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经过深思熟虑的读后感能让文字的价值在心中绽放光彩,撰写读后感不仅是对故事的总结,更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化,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篇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1

最近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对这位前苏联伟大的家,更是佩服至极,崇拜至极。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日记,这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我认为苏老提到教师写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

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懂得了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正如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

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外出听课、看课的机会很多,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这种学习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的品质。目前存在的状况就是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期末统一的后补的,更为可笑的是,有的教学反思居然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2

应走在不断阅读积累的路上——苏霍姆林斯基。

静下心来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触动很深。不愧是大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出现的问题,该采取的办法,分析得深刻、到位,对当今乃至未来的教师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而生动活泼的思想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热爱读书。

教师读书到底有什么必要?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像这位历史老师这样的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学生要多读书,会读书,反思一下,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平时多读书吗?会读书吗?也许部分语文教师的读书活动还没有学生开展得好。

提到读书,许多老师感觉无奈:我们也想读书啊,可是真的没有时间啊!确实,教师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个别学生、上交各种业务学习材料,做班主任的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占去了很多时间。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毕竟每天只有24小时!

上文所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的人,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读书,因为读书让他们获益匪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读书多了,积累深厚,备课不再是死抠教科书,就能用15分钟准备出让人入迷的课,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以,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读书出自内心的需要。

其实,我们并非真的一点时间也挤不出来,只是我们的心倦怠了,不想去做而已。我们只是为自己的懒于阅读找了很好的借口。是一件美好的事,不拘形式,不拘数量,不拘内容。在办公桌上放置一两本感兴趣的名著或者专业杂志,一有空闲就见缝插针地读一两篇或一两页,既是学习,也是休息。在床头柜上摆放几本小说散文或喜欢的杂志,睡前美美地读几页,是一种很好的催眠呢。

我们应该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自己都没读过,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我们要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我们必须明白:读书是心的享受,是进步的阶梯,是为师的责任。

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活到老,读到老”,不断积累,不断增长职业智慧,在课堂上尽显教书育人的魅力,造就可贵的生活品质,创造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3

“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

在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学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渐归于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能够拯救我们自己。我们通过学习,让知识活化成了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这是本人在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专著之后的所思、所悟、所得。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4

在读到这本《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之前,我曾购置过一系列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学生的精神世界》等著作。但就像李镇西老师年轻时的想法一样“读学著作,我最怕读到诸如‘结构效度’、‘认知编码’、‘心理复合体’之类深奥、晦涩的名词术语”,也许这些术语本身是科学的。但无奈我一看就头疼,因而连书索性也丢在一边当收藏了。而且,我敢说,这种心灵的折磨不只我独有,恐怕许多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过类似的自卑体验"。但是当我翻开厚厚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便被它极其平易而又极其流畅的文思所打动。从此以后这些书变成了我经常翻阅的枕边书。这学期又购置到李镇西老师的这本《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真的感觉异常亲切,温暖。

在序言里,作者言简意赅的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和成就,以及自己是如何走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之路的过程,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这位伟大家的敬佩和热爱。作者不愧是中学语文老师,文字清新,既有节奏又有张力,没有所谓学者的洒洒洋洋,也没有一般教师的小家子气,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讴歌了他的偶像,也表露了自己的心迹“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就是的魅力、思想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而这些都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格魅力”。这一个观点我极为赞同,每次看到感人的名人传记或自传后,我都会想:一个伟大的人物,其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甚至根本不在于他所作出的伟大功绩,而在于他伟大的情怀和人格;一项伟大的事业,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而一个伟大的人物,却可以感染和带动一大批人投身到一项伟大的事业中。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辑讲的是作者如何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如何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光荣而艰辛的职业中。这不是一些简单的读后感,而是作者在用真心拥抱自己的理想,并且和理想携手同行的过程,每一篇短文中都有作者亲身的经历,有的是经验,有的是教训,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诠释了作者的成长——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过程。文中穿插着苏霍姆林斯基那诗一般的文字,让文章读来既生动又优美。

第二辑是作者在江阴参加"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传承和学校改革"国际研讨会的记录和感受。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通过作者的记录,看到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对苏霍姆林斯基生平和思想的介绍,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以及他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承,令人高兴的是,有那么多人赞同他用心灵来滋养学生,赞同他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是的终极目标,然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在我们的唯分数主义面前,显得多么脆弱甚至可笑。作者在这一辑中也处处流露出自己的无奈,无奈的早退,无奈的签订了协议而无法实施,无奈的看到那么多的假科研……但是,正如作者转述的苏霍姆林斯基女儿卡娅写给学生们的信中所说:“生活总是给我们提出任务、问题和课题,我们需要完成和解决它们,但不会那么容易,一定会遇到困难,那就必定要锤炼意志,开动脑筋,耗费心血。而当这些问题被解决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和胜利的快乐与美好。生活能如此展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直至一生,那就是充满希望、胜利和成就的一生,无悔无愧的一生。"作者也许正是为了这无悔无愧的一生,乃至由此带来的,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幸福的一生而执着吧。

第三辑看来最为轻松有趣,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乡乌克兰,但这一辑也最为令人心酸,就如同许多学的人不知道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一样,乌克兰人也有人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作者的"朝圣"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却也被他走的有滋有味。最后,作者带着深情,也带着责任感的写下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的是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5

静下心来,在教书空余时间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孩子爱上语文课,爱我这个班主任。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我收获颇丰: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实践经验的理论家。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你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大师知识的渊博,对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虽然理论较多,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准备上课的材料,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还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其次,教师要有静气。

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6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充分利用这100条建议,来细致深化自己的工作。工作是培养人的,而人群又是复杂多样的,每一个个体都绝对是唯一的,而教师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复杂多样的唯一个体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真正的人,并要求在过程中不泯灭其独特的个性,以保证社会的复杂性,从而是整个社会趋向良性发展。因此,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加以影响和塑造。如许多的鲜明个性的教师常常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并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为,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作者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另一个感受也是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是:“后进生”的问题。

“后进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相对于一般的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不久而且不牢固的学生。

当我们对“后进生”,埋怨、斥责和烦恼的时候,不知我们教师有没深入的思考过究

谁,制造了这些“后进生”?答案可能是我们大多数教师不愿接受的,但这是个铁的事实:如此令人烦恼,令人头痛的“后进生”,他们的制造者可能恰恰正是我们教师!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由于上述的原因,大多仍然也只能沿用的是前人的老的教学思路和旧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待的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后进生”问题,缺乏的技术与艺术的解决,仍然是“打、骂、罚”。在此过程中,鲜活的孩子们,在我们这些教师所谓“很负责任”的中,“自尊感”、“进去心”、对“学习的爱”已经渐渐消逝,他们对待学习越来越麻木。其结果就是后进的越来越后进,教师也越来越烦恼。在这恶性循环下,美妙的过程对于这些“后进生”和“后进生”的老师来说,都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

于是,便发生了在那个美丽的午后,办公室里的怨天怨地,教室里的痛苦折磨。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并不只在我们学校演绎,它同样演绎在存在,存在学校的每个地方。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一是读书,读的经典著作,最新的关于理念的杂志、报刊,从中吸取精华,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二是积极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学习他们新颖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好的做法,努力提高自己解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技术和能力。在对“后进生”问题的解决中,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以苏州大学心理学博士说过的一句话“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为座右铭。在对“后进生”充满爱心、耐心的同时,更需要一份智慧的思考,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轻言放弃。

当我们做到这些后,我相信,在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都将会盛开那欢快、灿烂的花朵,同时我们每个教师、每个学生也将会再次在心头一同共享那份的温暖!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7

在20xx年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潜心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着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自己的感想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

总之,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

“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

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

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总之,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和发展。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8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前苏联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将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写入《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这些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我对于书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很有感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备课、上课、批改还是做学生思想工作,肯定会有许多感触和体会。如果我们能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那么将是多大的一笔思想财富啊。教学工作绝对是一个有经验者优先的职业,越老越吃香。那么经验从哪里来,就是平时点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但是一个人的记忆不可能永久保鲜,所以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教学中的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就是教师日记。我认为教师日记主要内容应该是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教学反思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因人而异,但共性的东西不外乎这几点:

1、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比如教学过程中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得当;学生反映较好,积极性较高;将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巧妙应用到本节课的教学中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2、记“败笔”之处。找出本节课教学中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及整改意见,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

3、记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指中教学中,教师的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主动参与的孩子往往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写教师日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城南旧事读后感参考8篇

200英语读后感8篇

茶花女读后感800字8篇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600字8篇

《人生》路遥的读后感精选8篇

200英语读后感通用8篇

《说话的魅力》读后感8篇

中学课外书读后感8篇

心得体会读后感800字8篇

好教师读后感通用8篇

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2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