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不仅消化了书中的知识,更重塑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书籍的时代意义,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如梦令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如梦令的读后感篇1
冬阳之下,仿佛看见了骆驼队伴着驼铃声声缓缓走来,也看见那些熟悉的背影随着《骊歌》越走越远,渐渐模糊。那些童年里的快乐忧伤在那些深深浅浅的回忆里化作了世间最单纯的快乐和最美丽的忧伤。
看完《城南旧事》,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虽然时代不一样了,虽然我没有真切见过那样美丽的城南,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样彻底的离别和那样伤感的花落,可是,我分明可以听见《骊歌》中明媚的忧伤。
每一个故事,最后都是一次无奈的离别。童年里的很多事情,似乎都那么难以左右,大人的世界似乎都那么难懂,对与错,好人与坏人总是那么难以分辨,不过,这样的迷惑在她的眼里却是海天相接的美丽。
明明是相聚却终成离别
惠安馆门外的“疯子”,在英子眼里却是她喜欢的秀贞。听着秀贞说思康叔和小桂子的故事,听者秀贞的思念,心心念念地记得要叫她的小桂子回家。井窝子的妞儿,曾在西厢房里和英子一起玩小油鸡,对英子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信誓旦旦的说着要找到亲生父母……英子快乐着她们的快乐,难过着她们的难过。当然,她们拥有的更多是不幸的,才刚开始的美好爱情,却夭折在无边的等待;刚降临的生命,却失去了最真切的牵挂。而命运让这样两个不幸的人相遇,当幸福眼看着就要来临的时刻,却是一次悲凄的离别。而英子,却只能在那些模糊而又清晰的点点滴滴中无力地开始所谓的新的生活。“从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英子都会慢慢忘记的。”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略去了英子多少的忧伤,只有那些哭过笑过的人自己知道吧。“一切都算过去了吗?我将来会忘记吗?”又有谁能给出答案?
宋妈的眼泪
宋妈抛下了她的小栓子和丫头子,成了英子家的宋妈。可是,当黄板儿牙沉默的时候,宋妈的眼泪从心里开始流。宋妈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众多农村妇女的一个典型。善良,淳朴,同时又间染着农村妇女的共同缺点。英子当然不喜欢她的那些爱嚼舌根之类的习性,但是宋妈却是她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人。英子和她的弟妹都在宋妈的身上找到了又一份母爱,而小栓子和丫头子却分别夭折了,离散了。宋妈的支柱没了,她被命运无情的欺骗了,就在她日日夜夜的想着她的孩子的时候,传来的却是接二连三的噩耗。有太多的歉疚,太多的遗憾,无果的寻女之后连笑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化做无力的叹息。那只在爸爸花圃里打滚的驴,伴着清脆的驼铃,载着宋妈在雪后清新的空气里渐行渐远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晃六年过去了,再次听见这首歌的时候,歌词不再那么难懂了,英子实现了对爸爸的承诺——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致谢词。可是,那年的石榴不那么红了,夹竹桃也垂落了,那么喜欢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这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英子已经不是那个学着骆驼咀嚼的英子了,只是眼睛仍然清澈,还多了几分坚定。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一次离别,将不是再见。
不曾说再见,却已是再也不见。那些离开的人,都随着英子的长大没了影子。“是跟随着我失去的童年失去了吗?”为了给那逝去的童年划下美丽得忧伤的记号,便有了《城南旧事》那一段段伴着《骊歌》的感伤离别。
如梦令的读后感篇2
宁静的夜,我倚着窗,在柔和的月色下恬睡,手里还拿着睡前陶醉其中的《城南旧事》。
恍惚中,我听见驼铃阵阵响,近了,更近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喧闹嘈杂。尘土飞扬的马路边,一个小女孩趴在窗上,懵懂地看着这个世界——她看见了,这是个纷纷扰扰、喧嚣吵闹的世界;这亦是个忧愁淡淡、哀思沉沉的世界。
于是,一双不食人间烟火的眼,流露出一丝迷茫、一丝忧伤。
为那潺潺的流水,为那缓缓的驼队,为那茫茫的人海。
还为随流水、驼队与人群远去的童真岁月。
悲喜童年,遗留在北京的红色小院,一回头,只能回味,无力追逐。
点滴往事,凝固于城南的黑瓦白墙,一仰天,只能遥望,无法寻回。
那段时光,如枝头芳香弥漫的花儿,天真浪漫、不谙世事。
而当花瓣洒落,我们只能惋惜落花青春短暂,还未再看一眼便就匆匆离去。
有些事儿,过了,便是过了,只留得满地清香。
我猛然醒过来,望窗外仍是一片深邃的星空,心中荡开童年往事的涟漪……
小时候,变化万千的世界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
闲暇日子,我总爱拉着外婆的手蹦蹦跳跳地奔向一个草长莺飞的花园,奔向柔软的绿地、绽放的鲜花。花园里有几株小桃树,如情窦初开的小姑娘一般,遮遮掩掩、羞羞答答。
桃树枝头,桃花盛开,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忽然,我瞧见一只粉蝶飞来,扑扇着翅膀停落在树梢。我兴奋地大叫,欢天喜地地跑过去,却看见那蝴蝶奄奄一息地靠在一片绿叶上,一动也不动。我仔细一看,才发现她的一只翅膀破了一个洞,洞里透出金色的阳光。
这时,一只毛毛虫跟没看到蝴蝶似的,慢悠悠地从她身上踏过。一声声“咔擦”从叶间传递到耳边——蝴蝶的翅膀粉碎,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至今犹记得那天黄昏我撕心裂肺的哭声,怎么哄都哄不住。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生命的远去,更因为我所热爱和信任的世界告诉了我现实的残酷——造物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把一切都想周全,比如这只蝴蝶,比如《城南故事》中的惠贞母女、奶妈与“黄板牙儿”、厚嘴唇的小偷儿……他们都遭受了命运的不公,而这种不公却不能被童年的我所理解。于是,看见黑暗的那一刻,我只有痛哭。
而英子却早早地明白了这一切,她选择了沉着,选择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的责任。
只是有时候,我仿佛听见英子在城南的墙角下嘤嘤哭泣,因为生活中的愿望与现实的残酷相差甚远,更因为她的童年过早地逝去。
在那些时候,我也迷茫:在海滩边奔跑嬉戏的时光,为蝴蝶之死放声大哭的日子,为何流逝得这么快?
或许,童年只是一场美丽的梦——梦,总会有醒的一刻。
其实醒了也无妨,窗外月光皎洁,美好往事可以唤醒心底最纯真的回忆。
回忆沉淀在心中,留下一颗种子,一颗爱的种子。
我待她生根、发芽,绽开爱的花朵。
如梦令的读后感篇3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来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感受:她把傍晚河中之景描写的淋漓尽致,现存她的《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或许是因为李清照不像一般大家闺秀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喜欢游山玩水,所以即能写出细腻之际的诗词,也可以写出豪迈的文章来。李清照的词总能引人入胜,每每读起此诗,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只有李清照的诗能有这般意境吧。
如梦令的读后感篇4
“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读完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既有酸甜苦辣,又有悲欢离合的书确实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
三毛曾经说过:“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么完美。”可是在林海音的笔下,这个童年故事散发着一种忧郁的味道,仿佛不是一篇小说,而是一段过去的回忆。
本书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包括五篇小说:即《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全书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讲述了当时北京胡同里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文笔清淡、叙事平静,没有普通小说的起承转合,但每一篇都有化不开的浓浓的惆怅氤氲着,怀念特有的忧郁滋味充斥其间,像一朵开在山间的寂寞的花朵,清冷而又美丽。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我们看海去》。英子在草丛里发现一包财物,并认识了这财物的“主人”——一个陌生的男青年,这个看起来一点也不坏的男青年答应和她一起去看海。英子了解到男青年在努力供他弟弟念书,可是后来,在满天夕阳里英子看到这个善良的哥哥被警察带走。后来英子知道,男青年为了供弟弟上学偷窃别人的东西,因而被抓走。即便如此,她还觉得男青年是个好人,这让英子感到疑惑:为什么一个不坏的人会被抓走呢?
英子疑惑,但她终归会明白的,可我倒不明白了:英子口中的“我们看海去”和那个男青年口中的“我们看海去”有什么不同吗?哦!我突然明白了:英子口中的“我们看海去”吸纳了儿童天真单纯的.渴望,有着满心的愉悦和欢乐,而男青年口中的“我们看海去”,特别是男青年最后一次说这句话,却令人伤感,和小孩子单纯的世界相比,成人的世界复杂得多,充满了无奈。
在英子那个旧社会里,无权无势的人只能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有权有势的人即使没有文化,也能轻轻松松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没错,这不公平!我想,这是好多人的心声吧。
在英子的童年里,许许多多人和物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些人都在童年匆匆的脚步声中离她而去,许许多多个朋友只要离别一次,就再也联系不上了。而现在的通讯、科技发达,有手机,有微信,想找什么人都能做到。那时候的英子时刻都为他人着想,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所以她身边才有那么多朋友。而且英子每天都撒了欢儿的奔跑,尽情的玩耍,与朋友一起捉迷藏、玩游戏……再看看我们的童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还抱怨着这个没弄好,那个没弄好,还时不常就耍小性子。看手机,玩电脑,以电子产品为伴,我们的童年不应该这样度过!我们应该走出室内,约上朋友到外面嬉戏、也像英子那样尽情的玩耍;过上一个撒了欢儿的童年。
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它让我明白:花儿落了可以再开,一曲终了可以再播,但童年却不可再来,让我们珍惜童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如梦令的读后感篇5
?城南旧事》,看似平凡的一本书,却讲述了一个悲惨且又意味深厚的故事。
这本书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那双童稚的眼睛,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与单纯,却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纠纷。
文章描写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落了,中间英子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姑娘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惠安馆那章。秀贞是英子搬到新家认识的新朋友之一。她天天听着她念叨着小桂子之类的话,使英子很好奇,她觉得假装有一个小桂子很好玩,于是她每天上午偷偷跑去惠安馆和秀贞玩,听她讲小桂子的事。可是似乎胡同里谁都说秀贞是疯子,不许自己家的孩子靠近惠安馆。但是在英子的眼里,秀贞跟其他人家的姑娘没什么两样嘛。直到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了宋妈说的话,才知道秀贞为什么会变疯的。原来,秀贞和一个借宿在惠安馆的学生相爱,有了孩子,但是他必须得回家一趟,可怕是被他妈扣在了那里,一走就是六年。
后来秀贞生下来一个女孩,却被她妈丢到了齐化门城根下,她从那时开始就疯了。英子从秀贞口中得知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她还告诉英子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一块青疤,拜托英子帮忙找到小桂子。秀贞的眼睛下面有两个泪坑,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也有两个泪坑,英子经常把妞儿和小桂子混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妞儿和英子哭着说她不是她爸妈亲生的,说要回齐化门找她的亲生父母时,英子恍恍惚惚地去掀开妞儿的头发,发现妞儿的脖子后面真的有一块青疤。
她想让秀贞和妞儿回惠安找她爸去,于是拿上妈妈的金手镯,带着妞儿跑去找秀贞了。秀贞连夜整理好行李,带着妞儿去搭火车。可是英子不舍得妞儿,便使劲跑去追赶妞儿。那天夜里,又下着大雨,英子还发着烧,但她最后还是顶不住了,幸亏刚好遇见了妈妈,她才不至于晕倒在马路上。后来,英子有一次听妈妈说原来那天晚上秀贞和妞儿被压在了火车底下了。英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她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淌过泪坑流到嘴边了。
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着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因为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上来的,但是它也是从淡蓝的天空上升上来的呀。而她更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像那次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竟把妈妈的金手镯都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是件几乎连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这本书也是林海音为了怀念她的童年而写的吧。
如梦令的读后感篇6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 兴尽归家,又 误入 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 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 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 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 兴尽 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 误入 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 不知归路 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 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 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