个决定时就会有多么痛苦。她和罗彻斯特先生是那样的般配,永远水气淋漓的可爱思想,高贵无暇的如同水晶的感情,意旨相投的有趣的灵魂,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对白,每一次拥抱和亲吻,都将两人的心弦紧紧相扣,可如今要违背这天意般的爱情,硬生生将两个原本相融的灵魂拉开,无论是书中人还是书外看客,都感到异常悲伤焦灼。

她就这样走了,他几乎是疯了。不长不短的时间当中,在两人互不相知的各自的世界里,发生了太多太多。有时在想,如果简放下那些近乎偏执的对高尚纯洁的追求,顺顺利利地和心爱的主人完婚然后去旅行,也许就不会有罗切斯特先生的失明失臂,但这样的简又好像失去了独属于她的一份色彩,就像七色的彩虹突然丢失了其中一抹;可是简离开后收获了亲人,也拥有了财富和随之而来的独立自主,经历了更多成长后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也深入理会到自己对罗切斯特先生那一如既往的感情,虽然很残忍,但心爱的人生理上的残缺,仿佛恰好给了他们一个真正平等的姿态和彻底厮守的机会,也许这样的爱情反而更加来之不易,更让人倍加珍惜与呵护。

难怪有人说,他们两个的爱情或许注定无法圆满。可是细想,这世上哪有轻而易举的感情呢。就像张爱玲说的一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每一件感情,都千疮百孔。走到这里,谁都不容易。

好在最后的最后,她说,“我的爱德华和我都很幸福”。

不用再多说,已然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模样。这样的爱情,不是圣约翰为了狂热的宗教追求而提出的简单结合,不是爱德华年少时犬马声色的放浪轻狂,它是救赎,是理所当然,是只属于他们两个的,最好的答案。

亲爱的简小姐和罗切斯特先生,我在一百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祝福你们。

也祝福这世上所有和你们一样,拥有善意与美好,以及对抗世俗的勇气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尘世找到幸福。

岛读后感2000字篇8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给马生的劝慰之词。历数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上的种种艰辛,借此激励马生刻苦求学。宋濂求学时,教师的师道尊严让学生望而生畏,只能“伺其欣悦”,才能俯首再请教。

我们不赞成古时的师道尊严,因为它过多的强调了尊师,而很多时候则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像宋朝时的宋濂年少求知时那么艰辛去求学,而老师甚至连学生提个疑问也不允许。宋濂只能“俟其欣悦”再毕恭毕敬地去问。如此的师道尊严又让多少胆怯的孩子没能成才。但是现在班主任仍需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这种威信是以诚恳为基石的,任何的夸大其词都将成为日后合作不愉快的暗礁。我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通常是这样做的:先诚恳地介绍自己,我觉得我自己不很辉煌的经历对于成为学生的榜样还是行的。从上班开始谈起,到函授本科,期间,我如何苦背,如何获得大学语文、政治、教育学的高分。我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我如何面对生活的不平等,我上集市买的东西比别人贵,仅仅因为我的方言不同,面对不平等,我生气,但我从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人都是这样的,既然来到了世间就有生活的`权利。其次,我展示我“渊博”的知识,每讲到与知识点相同的地方,我都会适当的加以扩展。比如:谈到苏轼,他是豪放派词的中坚人物是要提到的,附带把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李清照谈一下。讲到蓄势,就谈宝玉挨打,金钏的投井而死,王府管家来要琪官,在父亲面前应答的不伶俐,都是为后面贾政往死里打宝玉蓄势。还有就是说话要有力度,说话要算话,布置任务说什么时候完工,到时就验收。好的表扬,不好的有时批评,有时不吭声,很多时候不吭声就够了。对于逆反期的中学生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了。做到了这些,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有松有紧,解答疑问面带微笑耐心解答,面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要雷厉风行的处置。树立威信是组织好课堂纪律的基石,在学生面前没了威信,相处时会很被动,没了主动权,如何好打赢胜仗。有了威信,有了纪律,学生学习才能进入正轨,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不是苦行僧的日子,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会感受到成功感、幸福感。

东阳马生,我比你幸运!或许真像宋濂所说,你的读书条件远比他优越,可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丝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读书的条件,却想比一比其他。

在读书的目的上,我比你幸运。你的目的是明确的,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学成文武术,货卖帝王家”,走的永远是科举仕途。从捧读《三字经》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为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不要说“不”,你的老师不也在津津乐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吗?真可谓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鲜美”啊!我比你幸运!我的学习目的,初时简单——为读书而读书,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既为个人的成材,也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读书是为了给个人“充值”,更是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会一头栽进“科举”的网络而难以自拔,我要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

在读书的范围上,我也比你幸运。你除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外,还能涉猎其他吗?头上戴着你的“读书目的”紧箍咒,只能做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虚妄美梦,可悲!你上不晓天文地理,下不知矿藏资源,理不闻数理化学,文不懂外语马列。我却不然!我可以“学贯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临书山,遨游网海,出入国门,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读“为什么”的乐趣,因为我生活在你无法企及的时代。

再说教育吧,我更比你幸运。你只能折服于头悬梁锥刺股,努力于囊萤映雪,学得何其苦!面对师长的尊严,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疑义岂能诉?你的宋濂师长尚且“行深山巨谷”,临“穷冬烈风”,踩厚雪,裂足肤,你还敢懈怠愉悦吗?我却不然!我虽也不乏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而说到学成之后的命运,依然是我幸运。你的师长宋濂老先生,最后不也是明里辞官,实则被贬。而你虽读了许多诗书,却忘记了封建文人学士一幕幕的悲剧:子胥功高吴王妒,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真是孤灯一盏寒夜清,心血耗尽换虚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虽说难逃应试命运,至少勤读文本十二载,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庙堂”,也不必货卖“帝王”,更何况海本辽远,天本开阔,我尽可“鱼跃”、“鸟飞”.马生啊马生,你为名而活,太累;我为自己而活,尤甜!

其实,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运!

岛读后感2000字推荐8篇相关文章:

个人思想汇报2000字8篇

入党书申请书2000字8篇

贫困申请书2000字8篇

做实验的心得体会2000字8篇

入团申请书2000字最新8篇

演讲稿范2000字最新8篇

入党申请书研一2000字通用8篇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2000字8篇

申请奖学金的申请书2000字8篇

入党申请书研一2000字8篇

岛读后感2000字推荐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