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游戏化的教案,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优质教案的制定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全面发展,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湘教版音乐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课演唱《龙里格龙》
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部合唱《龙里格龙》,并能准确表现歌曲的力度变化。
2、能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感受京剧音乐的美。
教学重点:
唱好二部合唱《龙里格龙》。
教学难点:
二部合唱时能根据指挥的手势准确地演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复习上节课了解的京剧的.基本知识。
三、京剧的四大行当
1、师: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你们知道是哪四大行当吗?(生、旦、净、丑)
2、cai出示图片,说说行当的门类,教师简要介绍。
“生行”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档名,比如:老生、小生、武生;
“旦行”是指女性角色,年龄大的叫老旦,年纪轻、性格较活泼的叫花旦;
“净行”指“大花脸”,就是我们介绍过的有脸谱的角色。
“丑行”是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就像画面上这位《水浒传》中的时迁一样。
3、演一演。(请学生上台演一演各种行当的人物)
四、京剧的表演形式
1、欣赏与分辨。
2、播放视频: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模仿这段戏里的唱、念、做。
五、唱一唱《龙里格龙》
1、cai播放《龙里格龙》,教师带领几个学生表演京剧中的走圆场。
2、再听歌曲,说说听后感。
3、三听歌曲,思考:歌词和曲谱有什么特点?
4、唱曲谱。
分声部视唱后进行合唱。
5、唱歌词。
6、教师指挥进行合唱。
7、评价。
六、小结
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的情绪,能说出歌曲旋律进行的方式。
技能目标:
感受埃及民歌《光辉的太阳》的情绪,并在聆听中回顾学过的外国民歌,感受与比较外国民歌的不同风格和情绪。
情感目标:
能用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把雨伞圆溜溜》,表现歌曲欢快、诙谐的情绪,并设计表演形式随音乐表演。能边画拍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榕树爷爷》,并能说说二声部合唱的特点。能用不同的音色、速度和力度表现编创的旋律短句。懂得变声期嗓子的保护知识,学会吹奏竖笛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演唱歌曲《榕树爷爷》
预习导入
1、歌曲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简单,易学好唱。
2、歌曲的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是相同的,只是引子部分的主旋律在低声部,而尾声部分再现时主旋律在高声部。
3、歌曲的主要乐段曲调流畅,节奏规整,让学生分组、分声部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 4、尾声部分可用渐弱的力度和渐慢的速度来演唱,表达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榕树爷爷的依依不舍。
5、完整演唱歌曲,请学生边唱边为歌曲画拍。
二、聆听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预习导入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内容。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和高潮部分。 3、跟着音乐哼唱,分析歌曲旋律的进行方式。
4、跟着音乐唱一唱歌词,体会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情感。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演唱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预习导入:
1、多种聆听方法,帮助学生熟悉歌曲,加深对歌曲的整体感知,为唱准、唱好歌曲作铺垫。
2、学唱歌曲时,知道学生掌握歌曲的整体韵律,并从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中,引导学生用明亮、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歌曲所表达的雨中欢笑之情绪,以及同伴风雨共伞,一往无前的情感。
3、歌曲轻快活泼,诙谐有趣,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歌曲中休止符出现的地方做拍手动作,以增加歌曲的情趣。
4、鼓励学生分角色设计表演形式或创作情景,随音乐表演。
二、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
1、复习聆听学过的外国歌曲导入。
2、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情景。
3、再次聆听歌曲,结合音乐中特有的古典,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
4、回顾几首学过的外国民歌,请学生听一听,唱一唱,感受不同的风格和情绪。教学反思:
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3、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三叠”——三段。《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下半阕是后人增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
先听蒋大为演唱的第一叠,然后再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设置问题:⑴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⑵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
4、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1)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
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
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
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
(2)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
(3)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
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
5、评价
(1)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2)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如: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同时播放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
(3)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6、知识链接和创作
(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
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语言是不能解释音乐的,但音乐是可以用语言来描绘(描述)的。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抽象的音乐,我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一绝。
(2)请同学们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教师的准备:《送别》李叔同词奥德威曲 《送别》——
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茉莉花〉,使学生近一步了解茉莉花的美丽,并能通过优美、抒情的歌声表现出来。
2、指导学生熟练演唱,并能背唱
3、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所包含的文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舒展,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看过影片之后猜一猜我们到了哪里?
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放录像
同学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师:背景音乐有没有注意到?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江南水乡走一走,共同学习并演绎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四、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a、欢快活跃
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a、婉转细腻柔美
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唱歌谱
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把歌谱唱一唱(出示歌谱)学生分三组唱,第一组先慢唱,然后恢复原速。
5、歌曲教唱
师:这么动听的旋律配上美妙的歌词一定更好听
a)放录象(学生听)
b)学生跟唱(多唱几遍)
划拍唱-----难点纠正:
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并告诉学生一字多音是江南民歌的一个特点。
6、放开声音唱一唱。
7、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茉莉花唱的更美?每一句怎么处理?
(1)学生自己试着唱一唱
(2)教师可提示:从速度、力度和演唱方法上有什么想法?
(3)学生把每一句都试唱出来,说出为什么这样处理,全体在试唱,教师指导。
(4)按照同学们处理的方法大家一起感受演唱。(放录音)
五、欣赏与拓展
1、《茉莉花》是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奇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还有的把它改变成了器乐曲。
2、创编动作
请同学们自己为歌曲编动作
3、拓展
师:我们加一种唱法:轮唱
(1)练习轮唱
(2)清唱
(3)放录音请同学唱第一段,全体起立唱第二段。
六、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说说这节课学习后的快乐之处是什么?
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听出歌曲《爱是一首歌》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说说最感动自己的是哪一段。
2、用嘹亮的歌声随音乐哼唱《两颗小星星》,唱出歌中主人公的自豪。
3、能视唱《滑雪歌》其中一句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并与同伴一起设计表演形式来演唱歌曲。
4、能用明亮、自信的声音背唱歌曲《do re mi》,并与同学分角色表演。
5、能编创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滑雪歌》和《do re mi》。
2、初步体会到主题歌曲在塑造电影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课时说明: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爱是一首歌》和《两颗小星星》;
编创旋律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整体感知
1、组织教学。
2、导入。展示动画片《小鹿斑比》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看过这部动画片的学生讲讲其中的故事。
3、聆听《小鹿斑比》的主题歌《爱是一首歌》。
4、初听歌曲,听出歌曲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聆听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人声的分类和学过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并把这些知识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在聆听时对照。歌曲先是由男声领唱,接着是男女声合唱。
5、复听歌曲,听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哪一段最能感动自己。引导学生从歌名和歌词中谈谈对歌曲的理解,结合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所体现的效果,体会歌曲最令人感动的部分。
6、再次聆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甜美与温馨。
二、二次聆听,对比欣赏
1、从复习演唱歌曲《小小少年》人手,简单回忆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故事情节,并让学生谈谈对主人公海因切的印象。
2、聆听歌曲,《两个小星星》感受歌曲的情绪。
3、复听歌曲,教师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节奏型与一字一音中,感受主人公海因切的自信与自豪的性格特点。
4、再听歌曲,请学生听出不同情绪的两个乐段,用不同的动作表示出来。
5、再听歌曲,请学生随音乐哼唱,体会主人公海因切的自豪心情。让学生边唱边用动作来表现。如:手握空拳随音乐的节奏来挥动,以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自信。抒情段落时,把握拳的手张开,随乐句划动。
6、鼓励学生尝试编创2—4小节的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教师启发学生模仿歌曲的节奏型来编创旋律,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走出文本,谈谈体会
1、谈谈这节课聆听两首歌曲的表现形式的不同。
2、体会主题歌曲在塑造电影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节奏,只不过有一些我们要适当整理,有一些却可以直接拿来用,而学生中有一些特别的“有心人”,他们对这些节奏就非常敏感。“χ0”
节奏学生总唱不准,不能够把那种轻盈、利索表现出来,于是我就启发学生,谁看过小鸡吃米?来模仿一下它的声音?有好多学生举手了,大家开始评价他们的模仿“他不象,小鸡吃米声音很轻,边吃还边抬头呢……”“他最像,声音轻,还很干脆”。最后选出一位小老师,学生们跟他一起学会了。
充分发挥“小老师”奖励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篇6
第一课 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聆听乐曲《关山月》,认识古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认识古琴导入。
3、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4、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
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5、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三、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古琴曲《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表达了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琴曲《关山月》为本世纪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音韵刚健而质朴,气魄宏大,抒壮士之情怀,真挚感人,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韵律与情感,孩子们很聪明,乐感也不错,第一遍聆听就听出这首曲子是思念家乡的,略带忧伤的,然后我让学生随音乐默诵这首李白的唐诗《关山月》,提示学生要把诗词朗诵出乐曲的韵律来,六年级的孩子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朗诵诗词也有一定的.韵律。然后我又让学生用桌子当古琴,模仿古琴的演奏姿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一)、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
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二)、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花非花》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此曲作者、歌词以及歌曲背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与呼吸在歌曲中的运用,为初学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音准、调式及语言的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本诗的作者,感受我国丰富的古诗文化。
教学重点:
声音统一,气息均匀的控制能力。
教学难点:
歌曲结尾部分的减慢与延长渐弱要做的恰到好处。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做的古诗,黄自先生为其配曲,黄自是我国3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如作曲家江定山、刘雪、贺绿汀、陈田鹤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黄自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gui)(今山西渭南北)
教学方法:
启发式、欣赏感受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1=c至1=g
二、情境导入
1、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说说诗的作者是谁?
2、出示视频,介绍白居易。
3、揭题“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白居易的诗。不同的是,是用歌声来表现诗句的,我们一起欣赏!”(出示视频“花非花”)
4、介绍歌曲作者黄自。
三、寓教于乐
教唱歌曲
1、先用“lu”模唱。
2、按节奏读歌词。
3、学生轻唱歌词。(注意音准,尤其是高音部分,需要较强的气息控制。延音记号,2处1拍半,结尾1处3拍)
4、完整唱词。(有强弱的演唱,首先要注意弱音开头,不要唱的太重,中间部分的由强到弱,结尾部分的渐弱要控制好,每一句的吐字要掌握好)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
在学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可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四、创造表现
1、请生讨论这首诗的意思,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总结,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惆怅柔美,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3、再唱歌曲,用歌声表达诗中的惆怅柔美。
4、请生说说歌中的p和渐弱起的作用,师总结。
5、再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6、分组演唱。
五、拓展延伸
1、请生自己编一首小诗或者用自己编的小诗和自己喜欢的诗句填入歌曲,进行创编。
2、小组间评价反馈。
六、完美结课
请同学们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得完美贴切、珠联璧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学生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结合力度记号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总体来说,在“咏唱古诗词”环节的教学中,可通过分析诗词、朗读诗词进而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也可采用引入有关诗词或文学作品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情境设计导入反响热烈在课堂初始即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掌握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技巧、仪态、肢体示范动作等,让学生学到技能方法;练习效果突出根据对学生不同方式的发声训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分小组学习、互动设计反馈较好在气息练习、发声练习、找重难点、解决重难点时,学生的团队合作、互动的环节,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唱歌的技巧,学习的方法,更懂得了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日后工作中所需具备的技能。 学生互评效果好,学生上台表演完,都要进行学生互相评价,老师最终点评,既可以锻 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点评能力,共同学习。
不足之处:
学生自己发挥的机会太少,不能充分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仍然有些被动。
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学习有关乐谱的知识认识五线谱
教学目标:知道音乐记谱法是人类为记录、保留、传播音乐而创造的。有乐于通过识谱自己学习音乐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对照所熟悉的简谱来学习五线谱记谱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学习有关乐谱的知识:
1、记谱法产生的必要性
2、历史发展中的一些乐谱
3、观察教材中展示的几种记谱法的特点
各种记谱法中,主要有:
①文字谱: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
②奏法谱: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表示乐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
③音位谱:根据固定的线条,以不同的位置来记录音位的高低
④图像谱: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的方法
三、学习五线谱知识:
1、认识五线谱的线、间
2、认识高音谱号
3、认识音符、休止符的形状
四、五线谱读谱法的应用:
1、试一试对照简谱和五线谱视唱歌曲《doremi》b段的旋律
2、练习将简谱译成五线谱,并学唱《水孩子》
五、课堂小结:说说这堂课给你的收获。
六、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这节音乐课不仅是给学生进行的一次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是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美”的熏陶,让音乐课成为感受美、创造美的殿堂,促进学生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快乐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doremi》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doremi》,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
2、学习五线谱知识,能将五线谱(高音谱表)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
教学重难点: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聆听《doremi》:
(一)简介音乐剧《音乐之声》:
该剧通过描写一个生性活泼、不安心当修女的姑娘玛丽亚,应聘到一个海军上校家里当一名家庭教师,教孩子们从学唱“do、re、mi”开始,在游戏中学会了唱歌,懂得了七个音符能创造出美妙音乐的魔力。《dore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
(二)、观赏音像资料,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唱歌曲《doremi》b段
1、视唱简谱,注意变化音的音准
2、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附点节奏
3、学唱歌词,注意音高、音准、节奏
(四)、学习歌曲《doremi》d段
1、运用五线谱读谱法分声部自学
2、请高音部的同学视唱歌谱
3、请低音部的同学视唱
4、二部合唱歌谱
5、练习合唱歌词
三、再次观赏电影片断,聆听完整的歌曲《doremi》
课后小结::
学唱歌曲《doremi》,让学生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在授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节拍、呼吸、发声、音准。通过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稳定在音乐中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发声训练,调整唱歌的正确姿势,这种方法在唱歌课上作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在呼吸的常规训练中运用生活中的闻花香或者打哈欠掌握缓吸缓呼的方法,学生没有枯燥的感觉,很有兴趣很放松很快乐。通过表演《doremi》让学生观察了解音阶,从中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唱歌曲,结合简单分析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和情绪。在学唱中我运用不同演唱形式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歌曲练习;在歌曲中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师生合作歌唱表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和学习的无限快乐。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段,让学生思考音乐剧是靠什么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通过了解《音乐之声》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促进学生思维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对老师的喜爱,同时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