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准备每一堂课时,都应该认真撰写教案,因为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通过教案的书写,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圆的周长
(2)能够掌握多种测量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3)能够说出圆周率小数点7位
(4)能够了解祖冲之
(5)能够灵活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7)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8)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视频、篮球、硬币、瓶盖
教学过程
一、讨论探索活动导入
1、展示实物篮球、瓶盖、硬币
揭示主题:圆的周长
2、提问:正方形、长方形的边长是4条边相加就是周长,那圆的周长也和它们一样吗?
3、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出篮球的周长(分小组讨论探索)
4、提问:圆是没有边长的,它只是一条曲线,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将圆的周长测量出来吗?你们能想几种方法出来?
5、分享测量的方法
方法:化曲线为直线、滚动、软皮尺测、绳绕圆一周
二、了解圆周率
1、提问:观察一下篮球和硬币的直径和周长,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
2、提问:有谁知道圆周率是多少吗?
圆周率3.1415926535
3、大家猜一猜圆周率有多少小小数点?
(展示祖冲之图片以及圆周率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比外国早1000年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
圆周率是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这个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3、播放视频:歌曲名3.1415
三、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1、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可以推导出一个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书上,告诉我是什么?
公式:c=πd或c=2πr
2、提问:求圆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条件:直径或者半径、π=3.14
3、例题讲解
书上第64页例题
4、做练习题
(展示ppt)
课后小结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取近似值π=3.14
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课后习题
同样的小组成员,测量一个学校圆形的周长,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人教版教案模板篇2
幼年趣味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和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对“物外之趣”的精神体验。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理解“物外之趣”的含义。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生字和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和理解课文。
②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童心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充满好奇和遐想。你们是否听说过“青梅竹马”这一成语?但你是否知道这个词语中的“竹马”指的是什么?李白在他的诗歌中写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的“竹马”是小孩子用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骑。这种遐想和创意真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要学习到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幼年趣味》。文章中的有趣故事或许能勾起你们的童年记忆,或许能给你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启示。
板书课题。
2、作品和作者简介
3、教师导航
文言文是古代用于书写的语言,简洁而又雅美,是普通话的前身。学习文言文不仅是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同时还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能力。要想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首先需要背诵和熟读,之后要注重理解,并且不断汲取生僻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需要理解文章内容。随后,朗读背诵也同样重要。在朗读时,需要注意语气和节奏,大声朗读,将文言文的韵味发扬光大,并且还需要在感情方面表现出来。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理解文章意义。
①默读课文,深入理解文中的含义,尝试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如有不明之处,可以与同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够睁大眼睛看出秋天毛细的'缺陷。b.自己构想出一群仙鹤在空中翩翩起舞。
c.仰头注视,发现颈项坚硬有力。d.让蚊子停留在白色纱帐内,轻喷烟熏它。
e.就像仙鹤在云层中鸣叫。f.抓住蟾蜍,用鞭子驱赶它们并把它们带到别的院子。
g.看到微小的东西就会仔细观察其纹理。h.构想出一群仙鹤在空中翩翩起舞。
i.仰头注视,发现颈项坚硬有力。j.轻喷烟熏它。
k.用草来模拟树林。l.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会被吞噬。
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让学生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分析朗读的语音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下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问题:课文中的“物外之趣”是什么?作者为何产生这种“物外之趣”?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古文中所体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种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学习计划
1、检查上次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古文。
2、研读与欣赏
①导师引导
a.古文的主旨是什么?
b.简述作者所叙述的三件“物外之趣”。
②共同研究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讨论,老师提供必要的启示和指导。
a.参考注解,尝试理解作者所提及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之趣”是指对超出某事物本身的追求。由于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越事物原本属性的新形象,从中得到的快乐。它是一种精神体验。要理解,作者将这三件自然景象加以放大、美化、情感化以及理想化,感到了其中的不尽奥妙和喜悦,这就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具备了自我培养的美感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觉得“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作用于大量的联想和想象。
3、感悟与思考
您是否曾有过与作者一样的经历呢?请用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展示。
鼓励同学们敞开心扉,让他们以中心为主题畅谈体会,并做出评价。
在讨论中,探讨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启示是什么?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我们首先需要修炼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我们必须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有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成为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你认为怎样的人才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呢?表达你的观点。热爱自然和生活,富于联想和想象,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并能够发现美和认识美。
答案并非唯一,只要合情合理即可。在鼓励创意的回答中,教师应给予热情的鼓励。
多方面的思考,例如,“我”为小虫挺身而出,并不是将驮着癞蛤蟆的竹竿挥动击落到它的头上,而是将它从别院赶走。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提示:珍惜生命,处理问题需适度。
作业内容: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一个任务。
2.把“体验反思b”整理成一个300字的小短文。
总结:同学们,这是一篇有趣迷人的文章,无数美丽的联想和想象从作者的奇思妙想中激发而出。实际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中产生的。由于少年儿童的天然好奇心,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它,使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充满色彩,同时,我们应逐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积累更多的文言词汇,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风景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信息反馈:
人教版教案模板篇3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1、出示第1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习。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2)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可以运4吨,第一次来了6辆汽车,第二次来了8辆汽车,两次次一共运进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6+8=14(辆);14×4=56(吨)。
方法二:4×6=24(吨);4×8=32(吨);32+24=56(吨)。
6、第6题。
(1)观察插图,你读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运煤多少吨,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7、第7题。
(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告诉我们“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现在要求几人几天?
(3)你打算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这是连乘问题的又一种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步连乘应用题,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在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人教版教案模板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拼、数、找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探索出数角的方法。
2、通过创设情境,在活动中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创造、合作交往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用具:
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共4张,卡纸作的角若干个,课件,实物投影,剪刀。叮当猫头饰若干个,美芝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中激发好奇心
媒体显示:叮当猫神奇地从一座房中出来,边喊叮当法术变!变!变!,边从神气的口袋中变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又把长方形彩纸变成正方形、多边形、三角形、角或奇异的图案。
叮当猫的法术高明吧?你有法术吗?
二、合作活动
1、活动准备。
谈话:叮当猫不舍得与同学们分开,它想与大家一起玩一玩。瞧,它在魔幻镱中展出:
提问:这些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有的各部分名称吗?
回答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活动。
(1)媒体显示;叮当猫又蹦又跳;你们已经认识角了,想和我一起与角做游戏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1+1等于几?(学生回答等于2)叮当猫很神秘地在1+1和2之间填成1+1>2、(学生迷惑)叮当猫笑着说:不信?跟我做。
叮当猫示范:把刚才图中的两个角合起来,如:
学生模仿:把自己准备的两个角模仿叮当猫做法拼起来。
(2)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讨论后达成共识:还是角)
(3)自主探索: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①独立思考;②小组合作,交流个人想法、结果,并讨论谁的想法合理;③班内交流。
媒体显示:叮当猫笑着问:怎么样?1个角加上1个角是几个角?1加1是不是大于2?
(教师评价;优秀组评为叮当猫,优秀个人评为聪明叮当猫,发头饰个。
(4)合作探索:
①媒体显示:叮当猫说:我把两个角这样(重新展示刚才拼法),你还可以怎拼?拼成后的图形有几个角?要求;顶点要重合在一起。
②小组合作探索,师巡回了解各组拼、数的情况。
③自由选择友谊组与其交流本组想法及结果。
④班内交流:学生到实物投影处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的成果,并作为讲解员说说想法及数角方法。其余同这了后补充。
⑤小结:从刚才的操作、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角加一个角所拼成的图形中所得到的是不是2个角?拼法不同,所得角的个数也就不同。
学生交流刚才游戏中收获,师总结成表。
3、继续数角。
(1)呈现游戏方法:媒体中叮当猫问:1+1+1=?等于3吗?请跟我玩,把3个角拼在一起,你有几种拼法?拼出后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2)合作探索。
①小组内讨论有几种拼法?每种拼示中有几个角?派一名记录员记下来。(师巡回了解各组拼、数、记的情况)。
②班内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实物投影处展示自己拼法及角的个数。(及时表扬数法妙的同学,发叮当猫头饰。)(评出叮当猫组)。
交流中师汇总学生拼法及角的个数,成表为:
(3)师生合作总结晶上边两次游戏(以学生谈收获为主)。
4、数剩下的角。
(1)媒体播放:美芝做完作业,在焦急地四处找叮当猫,发现叮当猫在同学玩游戏,也急着想参加,叮当猫调皮地喊一声:叮当法术变、变、变,一下子跳出3个美芝,都拉我叮当猫要一起玩,叮当猫拿出三张纸(长方形或正方形),分给3个美芝,然后说,如果你把手中的纸剪掉1个角,还剩几个角?
(2)(画面停止)提问:小朋友们快帮忙,拿出你准备的纸(长方形或正方形),想一想,剪一剪,看她们的答案谁正确。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折一折,剪一剪,数一数,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情况)
(4)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剪法。(本组有几种剪法就说几种,其余小组可自由补充。)
5、拓展游戏。
(1) 媒体播放。叮当猫喊:变、变、变,我要变成小朋友们模样。(画外音:爱动脑,就是你们的叮当法术,同学们个个爱动脑,瞧,叮当猫多羡慕你们呀)。美芝却不服气:这有什么呀,看我的。(美芝民示自己聪明才智:把长方形纸剪掉2个角,数了数,还剩4个角,并哈哈大笑说:我能变出4-2=4,你能吗?)
提问:同学们,你敢和美芝较量吗?
(2) 自主探索:
① 独立思考;
②合作交流、讨论;
③注意整理成表。
三、活动总结
略
人教版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并能正确计算式题.
2.通过对的运算顺序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含有除不尽情况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1.小数加、减法
3.2-0.8 4.7-2.5 1.3+5
4.7+2.5 1.1+4.6 5-3.3
2.小数乘除法
8×0.5 3.6÷0.4 0.75÷0.3
0.5×14 1.2×5 40.6÷2
(二)教师提问
1.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
2.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 3.6×6÷0.9
1.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7-2.5+4.6 3.6×6÷0.9
=1.2+4.6 =21.6÷0.9
=5.8 =24
2.小结运算顺序
(1)教师: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组织学生讨论: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教学例2
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 6.75+2.52÷12
1.小组讨论例2所提问题
2.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小结
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不计算,只说出下面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7-0.5×14+0.83 2.6+8×0.5×3
3.6÷0.4-1.2×5 0.75÷0.3÷0.5-3.2
(三)教学例3
例3计算3.6÷1.2+0.5×5 (演示课件“混合运算1”)
1.教师提问
(1)上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如果要先算1.2+0.5该怎么办?(加小括号)
(3)如果要先算(1.2+0.5)×5,该怎么办呢?(加中括号)
(4)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改变运算顺序)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 [(1.2+0.5)×5 ]
=3.6÷1.7×5 =3.6÷[ 1.7×5 ]
=3.6÷8.5
3.学生在计算中,遇到3.6÷1.7和3.6÷8.5除不尽的情况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解决,最后独立完成计算.
(强调: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
4.小结
教师提问:(1)什么情况用约等于号?
(2)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
(3)谁能总结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5.练习,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0.4×(3.2-0.8)÷1.2 5×〔(3.2+4.06)÷6.05〕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新的知识?什么是第一级运算?什么是第二级运算?括号起什么作用?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一)不计算,只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
4.5+1.43÷1.3-1.23 3.5+5.6÷7×4
13.6×3-40.6÷2 9.18÷1.7+3.75÷1.5
(二)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
20.9+10.5÷(5.2-3.5)
9.4×〔1.28-(1.54-0.31)〕
[(6.1-4.6)÷0.8-1]×0.4
3.72÷[(54.7-17.5)×(0.45-0.9)]
(三)选择
1.4.8与2.7的和乘4.02,积是多少?
a.4.8+2.7×4.02
b.(4.8+2.7)×4.02
c.4.02×(4.8+2.7)
2.35.7除以0.7的商,加上12.5与4.8的积,和是多少.
a.35.7÷0.7+12.5×4.8
b.(35.7÷0.7)+(12.5×4.8)
c.(35.7÷0.7+12.5)×4.8
d.35.7÷〔(0.7+12.5)×4.8〕
3.10.2减去2.5的差,除以0.3与2的积,商是多少?
a.10.2-2.5÷0.3×2
b.(10.2-2.5)÷0.3×2
c.10.2÷〔2.5÷(0.3×2)〕
d.(10.2-2.5)÷(0.3×2)
4.按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演示课件“混合运算2”)
五、课后作业
(一)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5+1.43÷1.3-1.23 3.8+5.6÷7×4
13.6×3-40.6÷2 9.18÷1.7+37.5÷1.5
(二)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20.9+10.5÷(5.2-3.5)
2.9.4×[1.28-(1.54-0.31)]
3.[(6.1-4.6)÷0.8]×0.4
人教版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