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注社会实践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教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一种计划和指导工具,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新闻画新闻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新闻画新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习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习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看新闻画新闻教案篇2
一、设计思路:
看电视是孩子们平时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别是寒假结束,许多孩子都在议论电视节目。其实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孩子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因为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可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看电视”。“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须是真实的。通过看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从而激发孩子关心周围生活。
二、活动准备:
1、请家长配合,和幼儿共同收看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
(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周围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
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
(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
1、新闻是怎么来的?
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
(三)、自己设计新闻。
看新闻画新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听新闻广播《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能复述新闻的要点。
2、听新闻广播或看电视新闻,能说出新闻的要点,当众向同学作介绍。
3、初步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经常收听新闻广播和收看电视新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复述新闻的要点,当众向同学作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听说课文,请学生读课题《听广播说新闻》。
二、说一说
1、指名说说昨天收看的新闻。要求说出主要内容。
2、表扬收看新闻的同学。小结:经常收听收看新闻是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表现,这对提高我们的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养成经常听广播的好习惯。
三、明确训练内容和总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这次听说训练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2、反馈:内容——听《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的新闻广播录音。
要求:复述要点,再介绍一则自己最近从广播电视中听到的新闻。
3、师小结:要把内容复述好,必须把新闻听得清、记得牢、才能讲得好。
四、指导听新闻
1、第一次听录音。
1)看听说提示的第一段,明确第一次听的任务。(这则新闻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讨论:要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找到答案?(开头)
3)听录音,要求从新闻的开头找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4)听后请学生说说,评议谁的主要内容说得比较简洁。(为了去北极考察,探险队的叔叔在松花江地区集中一天进行模拟训练,最后终于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
5)让学生解释“模拟训练”——为了适应环境而所作的适应性训练。
2、第二次听录音
1)看听说提示的第二段,明确第二次听的任务。(三个问题:模拟训练的条件怎样艰苦?重点介绍了哪位探险家的模拟训练?6名探险家是怎样在五星红旗前庄严宣誓的?)
2)听录音
3)同组同学讨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要求不背诵原文,但意思要基本差不多。
4)再听录音,要求对照刚才讨论的内容再进行修改。
5)指名说说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并评议。(评议要点:内容要点齐全,主要内容把握较准,用自己的话说,不背诵,语言连贯,态度大方)
6)自由说一次。
五、介绍新闻
1、方法指导:说话的方法及说新闻的方法。
2、小组准备,由一个提供材料,四人一齐准备。
3、指名发言。
六、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看新闻画新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组织学生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投影]新闻(动画)
二、[教师引导]
你平时在哪里能够看到新闻?
[学生交流]:报纸、电视、广播、网上
三、[教师引导]
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待定
四、[投影]教师建议
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出你要掌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教师指导
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学生交流]
六、[投影]强调要点
特点:真实性(真)
简明性(简)
时效性(新)
结构:标语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语言:简明、准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
七、[能力训练]投影网上新闻
美发现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索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现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有关部门随即展开大规模的搜索行动,希望找到更多的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原因。(完)
要求学生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希望学生多读新闻增长最新知识,作出理智判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交流。
看新闻画新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一、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模拟播音,导入新课:
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
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参()数经纬()停泊()运载()气氛()
2、填字:shùn间沉jì
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欢呼鹊跃自立更生
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
[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时间为序。]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五、赏析课文第一部:
??、选拔一小组,模拟播音第一部分。大家赏评。
??、试给第一部分层次。小组讨论,分出层次:
第一层(§1)总体介绍,吸引听众。
第二层(§2-4)写火箭发射的.准备。
第三层(§5-7)写火箭的发射。
??、讨论探究题
1、第二段用12个字写发射区的景色有什么作用?播音时应用怎样的情感、语调、语速?
2、第三段写“一小时准备”,用了哪些表时间先后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三段中哪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有何作用?
4、第五、六段描写操作手沉着冷静、果断,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气质?
讨论探究题答案提示:
[“首先、接着、最后、不一会”等词语][使条理清楚。][“像一条大鲸鱼”;具体、准确、形象。][熟练而有信心。]
??、重点分析第7段
小组阅读、讨论:
1、本段三句话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2、本段中的比喻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景象?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1、时空顺序。
火箭刚出海面→升高了,腾空而去→越飞越高,直至消失。
2、前一句写出了火箭尾部火焰使海水翻腾的壮观景象。后一句写火箭腾空直上的壮观景象。比喻恰当、形象。]
3、如果你是播音员,看到如此景象,会以怎样的感情、语速和语调来播音呢?
[提示:充满激动之情,语速渐快,语调趋兴奋]
4、各自有感情地朗读,后全班齐读。
六、布置课外活动
1、今晚收看央视7:35《焦点访谈》,注意揣摩主持人播音的情感、语速、语调。
2、各人把课文再模拟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过渡:
理清脉络:
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2、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
1、试给第二部分层次:
第一层(8、9)过渡段,总介下文。
第二层(10-11)写测量船上的测量情况。
第三层(13)写直升机的测量情况。
第四层(14、15)写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2、探究:这部分中哪些文字表示是现场直播?有什么作用?
[提示:“实况”、“混播”部分。在报道的同时播放录音,更增添了新闻的真实感。]
3、播放“汽笛声”、“国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烘托严肃的气氛。]
四、讨论第三部讲话的含义:
讲话共有哪三层意思?
[提示三句话的关键词:“很成功”,“独立自主、团结奋战”,“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本文的特点:
(一)、写作特点:
1、录音新闻的特点。
2、合理安排顺序,使条理清楚。
(二)、语言特点——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
第8-15段两位记者不同的播音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刘长乐多口语,麻振铎多说术语,这由报道的侧重点不同决定的。
六、语言训练:
1、运用恰当的感情、语速、语调来模拟播诵8—10段和14、15段。注意找准感觉。
2、结合运用口语和书面语,模拟现场报道——星期一早晨本校升国旗仪式的场面。
七、布置课后活动(供选择)
1、模拟记者现场报道的口吻,采写一则短新闻。
2、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课文为主要材料,举行模拟现场报道竞赛。
看新闻画新闻教案篇6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录音新闻的形式与其他新闻的异同。
2、了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盛况。
教学重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以及在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互动导学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下锚停泊
运载 三年五载 荧光
2、朗读课文,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3、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4、再次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5、在这则新闻中,括号里的文字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这些文字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6、“录音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三、当堂检测
1、改正错字:波光鳞鳞 喜型于色 拨地而起 萤光屏 运栽
2、课文第3段写“一小时准备”,用了哪些表时间先后的词语?使用这些词语有什么好处?
3、品读第7段,回答问题:
(1)三句话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2)一、二句话中所用的比喻好在哪里?
(3)这段在播音时应有怎样的感情。语速。语调?
4、课文最后一段中,发射区指挥所负责人的讲话包含几层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学后反思
学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有一些感想,写下来吧:
五、友情提示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
看新闻画新闻教案6篇相关文章:
★ 看朋友教案5篇
★ 看地图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