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本书的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要想深入理解作品,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提炼出核心观点,当我们合上书本,那些让自己心动、思考的内容,写成文字就是读后感了,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一本书的读后感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通用8篇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篇1

尽管在读书的时候愿意为一本书写下读后感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但是我还是在提笔前犹犹豫豫,特别是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为《论自由》写下读后感,但是因为书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一读再读的东西,序里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总是被我品读多次,内心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和认可。在我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之前阅读的场景一再出现,我知道我同意作者,但是仍旧不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甚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看来阅读还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层面。

如果这次我仍旧像以前一样,认为一本书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来,攒凑成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效果如同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事实上,我之前的读后感多是这样的形式。

我还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所想:读书嘛,谁不会?况且我自认为喜欢读书,勤于读书。待到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还是深深被作者所应用的严谨的结构,宽容而富于理解的语言,对作者和读者的边界界定,对责任措辞的把握而折服。

当然啦,作者在教会读者读书同时,是严格把自己作为作者的身份扮演好。在书中,他们(是两个人合著的书)一再强调读“一本好书“时采取的正确的阅读方式。结构严谨自不必说,作者介绍了四种阅读层次,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囊括和进阶。更可贵的是,为了前后呼应,在每个章节结束,作者列出了本章所讲的.概括结构,以便读者在大信息量的情况下抓住核心,同时是自己身体力行阅读层次的最佳实践。

使用“阅读层次“而非”阅读技巧“,是在我读完之后由衷佩服作者的地方。”技巧“一词多多少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意思,作者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的有活力的活动,要有所目标和期望,这样的理念在书中多次强调:活动,需要活力,才可以阅读下去。提醒读者阅读的主动性,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探索能力越强,收获越多。

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阅读。尽管分析阅读是在1970年再版时加入的,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写得最好,最优秀的部分。基础阅读停留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检视阅读要求在短时间快速阅读,抓住文章重点,以便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阅读下去;阅读则是高级阶段,通常适用于准备就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在多本著作之间互相参考,得出自己研究成果和写出自己著作。

分析阅读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阅读,我想,这样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国富论》或是《资本论》所需要的思想准备和方法,是追求理解力的优质阅读。阅读行为要围绕一系列的积极行动:比如了解书的,列出书的纲要,诠释书的内容,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论述,确定作者解决和遗留的问题。单单是上述这个列表清单,就足以让读者肃然起敬,而对每一步的深入解析,是要动用积极思考才能得以完成的。

除了类似笔记性质的总结规则以获取书本传达的知识外,因为是优质阅读,在读完书与作者的交互成为必不可少,作者把它描述为读者的一个应尽义务。只有获得了读者的评价,作者的任务才可以说是成功完成。书中两个章节“公正地评价一本书“和”赞同或反对作者“组织与作者交互所遵循的规则。在诚实提到”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时,一方面强调读者需要把作者观点化为自己观点,避免成为思想的奴隶,另一方面则给出在提出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懂了“是要实事求是做出评价的基础,避免了毫无理解便同意的愚蠢以及不理解便反对的无礼。尽管作者鼓励读者大胆地评论作者,做出积极回馈,但是除了基本的礼貌问题外,作者特别强调了”遵守思维礼节“的重要性,比如”在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极力避免为辩论而辩论的倾向,反倒把从评价中学到知识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

在结束阅读层次讲解后,列举了阅读不同题材书籍的办法,尽管我们不需要像赵括一样完全照搬本书给的建议,但是遵循一定的方法仍旧会让我们的理解力有所提高。书后的书单也是值得感兴趣的读者使用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加以实践的。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篇2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这本书关于阅读者的看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了一些分类,仍具有科学性,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适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电子书、网络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间阅读是为了放松或者打发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血结晶,人生历练,更是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当你翻开书的那一刻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涉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诚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而随便的,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也是一种哲学。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篇3

一本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其实,我也不知道。虽然,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书知道呀!可我们没能力这样子说这“一”本书。这本书我虽然不知道书名,但是,我可是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哦!它是一本,一本,哦,它是一本 好书 。

有一个人啊,他非常想出海,但他的父母反对他去,因为他父母当心他的两个哥哥一样不幸身亡。他只好呆在在家里。整天无所事事的。后来,他与别人一起去航海。突然,一阵大风把他吹到一个小岛的小岛……在这之间,虽然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在这座小岛上,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城堡丶房屋还有奴隶和侍卫。

从这来看,我知道了,一个人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不用伤心也不用害怕,以我们个人的能力是可以打拼出一个属于一个自己的好印象。遇到什么都要靠自己的能力给打拼出来!

我们要向文中的主角一样昂首挺胸,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需要害怕,要勇敢的去面对!真如鲁迅所说的: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恩,鲁迅先生说的太有道理了,跟书中的人物太合适不过了。反正,我已经记住鲁迅的一句话: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哎---如果世人的品性都是这样子的话,那世界会更美好的。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篇4

我最喜欢看《爱心树》这本书,书就像一支神笔,为我的生活锦上添花。

书中讲了一个男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一开始男孩很喜欢大树,他每天在树上荡秋千、爬树干,吃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和大树捉迷藏。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长大了很久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终于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高兴极了。孩子说:“我不爱爬树玩了,我需要买些好玩的东西,你能给我一点钱吗?”大树就把苹果给他去换钱。之后的日子里,孩子一直向他索取,直到大树再也不能给予他任何东西,成为一个老树墩。男孩最终变成了老头,他说累了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大树说:“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孩子坐下了,大树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我既感动又难过,这棵大树不就像我们身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吗?他们无私奉献,把所有能给予的东西都给了我们,不求回报。但我们一定不要像书中的男孩一样,只会索取不懂得感恩。

我喜欢看这本书,它提醒我要珍惜家人的爱。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篇5

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改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读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家住远方的战友,虽然偶尔能想起但却又不常联系。从以前热闹喧哗到现在渐行渐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们之间产生那么远沟壑?说实话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间碰到一位良师在给我上课的时候谈及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益处我才感觉到真的好像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灵感更是无从谈起。

良师在上课之中推荐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从头开始,从如何阅读开始。我这个人读书习惯和我打乒乓的习惯一样,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国演义》我竟是能5天从桃园结义看到了三国归晋,里面的内容细节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这次既然诚心诚意的静下心要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是颇费功夫,甚至带着一点仪式感的打开快递并叮嘱儿子一起看,并不准其将书带进厕所,一是怕捧书久坐对身体不好,但主要是嫌弃那污秽之气染坏了这书香之风。

其实在提笔写读书感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全部看完,我也不准备为写感悟去加班加点、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为这于我的初衷不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9年的学习生涯,应该把绝大多数的阅读本领学会了。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的九年义务的学习仅仅能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那就是基础阅读。作者认为,阅读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阅读。而基础阅读又分四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会学习读一些简单读物阶段、快速建立字汇能力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技巧阶段。回想自己的阅读,似乎一直在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上徘徊,用作者的话来说,还没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所以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提高。我是这样的感觉,我想一定也会有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看来阅读是无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炼,才能进入阅读的更高层次,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进步。

我是觉得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有了这点启示,我心中泛起一个念头“阅读!我王慧伟又回来了”!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篇6

读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好书里蕴含着作者高尚的品德,多读好书,我们也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我读过很过书,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绝境狼王》、《查理九世》、《稻草人》等等,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盲聋作者海伦·凯勒的自传。书中主要讲了海伦·凯勒一生的经历:她两岁不到时不幸被高烧夺走了视力和听力,从此如坠入万丈深渊般地陷入了永久的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但她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还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体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读了海伦·凯勒的故事,我被她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意志深深地震撼了。“海伦,加油,只要你勇敢,永不放弃,所有事情都会实现”的信念,激励着海伦,也感动了我。我要向海伦学习,学习她勇于面对困难,无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德。

海伦说,是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我以后一定要多读书,长大后成为有学问的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篇7

美国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篇8

在《中国报20xx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精选8篇

写读后感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8篇

阿凡达2观后感通用5篇

安全交通观后感通用5篇

弱点的观后感800字8篇

夏洛特的网电影观后感8篇

奔跑者读后感8篇

种花生读后感参考8篇

后人类读后感8篇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2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