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准备每一堂课时,都应该认真撰写教案,因为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教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语文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学写14个生字。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学习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各两遍。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二、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四、
启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从小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出力。
五、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2、摘抄第三自然段生动的词句。
3、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2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 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3
?桥之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一、认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第1题: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第3自然段)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哪些?
第二段中:“‘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第三段中:“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五段中:“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七段中“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第2题: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第4自然段中有: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5自然段中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高山峡谷中的人造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6自然段中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师强调:4、5自然段中的桥从正面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第6自然段中的桥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包括成昆路上的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些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些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第3题(1):第4自然段,不同的桥带给作者的什么不同的感受?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第3题(2):试找出风雨桥的美表现在哪里?
答案: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第4题:认真阅读课文,重点阅读2、3自然段,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答案: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5题:读了作者对几种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
答案:(第2、3自然段)桥要讲究对比、变化、和谐。
第6题:找出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句子。
作引用:(第2段)“小桥流水人家”,固然----。
列数字:(第4段)卢沟桥只有17孔,-------。
打比方:(第4段)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好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作诠释:(第7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7题: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c
明确: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也让人感到极度欢乐。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二、总结全文。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中得到的启发应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5
设计说明
本课是节选自梁容若的《夏天》一文。在本课设计中,要努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注重提升朗读、感悟的水平。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作者语言描写的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升华和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提高求知欲。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近文本,让学生感受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人也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奋发努力,不要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生字卡片,搜集相关植物的照片和影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引导,揭示文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板书:夏天)古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是指农作物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同学们想象一下:都有什么会在夏天里成长呢?(在这里学生只要能列举出在夏天里成长的动植物即可,不必拘泥于课内课外,以及是不是在当地生长。)
2.揭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一下“夏天里的成长”。(补充板书标题:夏天里的成长)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初步感知夏天,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
二、自读课文,突破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标记下来。
2.借助工具书,正确标注生字读音,同桌之间互相听读,检查字音。
3.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比如“蔗”字读zhè,不读zhé。“增”字是平舌音。“缝”字是多音字,在本课读fènɡ。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9个字,让学生练习写字。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汉字拼写比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字多。
6.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蔗”“缝”“瀑”3个字,尤其是“缝”字的笔顺。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比如“苔、藓、蔗”3个草字头的字都是上下结构,“缝、瀑、坪、谚、棚”都是左右结构;“缝”字尤其要注意右侧“逢”字的书写顺序。(动漫展示“蔗”“缝”“瀑”3个字的笔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在学习之初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部分突破,打破阅读的障碍,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聆听课文内容。
2.再次大声朗读课文,然后说一下自己的读后感。(让学生自由发言,既可以是对课文中句子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课文段落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联想到的生活感受,教师不做点评。)
3.小结:同学们通过认真阅读,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有的同学想到了自己夏天里的故事,大家说得都非常好。
4.过渡:通过阅读,每个人对夏天里的成长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本文的作者是怎样理解夏天里的成长的。
设计意图:课文的阅读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既可以先从自然段的阅读分析进而上升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也可以通过先整体感知进而逐步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这里采用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主题,然后逐步深入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然后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夏天的认识。(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句)
2.细读课文,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意思?作者是围绕夏天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以点带面,理解“万物”。
3.让学生边读边画,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标记下来,待下节课再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发现和总结提炼全文主题,就为下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从文中熟悉的事物入手,也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试着品读课文。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夏天里还有哪些生物在成长。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生字词,是对基础知识的夯实,而积累优美的词句和拓展思考既能丰富文学素养,又能帮助对文章的理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启发思考
1.复习检测:结合上节课作业内容,让学生说说夏天里还有哪些生物在成长。
2.新课导入:从上节课我们知道,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作者围绕这一中心分别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一直写到人的成长。那么,万物到底是怎样“迅速生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过渡,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
二、研读课文,感受生长
1.课堂交流。接下来,大家把上节课标记的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进行相互交流,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理解的。(通过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活跃了学习气氛,老师也更容易发现共性的问题,以便课堂上集中解决。)
2.讨论发言。谁能说一说在夏天里,万物的生长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发言只要能体现生长的特点即可,不必苛求语言的精炼和准确。通过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这一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一扇解读文本的窗口,提高自身的阅读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在发言中逐步发现问题的答案,终找出各种事物的生长的特点——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适时板书: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
3.朗读指导。提示学生“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应当读出节奏感,语速稍快。
4.分段解读。
第2自然段:
(1)从课文中哪里能看出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植物:瓜藤、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
石头——苔藓、黄泥——草坪。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提示:让学生列举课文中所提到的植物和动物,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比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句中的“昨天……今天……明天……”。
(2)写作指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通过抓住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展开描写,往往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通过列举,加深理解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第3自然段:
(1)分析比较下面的三句话,从句式上来看有什么特点?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提示:句子结构相同,这三句话构成了排比句式。
(2)讨论:从内容上来看,上面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草,树——山(丰满);稻秧,甘蔗——地(高起来);水,瀑布——河(变宽变深)。(适时板书)这三个相同句式的句子告诉我们:正是由于“草,树,稻秧,甘蔗,水,瀑布”这些具体事物的生长,经过“一天一天”的积累,才终使得“山变丰满,地变高,河变宽变深”。
(3)分析俗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引用俗语是为了揭示万物夏季迅速成长的原因。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总结:夏天太阳威力大、温度高,促进了万物的生长。可以用课文中铁轨、柏油路的例子来补充例证。
(4)分析语言特点。通过分析“活生生的”“个把月”“收成”等词语特色,帮助学生理解本文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
第4自然段:
(1)过渡: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大家想想我们是不是也在长?(从万物的成长联想到人。)
(2)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发表对“六月六,看谷秀”和“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理解。
提示:“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高、秀出穗的谷子了。“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只能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割掉喂牛吃了。
(3)课堂讨论:从以上两句谚语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着重还是要让学生理解谚语的意思,尤其是“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寻答案。
提示: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板书: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4)重点语句分析: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引导学生明白:这是由物到人,升华主题。
时候:这里是指时机,就是说我们要抓住机遇。
热天:在这里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提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的道理。
(5)大声朗读: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
设计意图:从分析句段让学生深入感知夏天万物生长的特点,进而由物及人,自然转到人的成长方面,再通过谚语的引入突出时间的重要和紧迫,从情感上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成长。
三、拓展阅读,升华感受
1.阅读梁容若的《夏天》原文,读完后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
学生可以从内容、词句、段落等多个方面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有收获就行。
2.原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厚,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活动设计:说说你在夏天里的成长故事,也可以选读自己喜欢的有关夏天成长的美文。
针对自己感兴趣、印象深的来说,教师适时启发学生为什么印象深刻。阅读短文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原文,有助于全面了解课文的主题。同时,叙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或者朗读美文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拓宽视野也有好处。
四、机动灵活,设置作业
1.搜集、摘抄关于夏天成长的诗词、文章。
2.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段话,重点描述一下它是怎样“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的。
设计意图:课外写话作业要做到及时检查指导和反馈,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动力。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上、下、土、个”4个字。
2.培养学生认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每小组一份生字卡片,每生画一幅“我的家”,每生一个信封(装有小卡片)
教学方法
在情境中读读、认认、贴贴、说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心情特别高兴,你们猜是为什么?(有的猜是因为有老师来听课,有的猜是因为我们特别乖……)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是因为老师有一个好朋友,她叫小新,她邀请老师到她家去玩呢,我们一起去好吗?你们瞧,她来了。(小新:欢迎老师到我家做客,也欢迎同学们到我家做客)。
二、利用情境,识字说话。
(一)参观前
1.师:小新,你家都有些什么呢?
新:我家有好多东西,我都写在卡片上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卡片,说说小新家里都有什么,好吗?
2.生自学生字。
3.学生汇报,上台说一说:“我知道,小新家有:沙发、茶几、报纸、书架、台灯、挂钟、电视、电话……”
4.齐读、指名读、分组读。
(二)参观
师: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急着想去小新家看看了,大家能用一个成语说说老师现在的心情吗?(着急、非常着急、迫不及待……)
1.小新:这就是我的家,大家请进。
师:小新,你的家真漂亮!谁也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夸夸小新的家?(生:小新你的家真美丽!小新你的家真可爱!小新你的家真棒!)
2.看图说说小新家里都有些什么?(一边说一边卡片出示词语)(贴卡片)
3.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分为家具和电器两类)请你上来摆一摆。
4.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
5.出示生字(小黑板),指读,说说你认识这些字中的哪些偏旁?(生认出三个,就先学三个)
6.说说其他字你可以怎么记住它。(利用熟字变一变、合一合的方法。)如:火+丁——灯,日+免(去尾巴兔)——晚……
找出生字中平舌音、翘舌音、后鼻音。
7.开火车读卡片。
8.《能力训练》中的你指我读。
9.请小新再介绍一下她的家(为后面请同学说做铺垫)
(三)参观后。
1.小新家这么漂亮,我相信同学们的`家也很漂亮,但这么多家老师去不了,好在你们都把家画下来了。每个同学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有许多词语。请你们选择自己需要的字词贴在画上。(板书:1.贴)。
2.贴好了以后向小组里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家(板书:hao)
3.把画贴到墙上,请老师和同学来参观你的家,也可以去参观一下别人的家,指着小卡片说一说他家有什么。
(四)写字
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先看范字,整体认记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顺,再试着描描,最后每字写一遍。老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重点是“下、个”两个字。
下:认识笔画“、”,写点起笔轻,落笔重,与坚相连,居中线上。
个:上面是“人”不是“入”,撇的起笔高,捺的起笔低一点,两笔相接,开口度大。坚居中,带针尖,不与“人”连接。
(五)巩固练习:
1.《同步阅读》中的分类练习。(把用不同的颜色把词语分成家具和电器两类)
2.猜一猜,连一连。
老大天天演戏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电话
三、课后延伸:
师: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同做家具和电器名称的卡片,贴在物品上,这样你就可以学到更多的字了。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是四年级下学期第十一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琥珀的基础上来自行制作琥珀,此次制作琥珀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所进行进一步的细制作,使所制作的琥珀更细致、精美。重点是模具的制作,什么样的模具确定什么样的造型。
这节课,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故事又使学生重温了一次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形成琥珀的条件,及它的价值。然后确定学具分配情况,分组进行分工完成任务。在让学生了解人造琥珀的使用情况后,让学生进行设计自己想要的琥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切实可用的模具,然后确定出本组的实施方案。这样整课的任务使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并将设计模具的任务布置为作业。
怎么制作是本课关键,学生虽然有先前的制作基础,但是也不能疏忽,为此在第二课时上,用自学比较的方法学习制作方法,在学生通过对比后就能很轻松地掌握制作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制作。最后对每组的作品进行展评,使同学间能有促动的作用,并把每班的作品在其它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具创造热情。
本课结束后,细细地品味了一下,并听取了校长及主任的指导后,深感还存有太多的不足。如每节课的上下连接在课前就应准备好,每节课要做什么,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做得还不是很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让应该以实践为主,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做,这是本课程的核心。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安排上若把作业制作模具安排在课内进行效果会更好。总而言之,就是在备课上所下的功夫还不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人教版语文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