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观后感能够促使观众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从而引发对现实的深思,写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下面是职场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申克的救赎观后感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1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我个人把它作为保留影片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深远主题。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让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应该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从而珍惜你现在还拥有它的机会。因为我们人类始终是这样:只有失去了,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才又拼命地去争取夺回来,然后又不去珍惜。希望、自由、友谊是我们最基本、最起码的感觉和需要,如果自己不珍惜,那么难道还祈求别人去珍惜和维系吗?
本片在逃狱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蒂姆。罗宾斯扮演被误控杀妻而判入狱二十年的银行家,他定下了逃狱大计,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反而利用他在税务上的专业知识跟狱方职员打成一片,又跟囚犯中的老大摩根。弗里曼结成好友,从根本上改变了狱中文化。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只有《费加罗的婚礼》响起的那个一刻,所有的犯人被这恍如隔世的声音震撼了--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带着自由的感觉。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2
一把六七寸长的鸭嘴锄、一张足够大的海报、20年的不懈努力、五座橄榄球赛场的下水道,他以兰道史蒂文重现于世……
彼时,他是因误判杀害妻子及情夫而被捕入狱,屈辱、逼迫,20年的囚禁。太多的人在铜墙铁壁的监狱中,由抗争到受伤,由失败到妥协绝望,再由绝望到麻木,进而习惯。就像影片中瑞德曾道:“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囚禁和伤病不是陌路,最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期望,人生没有方向和目的,当一个人连自由和期望的光芒都拒绝触碰时,他已将自我彻底葬送。安迪的救赎,源于他对生活和人生永远不失期望,他还在期待:在墨西哥岸的太平洋一隅,在一个名叫“芝华塔尼欧”的地方,在没有回忆的海洋,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整修一新,载客出海,去拥抱蔚蓝的自由之海……
相比于主人公安迪而言,老布的末路穷途则更让人痛心。50年的囚禁让他失去了期望,失去了自我,只是机械化的活着。也许他的死亡,只是一个糟老头注定的归宿,但他留给观众的却是莫大的震撼和深思。老布,50年后获得了假释,在表面上他重获了自由,可实质上在他踏出监狱,接触到陌生社会的那一刻,他对自我则是更深的禁锢。那半个世纪前早已被体制化的思想、垂垂老矣的病体、不曾有过期盼的内心,如何能经受得住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他像是时代风化的活化石,没有温度,没有追求和期望,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恐惧,逃离。
期望和自由,是影片贯穿始终所强调的。拥有了期望,才有目标和追求,自由和一切对于人生才会有意义,一旦我们放弃期望,那这变化的所有将会一文不值。安迪成功了,自由了,因为他对生活永远不失期望,他奋斗,他不放弃。他有完全属于自我的内心自由,他让音乐旋律响彻在冰冷的囚室;他用六年的坚持为囚徒换回一座舒适的图书馆,让他们能享受自由阅读、欣赏的权利。他是个异类,是一道永不屈服于困顿,永远坚持内心的期望之光。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3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深刻的震撼着观者。《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当年和《阿甘正传》号称“票房双雄”。
?越狱》是将《肖申克的救赎》演绎成一部连续剧,然而《越狱》是因其情节编制的百般机巧而火爆全球。因此,如果说《越狱》给我的情节和演技的吸引,《肖申克的救赎》则是给我人生的震撼。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演员,然而艺术和思想的构思不同,决定谁将随着市场浪潮一波接一波被淘汰,谁将随着历史的淘洗而越发闪烁光芒。
是的,进入监狱的每个人都是绝对有罪的,因此每一个也可以说是相对无罪的,他们进入这里只因为命运的安排——是上帝给了我们原罪还是我们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反正我们进入社会国家的监狱,亦或是人世红尘的“监狱”,全部是无期徒刑,当然在“头昏眼花”的时候可以得到“假释”。
我想最好“监狱”看着是中性词,因为“监狱”是一种约束和体制,体制大可大到一个国家,小可小到一个公司、部门、科室。如果监狱是中性词,那么就有人离不开它,是生活的唯一土壤,影片中“老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监狱了呆了大半辈子,正如瑞德说的:“开始你恨它,慢慢适应它,最后你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老布在行将就木之时,被假释了,进入了监狱之外的世界,然而老布在这个世界一无所有,无法生存,反而在监狱里面,他有朋友,他懂得规则,他有工作,他有一切,监狱才是他的“家”,老布是一个彻底被体制化了的人,最后彻底爱上了这个体制,那么它的本质是监狱。然而事实上是被绑票的女人爱上一个强悍的绑匪,按照绑匪的规则而存在。
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一种人生的“沦陷”,把“沦陷”也看着中性词吧,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沦陷在一个体制里,一个公司、部门、科室里面,走出这里没有办法生存,正如老布所说:“我恐惧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本想再次犯罪进入监狱,然而他已经老到了无法犯罪的地步了,于是在墙上写下“老布到次一游”,上吊走了。是的,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数的人生都是“沦陷”于现有公司、部门、科室的体制中,丝毫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墙内才是他觉得舒适和幸福之圈,墙阻隔着他,也保护着他,而且保护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重要。
“救赎”本身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然而宗教的本质是日常性的,也看着是中性词吧。从进入“监狱”的开始,肖申克就沉默了一个月,没有和任何人说话,他就在这一个月决定了为自己开辟一条救赎一路,不在忍受“冤枉”之气。他开口要的第一样的东西是“铁锤”,刚好能放在被掏空的圣经中那么大小的铁锤,一把决定命运的铁锤。监狱长开玩笑地说“救赎之门”在圣经中,是的,最终应验了。瑞德对肖申克说:“如果要用铁锤打通隧道需要三百年”。因此瑞德放弃了,然而肖申克没有放弃,因为他利用他的知识发现墙体石头的秘密,不需要三百年,实际上20年,他就逃离了“监狱”。是的,拯救自己的不是圣经和上帝,而是自己!拯救之路开启于希望,依赖于知识。“有些东西是监狱的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中,是人的希望。”然而德瑞说“希望是坏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知识判断希望能够实现。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才是我们的自我的救赎的唯一方法。
是的,肖申克凭借知识催生希望,又凭借知识利用了监狱的规则和制度的漏洞舒适地生活在监狱之中,最终凭借知识打通了救赎之路,获得了“救赎”与自由。
20年来,肖申克凭借其银行家具有的高超金融知识,为监狱里上上下下的狱官避税理财,以至于监狱长一天也离不开他,甚至设置重重障碍不让他离开监狱。20年来,他以嗜好石刻为掩饰,一天一天悄悄将从隧道里面挖出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释放出来。20年来,他在监狱开设图书馆,帮助每一个囚犯学习知识,让囚徒的生命也有那么一点点价值。20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构建在太平洋里荡舟的自由之梦,当他在离开监狱的头一晚,他把梦想中的太平洋告诉瑞德,瑞德以为“他是不是神智不清了”,直到第二天肖申克一夜之间突然从监狱中消失,20年来用希望、知识和毅力构建起来的一个秘密“救赎”系统运作成功了,瑞德才知道这一切是真的。
自我救赎成功了,但是瑞德,肖申克在监狱里最好的朋友。瑞德在蹲了40年监狱后获得了“假释”,不是自我救赎,是监狱“恩赐”他出来的,因此他所面临的情况与老布是一样的,瑞德说:“虽然我在监狱被人称为有求必应,可以搞得任何物品,但是出去后我连电话本都不会翻”。确实,瑞德出来了,他和老布一样陷入了绝望。瑞德想起了肖申克告诉他在“假释”后到一个标志性的美丽的大树下找出一个盒子,这是他唯一的希望。肖申克不仅自我救赎,也救赎了他的好朋友瑞德。
这个盒子里面有钱、有地址、有朋友和梦想,瑞德也获得了救赎。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4
当我准备下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题目还没有想好怎么写,我只是觉得,我想表达一些什么东西,一些在我心里喷薄欲出的东西。
相信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看的时候,内心一片波澜,看完之后仍然心存疑虑,继而开始思考。那你在思考一些什么呢,说出来,看看大家思考的是不是一样?
1、生或死
“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这应该是大部分人记住的一句台词了。确实,人生下来就是朝着死亡去的,只不过这个过程里,我们总会发生一些什么,总期盼着一些能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地方,好让它更好的去享受生活,享受自由,享受美好。
有些人在这座肖申克监狱里,安静的度过了一辈子,他们进来的时候,外面的马路上只有一辆汽车,假释出去的时候,站在路口看着来来往往奔流不息的车辆,迷茫的像个过马路的孩子;
你说是这个世界抛弃了他们吗?还是他们不愿意接纳这个新的跟他们没有半毛关系的世界?生,或者死,于他们这些铜墙铁壁里的人又有何意义?
2、坚持
为了避免自己不被别人侮辱,坏人打一次,安迪拼命反抗一次,从不妥协,从不示弱;每周一次的建议信,安迪写了六年;每周两次的建议信,安迪写了一年;从abc开始一个一个的认字,安迪教了托尼整整一年;五层监狱厚的墙壁,安迪用小锤子敲了20年;当他做这些的时候,从没有人知道结果是什么,包括他自己也不知道,但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清晨,到日暮,从满头青丝,到鬓染白霜,他的坚持从没有人看得起,也没有人支持,他就是这么一直坚持着,直到某一天那些打他的坏人被更坏的人制裁,直到上级命令回信给他增加书籍和拨款,直到托尼收到教育委员寄来的证书;直到一个电闪雷鸣的夜里,他神不知鬼不觉的从这座监狱逃脱;他的坚持,成功了。
不会有人知道,在那些无数个关灯之后的黑夜里,安迪正用一个小的可怜惨的锤子,一点一滴的敲掉墙上的混凝土和石头,不能发出一点声音,还得一点一点的把敲掉的碎石想办法运出到囚室外。可能一个晚上,他就只能挖出那么一个乒乓球大的洞,但是一个月之后,就是一个苹果那么大,一年之后,就该有半英尺长了,只要不被人发现,只要不换房间,他就一直挖下去,一直挖下去。
3、体制
这里最想说的就是体制,电影里的瑞德也不止一次的说过“体制化”这个词,那体制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想,体制化就是一个能让你逆来顺受,能让你把一切不习惯都变成习惯,直至变成依赖的地方。在那样一个地方,你的所有动作,所有行为,所有思想,都完全被同化了,你周围的所有事物跟你都是一样的,你生活在那里,就像鸟被关在笼子里,虽然你明白失去了一些什么,但你却不愿意再飞出去;一旦你出去了,就像人离开了地球失去了引力,何处何从你都不知道。
就像老布,在监狱待了五十年,在获得假释的那一刻,他却拿起刀架在狱友脖子上,因为只有他再次犯罪,才能不被假释继续留在这里;就像瑞德,每次上厕所都要跟主管请示报告,因为他习惯了这种四十年的报告。们害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让他们跟周围格格不入,让他们失去归属感,找不到跟另外一个世界握手言和的方式;所以,老布自杀了。
4、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古以来,追求自由都是一种崇高的使命。
自由不是一种放纵,它只是一种状态,一种心灵放空,不被约束的状态。哪怕只有那么短暂的几分钟,安迪都想尝试,他把房门反锁,广播音响调到最大,此刻,他就是躺椅上那最自由的人,不管外面如何威逼利诱,他心无波澜,尽管那代价是两周的独囚。
在蓝天翱翔过的鹰,从来不会屑于草丛的低旋,他总是向往那片蓝天的。哪怕只有一次,哪怕结果粉身碎骨,他都想去尝试,去争取。
5、希望
这应该是整部电影的主旋律了,希望。围绕着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安迪耗尽了他的青春二十年,瑞德赔了四十年的光阴。但是真的说起这个词的时候,我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好像每个人都有希望,不然为什么瑞德每十年申请一次假释,托尼为什么积极的学习?但是当希望成真的时候,老布表现的却是那么的胆怯,瑞德是那么的震惊,难道这不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希望吗?还是说他们只是为了安慰自己,强加给自己记忆的一个名词,至于这个名词能干嘛,能带来什么,他们都丝毫不考虑,因为从来没想过会实现?
真实的希望是一个很好的词,在那些个无数的黑夜里,就是它,在一直伴随着安迪。它就是那无边黑暗里的一点星光,很微弱,偶尔还一闪一闪的,但它始终在那里,让你知道那里就是方向,你不会在无边的黑暗里迷路和沉沦,只要有一点点机会能靠近那里,你就会欣喜,你知道,早晚有一天,你会到达那里,只是时间问题。而时间,再也不是黑夜吞噬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挚友,你需要它来帮忙完成你伟大的计划,需要它来帮你靠近你的希望之光。
哪怕在困境中,哪怕在体制中,哪怕在漫无尽头的时间荒野中,心存一点希望,它总是能帮你在那些无人陪伴,孤苦伶仃,却又不得不咬牙坚持中给你力量,助你前行。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它就是上天给你最美好的礼物。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5
电影主人公安迪因莫须有的谋杀罪而被判无期,他在狱中结识了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的瑞德,心怀希望的安迪一边帮忙改善监狱里沉闷麻木的氛围,一边用小鹤嘴锄挖洞,二十年如一日终得自由,和获释的老友瑞德重逢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人生多变幻,命途多坎坷,在影片中监狱里的灰暗色调和残酷规章制度中透出的希望之光则更能直射人心,正如安迪在留给瑞德的纸条上所写的一样: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永不消逝的。
一个人不论在处境多么糟糕的时候,也要提醒自己别丢掉了希望,哪怕心灵承受着重压,也要让希望在胸口搏动,希望不灭,未来仍然可见。安迪的狱室里有一本藏鹤嘴锄的《圣经》和三张用来遮住洞的女星海报,书的第一页上写着“得救之道,就在其中”,这代表着安迪心中对自由的向往;而海报上玛丽莲·梦露的微笑背后,则是一条耗时二十年成就的自由之路,诸多小细节都展现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希望”。心怀希望的人常有伟大力量,能抛开岁月伤痛,抛开鄙夷眼光,不卑不亢、一往无前地直达心中彼岸。希望是种种美好事物的开端,试想安迪若不试着用小锄触及那面墙,他便不会发现连散落在地上的碎泥里,都满是自由的味道,也更不会拥有一片宽广的碧海蓝天。
“坚强的人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当安迪在狱中放起歌剧唱片,那些被命令禁锢着的人们抬头注视着老旧的广播喇叭,一颗颗沉沦已久的心灵,在这一刻都挣脱枷锁飞向深邃天空。要让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希望的确并非易事,但看看当下,我们正活在一个榜样层出不穷的年代,周围总有美好事物在感染你我,就如同在黑暗中举起火把总能照亮身边人们的脸庞,希望就像火光,照亮的是一群人,温暖许多颗心,只要愿意,我们随时都能选择做一个以希望为人生信条的精神传递者去温暖更多的人。
当电影镜头定格在海洋与沙滩的交接处,眼里一片蔚蓝,心也随着波涛自由荡漾。不怕此时此刻的一无所有,只要心中常怀希望,失去的会在将来重逢,更美好的都在不远处默默守候。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6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讲述了一位银行家安迪,因谋杀罪,锒铛入狱,被送往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该片通过剥削人生自由和高度体制化的特殊背景,来展示“时间流逝,环境改造”带来的恐惧和无奈,来传递主题——“希望”。
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主人公安迪身上传递的无处不在的希望和正能量。安迪被“三姐妹”欺负、殴打,他一言不发。因为他明白进入肖申克,便与外面的世界永远地隔绝了,你不知道在这会发生什么,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死亡。很显然,他选择了前者。无论是被“三姐妹”欺辱、殴打,还是他人恶语相向,亦或是关监禁,他都一言不发,毫不在乎,眼里希望的光芒从未消散。
在监狱枯燥乏味的日子里,他却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态度。他亲手打造了整个英格兰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在这样充满体制化,日日如一、年年如一的地方,他却依然心怀希望。就如他自己所说的——希望是永远不会消散的,它一直在我们心底,是别人抹灭不了,拿也拿不走的;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
是啊,希望是最美好的事物啊!希望谁也无法抹灭,除了你自己。要么选择心怀希望,要么自甘堕落!因为心怀希望,所以才使安迪有了越狱的.胆量;正因为心怀希望,所以安迪才有了拯救生活的念头。因为心怀希望便可让自己所向披靡!所以,经过20年的坚持不懈,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悄无声息的从那个瑞德曾夸下海口说要600年才能挖通的隧道逃离出去了,他得到了救赎!因为心怀希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因为心怀希望,一切又都在意料之外!
影片中有一句对白发人深省,让人感同身受。“肖申克没有一个人有罪”,这句话微乎其微,却极富讽刺。无一人有罪,监狱里的犯人竟无一人有罪,多么讽刺啊,可笑至极!明明无罪,却要入狱;明明无罪,却要替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背负一辈子的骂名;明明无罪,却要将牢底坐穿。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只能将生死存亡寄托在一个人的只言片语中,又或者一张冰冷的审批书上。法律没有公平可言,看似有罪的犯人实则无罪,而那些看似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君子”的躯壳内里却是一颗血腥、丑恶、贪婪的黑心!
影片留给我太多的感悟和感叹,我们要怎样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人世?我想:这个世界不一定完美无缺,不一定事事公平公正,但只要你我都能循着心生活,都能心怀希望,好好生活。正所谓“强者救赎自己,圣人普渡他人”,心怀希望,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心怀希望,就是对心灵最后的救赎!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篇7
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自己。瑞德:你指什么?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这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对话了。其中的安迪向往自由和充满希望。在他逃出监狱的那一刻,他自由了,他的希望也都达到了。
这一次,如往常一样,安迪算好了账就回到了自己的监狱里,在熄灯的那一刻,也就是安迪走向自由的那一刻,安迪到达下水道,借助雷声把下水道砸开,以免让别人听到声音,这样就走不了了。雷声很配合,安迪在雷声的合作下成功的在下水道那砸了一个口子,从下水道穿过,安迪终于离开了那个监狱,来到一条小溪里,他摆了一个飞翔的手势,这可充分证明,他自由了。也就是说,他的希望不是泡影,而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安迪的聪明勇敢自信,敢于冒险,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从不忘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从不忘记自己的`希望与自由,所以他成功了。
其实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就是,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希望。
申克的救赎观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